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万全的节日习俗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10-31 12:23:05   点击数: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www.wxlianghong.com/m/

了解万全的大事小情,敬请   

农历二月初二,过去被称作“中和节”。二月二前后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惊蛰这天被隆隆的雷声唤醒,所以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县志载:“本日馔者皆以龙取意,吃水饺曰吃龙耳,吃葱饼曰撕龙皮,吃面条曰吃龙须。妇女切忌针黹,恐刺龙目也。”

清明节

例在农历三月,无定期也。是日为城隍本年初次出巡。万全、洗马林等大城镇举办庙会,尤为繁华。民间忌烟火,吃冷食又称“寒食节”。各家各户带上香纸供品上坟祭祖扫墓,故又称“祭祀节”。上坟归来取柳枝编为小圈,连环七个悬于屋隅,以除不祥。俗称“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十二岁以下儿童帽子上或小辫上带“江连子”(按年龄之数再加天一地一之和用红绿黄等色布——种痘前皆用红色——剪成制钱状,然后用线串起)以消祟避邪。寒食节的由来,取意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悼念功臣介子推的故事。晋公子重耳未继位之前,遭遇晋献公的追杀,被迫流亡国外,介子推与狐偃、赵衰等一批老臣,与重耳患难与共,吃尽了苦头。流亡途中,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饿。跟随他的大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任何食物充饥。无奈之下,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当重耳得知肉的来历后,不禁流下了眼泪。19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晋文公。他重赏了有功之臣,惟独忘了介子推。文公记起去请介子推时,听说他已背着老娘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文公便命手下放火烧山,逼他出来。未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青山被烧成了一片焦土,也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灭后才发现介子推母子俩被活活烧死。并从介子推背后的焦树洞内发现了一片衣襟,上面赋诗一首。诗曰: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诗内出现三个“清明”,介子推烧死那天又值清明前夕,晋文公追恨之余,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三天寒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由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两个节日合为一个节日。清明节扫墓习俗也便流传下来,成为我国人民追念故人、寄托哀思的风俗节日。南宋诗人高菊卿在《清明》中以凄美动人的诗句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情景。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阳节”、“重五节”。是日家家于门前插蒲艾,贴五雷天师符,以穰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也。民谣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万全还有一句俗话称:“端午时节不插艾,来年转个痴八怪。”民间《万全县志》称:“是日各家皆于神前供角黍,俗名粽子,并以之祀祖先。妇女以绫罗制作小虎、桑椹、葫芦等类以彩线串之,系于钗端或缝于儿肩。人皆饮雄黄酒,并用之书‘王’字于儿额,或涂耳鼻或涂墙壁,取意皆在穰不祥、避毒虫也。又有于是日捕蛤蟆纳墨于其肠晒之,可疗毒疮,俗称‘蛤蟆墨’。又俗传五月多不祥,有‘恶五月’之称,故言语行动人皆注意”。《太平御览》中说:“仲夏端午,端,初也,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五’与‘午’同音,古时也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故初五亦可写为‘端午’。古人又常把午时当作‘阳辰’,因此‘端午’也称作‘端阳’。五月五日有两个‘五’字,午月午日有两个‘午’字,所以又称‘重五’或‘重午’”。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说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风土记》有“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的记载,有的说起源于恶日,这纯系封建迷信,并由此导致端午节的一些风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在民间,相传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伍员,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伍员,字子胥,春秋时代楚国人,因文兄被楚平王杀害,遂投奔吴国,帮助吴王成就霸业。随后,伍员伐楚,攻破楚国郢都,鞭楚平王尸三百,为父兄报了仇。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狂傲轻敌,伍子胥力劝。此时,太宰向吴王进馋言,伍员遭诽谤,夫差赐“厉镂”剑赐伍员自刎,尸体被装入皮革做的袋里投入钱塘江中。伍员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从此钱塘江常起怒涛,汹涌澎湃。于是吴国百姓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要举行“迎涛”仪式来纪念伍员。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为什么在民间广为流传呢?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至死不离开祖国的屈原,比对报父兄仇的伍员更加热爱的缘故。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上官大夫靳尚等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以至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后来,楚怀王将屈原逐出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百姓闻讯后,纷纷来到汩罗江,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出粽子投入江中,据说糯米可以粘住鱼嘴,使鱼不吃屈原的尸体。   后来,楚国人民每年在屈原投江这天,都到江上划龙舟,往江里投粽子,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留下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并流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地。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乞巧节”、“女儿节”。乞巧节源于在民间流行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相传七月七日这天,牛郎和织女相会,称为“天河配”。从汉代起,七月七日成了妇女们向织女乞求女工技巧的节日,并代代沿习至今。汉《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俗也”。唐朝王建的宫词里说:“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七巧楼”。五代词人和凝的宫词里说:“阑珊星计缀珠光,七夕宫嫔七巧忙。”万全《民国县志》则更细腻地记述了万全一带的妇女于这天“乞巧”的情景:“是日正午各家闺秀皆以碗盛水曝日,投以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影或散如花,或动如云,或细如线,或粗如椎,以卜女工之巧拙,谓之‘乞巧’”。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也叫“盂兰盆会”,俗称“鬼节”。此日,农家各户都要做面娃娃,送给外孙,称“送面人”。早饭后到祖坟祭祀,扫墓培土。夜阑人静时,妇女们坐街巷哭泣,哀思故人,并以碗盛水,内放食物,泼于街心,谓之“送鬼食”。烧香烧金银纸,谓之“送鬼钱”。民间相传从初一起阴间就大开鬼门关,放出禁锢在那里的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祭飨,人间为免受邪崇的干扰伤害,就举办中元普渡、设祭、唪经、放水灯、焚法船,甚至演唱“外台戏”来讨好这些孤魂野鬼,使他们不再为害。这个习俗,佛教徒称为“盂兰盆会”。道教徒认为七月十五日是中元地官赦罪之日,都要举行法事,这个习俗到唐宋时期就已成为一个节日。《乾淳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中元节上坟祭祖,这在唐诗中早有记述。如唐令狐楚《中元日赠张尊师》云:“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玄都永日床。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至京山。”李商隐也有“绛节飘摇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的诗句。佛教为宣扬“轮回”说,编出了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说有个叫目连的人,很孝顺母亲,可是他母亲为人却非常刻毒,死后被罚入地狱受苦。有一次,目连见母亲与饿鬼争食,他就用钵盛饭送给母亲吃,谁知饭还没到母亲口里,却变成了火炭灰。目连很奇怪,将此事向佛诉说,佛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依赖你一人之力,无法解脱,必须凭众僧法力才行。”到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又对弟子诉说:“谁要替已死或在世的父母解除厄难,可用盆盛百味五果供十方大德佛,用钵盛水饭泼给众饿鬼”。这就是中元节又叫“盂兰盆会”和俗称“鬼节”的原因。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又一个隆重节日——中秋节。农历八月,居农历七、八、九三个月的中间,按一个季度的孟、仲、季的排法,八月为仲月,而八月十五日又是八月之中,所以八月十五日称中秋,定为节日则是唐朝初年的事。《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则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之夜,月明而圆,月色也最美丽,人们望着玉盘般的明月,自然会想到亲人的团聚,独在异乡旅居的人,也期望借助明镜般的皓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人们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所以八月十五又称为“团圆节”。中秋成为佳节,一方面有庆祝丰收之意。古云:“庄稼成熟曰秋”;另一方面又和人们对月亮的种种传说有关。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人们过中秋节,有祭月、赏月的习俗。祭月的供品中,有月饼、瓜果,还有给月宫玉兔准备的煮毛豆枝。祭月后,全家人要吃象征一家团圆的月饼,还要喝团圆酒,吃赏月饭。关于中秋吃月饼的由来,也有一个传说:元朝末年,朝廷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不准民间用铁制的武器,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十家供养一个兵丁。这些兵丁,往往胡作非为。当时的农民领袖朱元璋组织农民起来反抗,为了传递秘密通知,在月饼里夹一张字条,约定农历八月十五日为起义时间。到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到传单就一起动手,造反起义。从此,每到中秋节,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纪念人民群众的这次起义斗争。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因此,“重九”又称“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遂将此习俗传入民间。后来,各地习俗又陆续加添了新的内容,如登高游乐、赏菊、咏菊等。万全一带的百姓则在此日登高山、游城墙,谓之:“游百病”。还要吃黄糕,取“高升”之意。入夜,村民聚集在龙王庙前杀羊祭神,意思是庄稼成熟,丰收在望,龙王爷是司雨之神,功不可没。村民祭祀答谢,恭献虔诚,自在情理之中。民国《万全县志》还称:“是日俗传为孤仙诞日,信者皆杀羊祭之,尤以巫家悬灯结彩鼓乐喧天以祀其神,愚夫愚妇送供尤丰。”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日,天已渐冷,活着的人为了寄托哀思,给死去的人送寒衣寒食,遂称之“寒食节”,又称“鬼节”,亦是清明节、中元节之后的城隍爷末次出巡之日。县志载:“十月初一,居民祭扫坟茔,并以五色纸剪为衣裤,用纸袱盛之。上书祖先名号及年月日,下注后裔某某谨奉。后将五色纸分为若干份用纸束之,分别焚于坟前。意在时届隆冬,为子孙者照例为祖先添衣,谓之‘送寒衣’。是日各家供祖,夜送纸。”

冬至节

此节无定期,例在农历十一月中旬,各家多盛馔宴请亲友。旧时各私塾学生集资筵请教师,停读数日,以为娱乐,谓之“寒假日”。前清于是日处决囚犯。好事者又于是日作“消寒图”。以纸绘九格,每格以朱笔各绘九圈,或觅九画之字九个,组缀成文,如清代有一幅词句典雅的九九消寒图,上写“管城春色”,下面的大方格内有凹形字九个,每字九画:“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自冬至日起,日涂一圈,或描字之一画,涂圈者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圈与字涂尽,则九九尽而寒消矣。俗有冬至“九九歌”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扬门叫狗,(据老人传,是说小孩在家拉了“巴巴”可以扬开家门把狗喊进来舔食。“扬门”有天气转暖之意)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腊八节

民谣曰:“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是古时行祭的月份,起于周代,称“腊祭”。十二月初八便是“腊八”了。腊八,原来是佛教的节日,相传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在他成道之前,曾遍游印度的名山大川,到处访问贤明,寻求人生的究竟。有一天,他走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帮的尼连河附近)时,由于地处荒僻,人烟稀少,加上酷热难熬,又累又饿,终于晕倒在地。正好这时一位牧女放牧来到这里,忙把自己身上带的午餐拿出来,又取来泉水,用火加热后,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吃。牧女的午餐是黍米熬成的粥,还有从山上采来的种种野果。这对于多时不见水米的释迦牟尼来说,真是美味甘露。吃完,他顿觉元气恢复精神振奋。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深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从那以后,每当到了“腊七”这天,寺院的僧侣都取新谷水果,洗净器皿,终夜张罗,到天明时,熬成熟粥,用以供奉佛祖并举行群僧集会,诵经演法,喝黍米粥,以示纪念。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在腊八这天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米供佛。所以“腊八粥”也叫“佛粥”。后来民间也争相效仿,做起了“腊八粥”。而其中的配料也纷繁多异,各见其妙。腊八这天,我县阳门堡村为了纪念释迦牟尼,要举办“冰山会”。节前,各家用柳枝编制成山、花、树、石等各种图形,然后用水浇之,冰冻成奇形怪状的冰山、冰树、冰花、冰石,于腊八这天置于街市;有的还用冰块雕制成各种造型简单的动物,虽未见得有多高的鉴赏价值,然淳朴中不失典雅、稚拙中透现机巧的乡土艺术,却吸引了周边的无数村民蜂而至,前来争睹胜景,成了我县的一次别开生面的隆冬盛会。由于时代的进步,文中提到的不少节日,由于在生活中日渐失却了原有的亮色,以至被人们淡化、遗忘。而象春节、中秋节等盛大的传统节日,也取消了诸多的繁文缛节,以及带有浓重迷信色彩的芜秽,添加了不少新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与融合,推动了与时俱进中的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使沉淀了千百年来的节日文化更显厚重,更有品味,更富色彩,更具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hd/107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