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睡睡冬至夜冬至的民俗文化

发布时间:2017-4-21 12:15:44   点击数:

干支纪年:丙申年庚子月丁丑日

(一)民俗活动

1.冬至祭天祭祖

冬至日祭天祭祖,在我国古代是国家的例行规范。唐宋时期,虽然修身明德内求法已经淡出了社会主流文化阵地,但仍然保留着五帝、三王时期传统文化的治事礼仪,冬至是国家祭天、祭祖的大日子,皇帝会在这一天带领王公大臣们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在民间,百姓也会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们祭拜(祭和拜是两个仪式)。

然而,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当今社会,很多民俗已经失去了内在的承载,冬至早已演变成了家庭团聚吃饺子的节日,其祭拜仪式更是被极力简化,在很多地方甚至已经消失了。

2.冬至放假

汉朝时期一改冬至过年的旧制,以冬至为“冬节”,官府仍然会举行祝贺仪式而称之为“贺冬”,仍例行放假。《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前后,朝廷上下都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称之为拜冬,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从这里可以看到,意识哲学文化盛行以后,如此重要的时空节点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变化过来了,修身的内容全部被抽掉了。

这是从汉朝开始以后到唐宋一直延续的情形,宋代《文昌杂录》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在宋代,一年有76天的休假,而冬至与春节、元宵节、寒食节等一样,都是放7天假。

冬至的意义流传到现代则偏离得更加离谱,不仅不放假,对于其修身重要内容的认识,也正如俗话所说的“眨巴眼养瞎子儿”,一代不如一代。

(二)饮食习俗

1.各地冬至饮食习俗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迁,冬至节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饺子、馄饨、汤圆、黍米糕、赤豆粥等都是冬至时节广受欢迎的品类。曾流行一时的“冬至亚岁宴”,也是名目繁多,如供冬至团、吃冬至肉、馄饨拜冬、献冬至盘等。

冬至节的饮食种类不胜枚举,南北方各有特色。比如南方地区在冬至日有吃汤圆、米团、长线面的习俗。北方除了吃水饺、馄饨以外,有些地方在冬至当天有吃羊肉的食俗,因为天气在冬至以后开始进入最冷的阶段,中医认为羊肉有壮阳补体的功效。

图4-21饺子

饺子是南北方冬至不可或缺的食品,冬至一阳初生,如同子时一阳初生,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非常特殊的涵义,取其“更岁交子”之意,其中“交”与“饺”谐音,“子”即“子时”,此时吃饺子,有团圆吉祥和万事如意的意思,预示在新的一年中交好运。

关于冬至吃饺子,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河南人把冬至吃饺子叫做吃“捏冻耳朵”。为何有这样的称谓呢?相传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在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好是寒气袭人、大雪纷纷的冬日。医圣看到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饥寒交迫,衣衫褴褛,有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心中特别难过,于是吩咐其弟子在南阳关东的空地上搭起医棚,将羊肉、辣椒及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切碎,然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形状,再下锅煮熟,这样就做成了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分给百姓们吃。乡亲们服食后,全身发热,双耳变暖,冻伤很快就都好了。后来,南阳人每逢冬至都模仿医圣的做法来制作这种食物,慢慢地就形成了“捏冻耳朵”的饮食习俗。后人称之为饺子、“扁食”或者“烫面饺”。

3.冬至吃馄饨

冬至一阳生,恰如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混沌开窍,吃馄饨就是在取其谐音,有食下“混沌蒙昧”继而“万象清明”之寓意。故而民间将食用馄饨比作打破混沌,天清地明。

宋代的《岁时杂记》中记载:“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说。又云:‘新节已过,皮鞋底破,大捏馄饨,一口一个。’”宋末元初的《岁时广记》记载:“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民间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时至今日,馄饨已经成为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广受男女老少喜爱的著名小吃。

只是馄饨的叫法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谓,如广东称之为“云吞”,四川称之为“抄手”,北方则叫作“馄饨”。

4.冬至吃汤圆与甜丸

在江南地区,冬至日喜欢吃汤圆,又称之为“冬至汤团”,“圆”有“团圆”“圆满”之意,喻示着家庭吉祥、和谐。民间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旧时的上海人最讲究在冬至吃汤团。古人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广东地区喜欢在冬至日吃甜丸,一般会赶在天亮之前煮熟,家人在起床后,都要吃上一碗“冬节丸”,潮汕地区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谚语,称之为“添岁”。甜丸用糯米粉团成圆团,再加些蛋和糖,煮出后既甜又圆,预示着来年丰收团圆,美满幸福。

5.冬至吃赤豆糯米饭

江南水乡的一些地区,有全家欢聚一堂在冬至之夜共吃红豆糯米饭的习俗。《纂要》曰:“共公氏子不才,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是日以赤小豆粥厌之。”相传,在人神共居的那个时代,共工氏的儿子不成才,还非常糟糕地在冬至日这一天死翘翘了,变成了疫鬼。所谓疫鬼,就是专门传播传染病、流行病的一个鬼,喜欢残害、祸害百姓。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畏惧赤小豆,于是,民间就形成了一个吃赤豆糯米饭风俗。很多人容易在冬至前后患上感冒,民间常常就说是不是共工氏的儿子在作祟啊?就赶快去熬一点赤小豆水喝。特别在冬至日当天,喝赤小豆水的人就更多了。《岁时杂记》:“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门食之,可免疫气。”吃赤豆饭或煮赤豆粥,都是用以驱避疫鬼之意,以期达到防灾祛病,预防流行性传染性疫病的目的。“是日以赤小豆煮粥厌之”(古代用“厌”,就是克制的意思),流传下来,慢慢就成了传统习俗。

《本草纲目》中也有关于赤豆粥的论述:

“时珍曰: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以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

(三)民间风俗

1.宁波冬至风俗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冬至风俗。在宁波地区,过去在冬至日到来时各家都会用芦穄粉来搓圆子,煮熟后带汤一起吃,叫芦穄汤果。后来逐渐改为糯米粉搓圆子,再加上番薯粒,称之为番薯汤果。煮好之后,需要先供奉给灶神,然后全家再吃。冬至在宁波有“冬至小年夜”“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等俗称。在这一天长辈会特别叮嘱小孩不可啼哭打闹,大人们也不可打骂小孩,也不可摔破东西,否则会被视为不吉利,而影响到一年的运势。

其他的宁波地方习俗还有,大户人家一般是在家祭祖,称之为“冬至羹饭”。祭祀时的陈设禁用红色,烛要用绿色,还要在馒头上盖蓝色戳子,认为可“压火”保平安健康。

称冬至前夕为“冬至夜”,已经出嫁的女儿不能停留在娘家,而必须回夫家。

冬至这一夜睡觉要比平常早,以祈愿好梦。民谚“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夏至白天最长,而冬至夜最长。还有的说“冬至前夜梦最灵”,于是在冬至早晨相互传梦,长者会为小辈“圆梦”,更有甚者,会赶至慈溪清道观中求梦。

选择冬至正时辰,抛一些萝卜到屋瓦上,经风吹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起来挂在墙壁上,俗称“冬至萝卜”,可以用来治疗痢疾。

2.潮汕冬至风俗

潮汕地区各市县的冬至习俗基本一致,均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

(1)祭拜祖先:在民间,这一天都要备足三牲和果品,然后在中午之前去祠堂祭拜祖先,之后全家人一起围桌共餐。但沿海饶平海山一带,则是在清晨便开始祭祖,要赶在渔民出海之前,意为祈请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捕鱼顺利,满载而归。

(2)吃甜丸:这个饮食习俗普及整个潮汕地区,此风俗中还包含一个有趣的民俗:人们在冬至当日用甜丸祭拜祖先之后,还要特别拿出一些贴在自家中的门顶、屋梁及米缸等地方。之所以这么做,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圆又甜,是表示圆满美好之意,预示明年再获丰收,家人团团圆圆。放在这些地方,这一天里家人如能无意中碰上甜丸,就是好兆头,这就如同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恰巧有客人登门拜访,而碰上了甜丸,他们也会交上好运。二是专门给老鼠吃的。五谷的种子,相传是老鼠从非常遥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了回报老鼠的功劳,约定在每年收割五谷时,留下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给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非常贪心的人,把自己田里的五谷全部收割完而没有留给老鼠,于是老鼠一气之下跑到观音娘娘面前投诉,观音娘娘听后可怜老鼠,便赐给了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并让它以后搬进房屋内居住,以方便寻食。自此,老鼠便成为了“四害”之一,到处为害。人们在冬至这一天“贴甜丸”给老鼠吃,也就是希望老鼠吃饱后,少祸害家里的食物。如今,在家里到处“贴甜丸”的民俗已经消失了,而“吃甜九”的食俗则一直流传到现在。

(3)上坟扫墓:按潮汕地区的习俗,每年的上坟扫墓活动一般定在清明节和冬至节进行,称之为“过春纸”和“过冬纸”。通常情况下,人死后的前三年都应该行“过春纸”俗例,三年之后才能行“过冬纸”。

3.冬至《九九歌》

明代《五杂俎》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篱头吹觱篥”,指的是大风吹篱笆时发出很大的响声。觱篥(bìlì)是古代我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用的一种乐器名。“夜眠如露宿”,指天寒地冻,虽是在室内睡觉却感觉像在露天一样冷。“布纳担头担”,指天气已经比较热了,需要脱掉厚衣服担着走。

还有一个较为简洁并通俗易懂的《九九歌》: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与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现代语文课本也有《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个《九九歌》读起来形同嚼蜡,没什么味道。建议在学习的同时,将古代的《九九歌》一起教给孩子。

4.冬至《消寒图》

在冬至节气,《消寒图》是值得强调的内容。

《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古代对九宫格记忆方法的一种社会知识应用,幸亏还零散地有所保存。其中既含有图象思维记忆方法的培养教育意义,也含有九宫阅读记忆法的训练,浓缩着祖先们在教育学中的智慧,是将教育社会化、民众化、民俗化的一种体现。道德根文化的教学方法,都是紧密地联系着宇宙天地自然的法则,紧扣着河图洛书之理与数,以及图象思维之法,全面地在治事中展开,在生活领域“有教无类”地应用。只可惜在意识治理从霸治沦为危治以后,人们已经无法读懂祖先们的智慧,反倒将这些世上最优秀的教学方法视为糟粕,毫不痛惜地加以抛弃。下面的这个《九九消寒图》,大家也可以依法尝试进行填色训练。

图4-22消寒图

描绘《消寒图》是我国北方汉族地区的一项传统民俗,是与“数九”的民俗结合在一起的。“九九”以冬至日为数九的第一天,然后九天为一个阶段,共九九八十一天,以此来表明由天寒地冻转向温暖如春的过程。

《九九消寒图》便是民间记载开始数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希望于通过它来预卜下一年的丰欠(丰收和欠灾),是一种好看且有传统特色的日历。《九九消寒图》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以便于一天一天数过全部八十一天,表达迎春的一种殷殷的喜悦之情。比如上面图4-22这幅《消寒图》中的这些梅花,一朵、两朵、三朵……八朵、九朵,刚好是九朵梅花。其中图象思维的立体感是很强的,每天去填一个花瓣,就完成了九九八十一天。

图4-23消寒图

还有些《消寒图》,包含的就完全是记忆法。图4-23中的这两幅《消寒图》,与德慧智教育理念中的九宫阅读法、记忆法是非常相近、相似的,可以在家庭教育和学校、幼儿园的教育中使用。

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回暖矣。”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按:民俗以冬至为入九,九九足,则春风送暖,寒意全消,故有‘九九消寒’之谚。”

其实,这一切都需要有伏羲黄老道德修身的基础,有“为学者日益”的理论积累,才能说通过这一天就可以把握住一年。如何真正把传统文化复兴起来,让社会、家庭乃至每个人都能够体味到道德根文化的魅力,在道德的氛围当中享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而不是仅仅捏着钞票来追求痛苦、烦恼和疾病,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冬至农谚

冬至阴天,来年春旱。

冬至晴,春节阴。

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

冬至有霜,腊雪有望。

冬至无雨一冬晴。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纷飞。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摘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原文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抢救传统中医必须抢救传统文化

看德国人对中医的喜爱——世界需要真正的中医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慧智是个完美的太极图——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经典诵读是提升师德的关键方法

为教师点亮光明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环境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师德教育——教师首先要明德

师德建设“绝学三招”

师德建设的内圣外王体系

中秋节真义——“嫦娥奔月”最初始的本义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道德人生经典起步(辛雨)

秋分养生修身——防治秋燥症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秋分,养生之要

还记秋分怎么玩吗?——秋分习俗

抛弃经典诵读产生民族灾难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真诚的孝心是做人的根基(吴致知)

“孝”与“老”——析“孝”字,寻孝道文化之根

孝不孝是次要的问题吗?——孝道思想的根本

抛弃德的孝道,是无根之木———如何立体式的践行孝道文化

你发现细胞内的善粒子了吗?——孝道的能量来自善

明孝道层级之分,做真诚至孝之人

经典诵读开启心音——掌握生命能量的三种元素

脾胃信土之气是后天之本

人体生命有三种能量——21世纪以后是一个“音”的运用时代

霜降之中炁——霜降节气的变化与生命健康的原理

霜降口识与饮食养生

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怎么办?——脾胃信德土的培养是关键霜降,养生之要——霜降的正善治养生

古代中国的数学水平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德育文化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ss/58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