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起源 >> 好课陆锦华中国年,中国味北师大版国
中国年,中国味
——北师大版国标本三上习作12
陆锦华(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
教材呈现
查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
(选一项,说一说,写一写。)(1)你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2)春节时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3)你或你的班级一年来发生了哪些大事?(北师大版国标本三上习作12)
甲壳虫:过春节无非是看看春节联欢晚会,给长辈们拜拜年,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好玩的。
笨笨狼:我知道过春节的时候有很多习俗,比如贴春联、窗花、蒸年糕、守夜……可现在很多家庭都不在乎这些风俗了,所以年味也越来越淡了。
小小鸟:是呀,了解原汁原味的春节文化,参与传统的春节习俗活动,这样的春节才有“年味”!
红眼兔:其实,怎样过春节,我可以想出很多有意思的主意,可是,光把想法写出来多没劲啊,如果真能按我自己的想法去过一过,那才有意思呢!
教前思后
据《光明日报》(年4月12日)报道:“成都市某幼儿园一项调查显示:90%的孩子能说出“圣诞节”,只有10%知道“中秋节”,几乎没有人能说出“重阳节”和“端午节”;他们喜欢的玩具当中,电动玩具45%、芭比娃娃18%、机器猫12%……”正如这则报道后面的评述:“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们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间文化环境也越来越远,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儿童生命上游的“源头活水”,是儿童精神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儿童的“精神基因”。当习作课程建构中,我们应当积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契合儿童精神的元素,将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到儿童的习作生活、写作内容之中,给习作教学找到一个充满魅力的生长点,让儿童营造一个有精神故园的童年生活。
儿童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此在和世界”的关系——“为了世界作为现成的东西被认识,人首先必须有与世界打交道的活动,然后才从制作、操作等活动中走向认识。”儿童与民族传统文化走向融通,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并由此生成的实践活动、写作活动,都是引领儿童走向认识、形成智慧和情感的必要路径。
板块一:春节我知道1.文字中的春节
(1)吟诵春节诗词
(2)收集新春对联
(3)讲述春节传说
年的传说
相传,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图画中的春节
欣赏春节的窗花、年画,想一想隐藏在其中的含义!
3.声音中的春节
欣赏新春音乐《合家欢》、《金蛇狂舞》、《春节序曲》等,交流欣赏感受,想象春节情景。
4.分享中的春节
有一个外国人非常想了解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请你利用手中掌握到的关于有关春节的习俗资料,为你眼中的春节写一段解说词,并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他!
主题阅读的过程就是文化积淀,语言积累的过程,一篇篇美文,一行行佳句、一首首妙曲,丰厚了学生对于春节文化内涵的理解,让他们多了一些文化的视角,文化的敏感。主题阅读将习作置于一个大文化背景中,大大提升发学生后续习作的品质。
板块二:短信我祝福1.赏析一些春节祝福语样例:
(1)愿片片洁白美丽的雪花,带着我美好的祝愿,飞到你的身边,祝你新年如意,万事顺意。
(2)一条短息,一声问候,代表着关怀和思念,包含着祝福与鼓励,祝新春快乐,合家幸福!
(3)雄鸡一鸣到新年,传去我的快乐多多,祝福满满;一祝您万事如意微笑甜甜;二祝您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三祝您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好运,九九财满。祝您过一个十全十美的幸福年!
2.讨论编写祝福语的小技巧:第一句中充满诗情画意,第二句短句与短句之间是对称的,第三句以数字为开头,一顺到底。
3.自己创作祝福语,发送短信。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道出了语文与生活关系的真谛。“联系生活”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春节期间利用手机发祝福短信已成为一种很便捷的情感交流方式。一条手机短情传真情,中高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这项实践活动。写短信也要技巧,在信息化时代,这方面的内容也应当成为习作教学的一部分。板块三:生肖我创意1.欣赏前一年春节中和年份有关的产品,交流交流每个产品的独特创意。
如猪年创意小产品:
2.自己当产品设计师,将今年春节的生肖形象融入到设计当中,再写一份产品介绍。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这份小产品的设计过程和意图。
当“产品设计师”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抓手,在发展想象的基础上,更应当看重的是如何将这种想象过程通过文字表述出来,这就需要有条理、有顺序的表达。板块四:春节我做主1.回忆以往自家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2.自己当策划师,交流如何过一个特别的春节。
3.阅读习作《我家的中秋我作主》,自主完成一份策划书。
我家的中秋我作主夜幕悄悄降临了,月亮不知不觉地挂上了树梢,今天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中秋节。而今天,我是家里最激动的一个,因为我亲自策划了一个“中秋联欢会”!
瞧,餐桌上已摆满了月饼、水果、糖……我站在板凳上,大声宣布:“联欢晚会现在正式开始!”哈哈,当主持人的感觉真好!
我咳嗽了几声,声情并茂地说:“第一个节目,成语接龙,比赛规则是,每人说一个带月字的成语。”
小舅舅打头炮,来了个“风月无边”,表哥来了个“烘云托月”,我接了个“日新月异”。轮到表妹了,她急得直跺脚,说:“我年纪最小,当然接不上啦!”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第二个节目是“吃月饼比赛”,比谁在一分钟之内月饼吃得最多。我一说“开始!”大家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瞧我的妹妹,一心想拿第一,大口大口地咬着月饼,吃得满脸都是,简直像只小花猫。我也不甘示弱,快速地咬着。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姨妈吃得最多,竟然吃了四个,妹妹只比姨妈少吃一个,屈居第二。我给姨妈发了奖品——又是一个月饼,姨妈做出了要“晕”的样子,然后直说我是个十足的“小坏蛋”。
精彩的“吃月饼”游戏结束了,下一个节目是找月饼。舅舅把月饼藏了起来,让我们找。结果还是姨妈找得最多,又一次获得了第一名。
最后是朗诵诗歌。这回该轮到我大显身手了,我一下子朗诵了五首和月亮有关的诗,冠军当然非我莫属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教大家唱起了《水调歌头中秋》,联欢晚会在余音缭绕中结束了。(张一凡)
4.把这一内容作为一项寒假作业,并以习作的方式记录下这次特别的经历。
5.开学后交流习作内容,感受同伴的创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是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孩子们亲身经历了创造生活的过程,就能轻松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生活。
板块五:春节我经历1.辞旧岁——春节准备时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每一扇门窗都透显出热烈的“中国红”;城市乡村欢声笑语,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郁的“年味”。
“烧经”腊月二十九中午,在海门有一个风俗,就是家家户户都要“烧经”。所谓“烧经”,其实就是祭拜祖宗,摆上一桌菜,全家给死去的亲人烧一些“纸钱”。
在“烧经”前,爸爸妈妈忙着做菜,我和奶奶负责“折元宝”。奶奶手把手地教我:先把金箔纸对折,留一点空隙,再小心翼翼地再次对折,接着用折纸船的方法,几个来去,一只“金元宝”就成了。一会儿工夫,“金元宝”就折了一大堆。
准备“烧经”了,奶奶恭恭敬敬将鱼、虾、肉等好吃的摆满了桌子。看着这些美味佳肴,我垂涎三尺,情不自禁地坐上桌子,准备开吃。一向慈祥的奶奶,脸色变得很难看,严肃地将我拉下桌子,“亲亲,要烧经了,不许胡闹!”我气急败坏地对奶奶大喊大叫,“菜不就是做给人吃的,凭什么不让我吃呀?”奶奶心平气和地拍拍我的肩膀说:“孩子,这些菜是用来祭拜祖先的,要让他们先吃,否则,就是对他们不敬!”奶奶的话让我惭愧不已,只好老老实实地呆在一旁,把口水往肚子里咽。
奶奶拿着两根蜡烛,点上火。我疑问了:“为什么要点蜡烛?”奶奶笑着说:“死去的人看不见人间的东西,点上蜡烛,好让他们看得见饭菜呀!”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奶奶把折好的“金元宝”装进一个大纸箱里,摆在客厅正中。接着开始磕头,先是爷爷,紧跟着是爸爸,轮到我了,我心里“扑通通”直跳,深呼吸一下,学着爷爷和爸爸,以庄重、诚恳以及严肃的态度,跪下来,两手撑着地,磕了两个头,再两手并合,拜一拜,这才大功告成。爸爸点燃了纸箱子,烈焰腾腾,一阵阵清烟弥漫整个屋子。
我相信,祖宗们此时此刻一定在天上分享着儿孙的幸福生活,在这里,我也祝福他们在天堂里生活快乐!(江雯亲)
这篇习作写得有意思吧,你们那里在春节前有有哪些习俗呢?请用一组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所感,谱写了一曲欢乐和谐的“春节前奏曲”。让我们踩着节奏,走进自己的春节,用眼睛去发现,用行动去创造,这个春节一定别开生面!
2.迎新年——春节进行时
在千门万户的喜庆祥和中,在除夕之夜的绚丽灿烂中,我们不知不觉地跨进了新年的门槛。当第一束春光照亮大地,新的一年便拉开了序幕,我们的快乐和幸福也拉开了序幕……
新年“第一餐”大年初一的早上,我被奶奶连拖带哄地拉下床。眨着惺忪的睡眼走到楼下的餐桌旁,只见上面放着一大盘娃娃菜、一碟红枣和一块年糕,没见到我喜欢的豆浆和包子。
我一边伸着懒腰,一边问奶奶:“大年初一早上,怎么吃这些呀?”奶奶笑容可掬地说:“乖孙女,你先去刷牙洗脸,等会儿你一边吃一边听我讲。”我匆匆忙忙地刷完牙、洗完脸,便一本正经地坐在了餐桌旁。奶奶滔滔不绝讲开了:“大年初一早晨就吃这些菜,这是我们这儿的习俗。”奶奶还没说完,我就打断了她的话:“奶奶,这些菜我们平时不也吃嘛,为什么要把它们作为今天的早饭呀?”“孩子,我们平时吃这些菜呢,没什么讲究,今天可就不同啦!吃娃娃菜就代表着今年‘财源广进’;这红枣呀,是必须吃的,因为它代表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我夹了一块娃娃菜送进嘴中,边嚼边问:“那吃这些糕呢”“年糕不是放在锅里蒸熟的嘛……”“奶奶,我懂了,这年糕一定预示着今年的生活蒸蒸日上!”我迫不及待地说。“真聪明,我的孙女一点就通呀!”哇噻,原来这些菜里还蕴藏着这么多的学问呢!我顺手夹起一块年糕,笑嘻嘻地问道“哎,奶奶,那我多吃几块糕,明年我的学习成绩会不会更上一层楼呀?”“当然会啦!”奶奶也心领神会。
“爸爸妈妈,快起床吃年早饭啦!”我扯着嗓子喊道。等他俩坐到餐桌前,我便当起“新年第一餐”向导,“爸爸妈妈,你们一边要多吃娃娃菜和红枣喔!”“为什么呀?”他们异口同声地问道。“吃了娃娃菜和红枣,你们今年一定会生意红红火火,财源一定会滚滚而来呀!”“喔?没想到这小丫头片子,知道得还挺多的嘛!”妈妈说完,就不约而同地和爸爸拿起筷子。“爸爸妈妈,再来尝一尝年糕!”“这又有什么讲究?”爸爸故作惊讶地问道。“你和妈妈的生意一定会再上新台阶,让同行‘高’不可攀!”我现炒现卖起来。
“哈哈哈……”爸爸爽朗的笑声弥漫在新年的晨曦里。(施海梦)
“新年第一餐”不过是新年的开头!在新年里,你还参与了有意思的习俗活动?只要你留心观察,全心参与,用心感受,在你的“春节进行曲”里,一定能用文字演奏出特别华美的旋律!
?
亲近,在探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毛诗序》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要让传统文化意化为言,的确需要一个“情动于中”的蓄积过程,需要一个“言溢于表”的转化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引导儿童以探索者、发现者的姿态进入传统文化,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蓄积情感;在充分体认的基础上,抒发情感。
亲历,在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意蕴。皮亚杰认为,智慧起源不在于社会团体的知识传授,而在于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动作,而儿童的语言则起源于他的智慧发展。作为推动儿童智慧和言语发展的习作教学,更应当让儿童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做行动的体验者、活动的亲历者。以传统节日文化为平台,以习作教学为机制,以儿童活动为主线,三位一体,构筑起古韵幽香的文化习作课程,不仅培植了儿童的民族文化情结,更让儿童以写作的方式承载起民族文化传承和交流的使命。在每次传统文化节日临近时,教师和儿童一起策划,使每一项文化活动成为小组、班级的共同愿景。当活动方案确定后,要以书信的形式转达家长,以确保证活动的质量和儿童的参与度。随着活动的深入,儿童精神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渐行渐近,儿童已由“隔岸观火”的认知者成长为“感同身受”体验者。此时,“意”向“言”转化通道已经打通,引导儿童表达已经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亲合,在交往中分享传统文化的愉悦。从鲜活动感的活动转化到凝心静气的写作,需要一个自然的过渡,需要形成相互呼应的言语应答机制。否则,精心谋划的“活动”和“表达”教学板块就会截然割裂,写作成了文化活动的“点缀”,成了儿童精神上的“重负”。因此,在习作教学的表达环节,要进一步增强儿童与传统文化节日的亲合,使传统文化节日成为儿童与周围世界交往言语平台,让儿童成为传统文化精神的传递者和推介者。一方面多层次、多视觉地拓展了儿童传统文化的认知触角,另一方面让儿童在不同的话语方式中体验到传统节日文化带给自己的成功感、收获感,改善了习作教学的方式,提升了儿童、写作、传统文化这三者的亲合度,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儿童精神世界中的建构。
重建习作教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视角,是当前习作教学应当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qy/1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