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活动 >> 诗画中国诗词里的九九重阳
诵读人:常虹山西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一人客居在他乡,
每逢节日就
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望远时,
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这是一首抒写思乡之情的千古绝唱,收录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
诗人王维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京城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诗人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他思念起家乡的亲人,情之所至,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人王维的家乡在河东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位于华山之东,所以诗题为“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在短短一句话中就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反复渲染,使得孤独之感更加厚重,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古代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和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家乡独自在外,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每逢佳节倍思亲”。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并没有那么强烈,那么,每逢节日的时候,想着亲人们团聚在一起,畅谈欢笑,而自己却只身客居异地,乡愁就会像洪水一样滚滚而来,一下下击打着游子的心。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人用如此明白质朴而又凝练概括的语言描述过。所以这句诗,不仅征服了当时的诗坛,也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代表乡愁的千古名句。
诗的三四句,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插着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
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兄弟们,却说是兄弟们在思念自己,仿佛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单并没有什么,相反,倒是兄弟们的遗憾更值得体贴。
这种曲折有致,出乎常情的写法,新颖而别致,也许就是这首诗流传千古的一个缘由吧!
鉴赏人:
太原市回民小学语文教师史晓华
作者简介
王维
王维(~),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盛唐诗坛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最能代表他艺术成就的是山水田园诗,不但数量多,而且状物精细传神,语言清新凝练,色彩鲜明如画。
与孟浩然齐名,人称“王孟”。王维还擅图画,是当时著名画手,这种特长也增强了他诗歌的艺术魅力。宋代大诗人苏轼曾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示范诵读人:
常虹山西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
陈浩森太原市回民小学二年二班
曾冠博太原市回民小学二年二班
刘思楠太原市回民小学二年二班
贾博雅太原市回民小学二年二班
薛琪翔太原市回民小学二年二班
指导教师王丽媛
赵娟太原市杨小健书画艺术学校书法教师
知识链接
重阳节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初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重阳节因此又叫“登高节”。之后,每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插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知识链接
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所以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在古代,重阳这一天,人们都要合家团聚、登高望远、遍插茱萸、赏玩菊花。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起来欣赏古人诗词里的重阳节。
蜀中九日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重阳席上赋白菊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醉花阴·九日醉花阴·九日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完
出品/《诗画中国》融媒体工作室
责编/司燕红
音频/司燕红李慧
美编/王家李慧
值班编辑/李欣
统筹/刘进司燕红
监制/李志华李磊明
欢迎留言/和诗
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