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书籍推荐乌伤文丛系列之非遗探秘

发布时间:2017-6-7 17:06:00   点击数:

本期推荐:《非遗探秘》

吴琅云,男,年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群众文化管理系,现为浙江省义乌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年起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擅长书画与民间文学。论文《从“罗汉班”的兴盛?看改革开放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中获论文类一等奖。

本书简介

《非遗探秘》,是作者吴琅云根据义乌民间的传统文化所写的论文集,出版于年10月。内容涵括义乌道情、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文化建设、迎龙灯等传统文化的调查所引发的一些思考及讨论,意义深远。

节选文章

从“罗汉班“的兴盛看改革开放后民族文化的文化复兴

(文/吴琅云)

在一阵先锋长鸣之后,一群壮汉伴随着锣鼓声,不断地变换各种阵形,时而像一条龙,时而像一朵巨型的梅花,后来又变成蜈蚣状。在先锋、锣鼓、唢呐声的变换中,几十个壮汉手持棍叉和兵器,你来我往,好像在古战场上打仗一样,然而它的重头戏却落在了“叠”字上。如果说走阵是舞蹈,操练是武术,那么叠就是杂技了。一套难度大,技巧性强,十几个人可以叠出各种各样造型,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国际商城——浙江省义乌市的民间特色文化精品叠罗汉表演,是一项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罗汉班的历史渊源

叠罗汉是一项集民间体育、武术、舞蹈、杂技、器乐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据义乌县志记载,叠罗汉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在义乌招三千农民军,组建了义乌营(义乌兵),在平定倭患中功勋卓著,名声远播。这些义乌兵在作战、练兵之余,根据武术套路、战时阵法和杂耍技艺演练而成的一种练武取乐(寓武于乐)游戏。

因当时义乌一带百姓经常练南少林派的罗汉拳,并以民间传说十八罗汉皈依成佛为题材,十里八乡的民众组成罗汉班,每班几十人,每年重阳庙会迎神时作护卫队,于路过村落择地表演叠罗汉、滚狮子、练拳棍刀枪等,故名为叠罗汉。

义乌市民风尚武、剽悍,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人民,自古就有操手练武的习惯,反映了不畏强暴,战胜一切的威武精神。据记载罗汉班自明清以来,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叠罗汉大多由一个村或一个族组班表演,一为逢年过节,寺庙开光,丰年庆岁求热闹渲染喜庆气氛;二为显示本村(族)团结齐心,炫耀力量使外人不敢欺侮,故常有三代同阵,四代同班的现象。每年重阳节都要举行赛事,类似于戏班斗台,一比高下,可见当时罗汉班之盛。大陈镇八里桥头村罗汉班始建于清末,当时政局动乱,八里桥头村人为了防匪强身,由蒋小洪、蒋朱洪领头创办了罗汉班,取名“迎春会”。

年后时有间断,直到改革开放后的年正月(农历),村里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蒋小洪等人的倡导下,重新组建了罗汉班,并得到了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寂静了十几年的叠罗汉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重获新生,得以发扬光大,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二、罗汉班的内容及表演形式

八里桥头村罗汉班,整理恢复了传统的表演形式,并在服装、道具、表演程式上提出修改,把原来较为散乱的形式进行程式化。目前主要表演形式有:

1、走阵(长蛇阵、蜈蚣阵、龙门阵、梅花阵、盾牌阵、叉盾阵);2、滚叉(单手滚、双手滚、甩高滚);3、拳术、刀棍术、操盾牌(单人打、双人打、大刀花、双刀花、单棍、双人棍、三人棍、操盾牌等;4、叠罗汉(叠牌坊、叠塔、叠十殿、叠荷花、过人桥等);5、其他还有:哑背疯、懒头滚打、慈航普度等。基本特征为:1、表现的惊险性。叠罗汉表演一般要叠4至5层,最上层的观音或小罗汉由6至8岁儿童扮演,手持道具做出多种花样动作,其惊险程度可想而知。又如滚叉表演,要把滚叉抛到几丈高的空中,不偏不倚地落到身上还能滚动自如,其表演确是雄壮惊险、精彩绝伦。

2、体现出罗汉班的团结性。罗汉班表演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表演中必须团结协调,思想高度统一,行动高度一致。如走阵(如图上、中、下),须按不同阵图,服从指挥循序渐进,才能演变阵式,否则就有走不出阵式的可能。尤其是叠牌坊、叠塔、叠十殿、叠荷花、过人桥等造型表演,十八个人参与,四层五层高度,大家必须团结心齐、协调协力,共担分量,才能完成其精彩的表演。

3、表演艺术的综合性。罗汉班表演集戏剧、舞蹈、武术、杂技、造型等为一体,整个表演过程都有先锋、锣鼓、唢呐等器乐伴奏;表演走阵、滚叉时,人们手舞足蹈、穿插跳跃、循环滚动,整个场面奔放与严整,粗犷与细腻巧妙地融为一体;

4、表演的群众性。过去是每年重阳节举行,现在由于重阳节淡化,而每逢过年过节或重大庆典时,如寺庙开光、大桥竣工、文化节、博览会踩街等,八里桥头罗汉班经常被邀参加表演活动。

三、罗汉班文化的研究价值

八里桥头罗汉班,保留着本地区古代武术的原生形态和民间信仰佛教的传统民间文化,是研究本地区民众的意识形成和文化生活的重要依据,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八里桥头罗汉班也是地道的民族文化,综合了诸种民间艺术,传承了群众体育和群体广场舞蹈的艺术形式,不但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有着重大作用,而且还具有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推动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传承的综合艺术价值。

罗汉班的参演人员必须学有一定的武术功底,由此促进了群众习武强身的自觉性,在该村打拳耍刀蔚然成风,七八岁的小孩都会三拳两脚,这无疑促进了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罗汉班表演时提倡高度团结,统一指挥,齐心协作,步调一致,具有有众志成城的决心和精神,从活动中无形地增强了群众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也推动了安定、团结、祥和的氛围,为营造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四、罗汉班的保护传承及发展

义乌罗汉班主要分布在华溪、王店、何宅、如甫、大元、西山下、新厅、油碑塘、八里桥头等村。目前参与表演活动的主要是大陈镇八里桥头村罗汉班,年12月,苏溪镇新厅村也重新组建了罗汉班。由于义乌经济的快速发展,表演热情逐日淡化,许多表演骨干办厂或出外经商,给罗汉班的正常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为传承、保护和弘扬“叠罗汉”民间艺术精品,义乌市在大陈镇八里桥头村建立了“叠罗汉”艺术培训基地,尤其是近四年来,搭建文化活动大平台,让罗汉班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走出了一条地方民间艺术精品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建立健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体系。“罗汉班”作为一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对如何传承一直以来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措施。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其对外交流和发展创新。在非遗全面普查过程中,义乌市建立了叠罗汉保护、传承机构,制定了传承规划,并在大陈镇政府和八里桥头村二级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和村长分别担任组长,制定了各项传承保护措施。

二是整合资源,树立品牌,打造精品。年,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化馆、镇文化体育站组成调查组,对八里桥头村罗汉班进行全面彻底的普查,包括服装、道具的制作,广场舞蹈表演的程式,内容的编排等,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撑。在政府的主导下、依靠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的资助,完成普查整理工作和表演程式的再编排。

三是健全队伍建设。经过20多年经验的积累和发展,八里桥头罗汉班在活动中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艺术骨干力量。但因一些队员常年在外经商,再加上年龄偏大原因,罗汉班活动不能正常开展。根据这一情况,镇、村制定出相应的传承保护措施。如建立罗汉班培训基地和设立奖励基金,有计划地进行舞技造型的培训,扩大队伍建设,利用雨雪天、节假日和空闲时间进行训练,做到明确责任单位、责任目标、实行奖罚制度,具体责任到人。同时,通过文化活动,发现新人,培养新人,使罗汉班的表演队伍代代相传,常演不衰。

义乌市对大陈镇八里桥头罗汉班实施全面保护计划,保护工作及经费列入市、镇、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建立了罗汉班资料库,收集整理罗汉班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实行系统化管理。建立义乌市罗汉班研究中心,开展深入研究和创新活动。

同时,把民族民间艺术和全民健身活动结合起来,使罗汉班这项植根于民间,具有地域性、群体性、独特性的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艺术得到保护、传承、发展和壮大。

注:更多优秀书籍,敬请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在哪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lrjr/61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