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赵珩重阳跟敬老没多大关系民国京城没地儿登

发布时间:2021-6-26 10:33:20   点击数:
儿童白癜风的早期症状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01007/8273992.html

赵珩先生近照

赵珩,曾任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北京市文物局专家组专家、学术委员,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除了文博方面的社会任职,赵先生还是饮食文化专家,担任中国烹饪协会理事,他的《老饕漫笔》《老饕续笔》,专门写吃,不仅种种美食令人大快朵颐,文章串联各种人物、掌故,更增添文化韵思,流传甚广,颇受追捧。

重阳的活动记载不多登高也不多见

老北京重阳登高,不多,没有地方去。一般来说香山比较高,但还真没什么人登香山,很少。一则香山、景山等地还是禁苑,再则香山也路途遥远。重阳节雅集,主要到陶然亭那些地方,算不上登高。重阳的活动记载并不是很多,有一些诗社活动,例如稊园诗社,比较有名,会在重阳组织一些活动,诗钟之类(注:限一炷香功夫吟成一联或多联,香尽鸣钟,所以叫做“诗钟”)。多属于一种个人、朋友间的活动。

集体性的偶尔有,不显著。也有一些插茱萸,主要是遵循古礼的行为。北京人一般来说就是重阳做花糕,两种,一种摆的大花糕,不好吃;做得精致的是小花糕,枣泥馅儿两层中间夹果料。

老北京的人们在重阳还会吃菊花锅子,一种什锦火锅,不同于涮羊肉的锅子,鱼肚、海参之类,上敷菊花花瓣,以应节令。比张爱玲高一辈的女作家庐隐也曾在小说里记述过老北京的一个重阳风俗,吃炸菊花瓣。菊花,裹上面糊,油炸,还保持花瓣的形状。

可以这么说,重阳的活动,是老北京人一年当中最后的户外旅游。过了重阳,天气越发的冷,保暖过去很成问题,人们就很少再呼朋引伴外出活动了。

重阳跟敬老没多大关系

重阳现在把它变成敬老节,实际上重阳跟敬老没多大关系。重阳主要是人直接与地气的接触,再一个也是希望生活能够越来越好。这个时节秋高气爽,北京的夏天结束的也比较晚,重阳还不是太凉,一般活动来说有赏菊,吃蟹。赏菊剥蟹,持螯对菊。

北京人吃螃蟹跟南方不太一样,南方吃螃蟹比现在早半个月,差不多20天前可以吃了。北京重阳节是最好的,秋风一起,蟹才饱满,一般来说阳历10月底,就是现在这个时节吃螃蟹。

我们家每年都有一次大的螃蟹盛会,年轻人来,我买螃蟹至少六七十只,大伙吃得尽兴,喝的酒是花雕。吃螃蟹之前要先垫底,葱油面或者阳春面,好一点先来一碗虾黄鳝面,然后再吃螃蟹,这样吃的胃里面比较舒服。吃螃蟹要擂姜倒醋,做这样的调料。

说到赏菊,北京过去很多人在院子里面赏,一般是黄菊、白菊,好的品种像什么柳线垂金啊,等等。还有墨菊,没有纯黑的,就是深紫色的墨菊。菊花不像别的花,花期相对比较长。

《红楼梦》里面也有关于重阳的记载,做诗、赏菊、吃蟹。吃蟹很讲究,有吃蟹的工具,要用豆面洗手。现在生活快节奏,很多生活细节没意思。

最近评了一本书,生活类的,书名叫做《你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就是生活》。确实,一个人,能把你的生活经过自己的追求,在可能的范围之内,达到自己满意的状态,那就是完美的作品。并不是说非得多少金钱,当然也不能完全没有基础。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下,同样俩人,收入一样,你过得比我好,你会生活我不会生活:我一天到晚抱怨觉得自己倒霉,一天到晚觉得跟人比不如人;你在生活空间生活范围之内调剂得很好,我们两个人一样的才智一样的家庭状况一样的身体状况一样的收入,你过得比我好得多得多,这个完全看自己怎么安排生活。

精致生活在今天是特别缺失的。对于节令的重视实际上并不是说这个节令,祭祀、对先人的怀念,像重阳,基本也没这个。重阳喜欢团聚,“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情绪。

重阳节和敬老没多大关系,现在生把这个拉到一起,非常牵强。而且九月已经序数三秋,其实有很多话老年人并不爱听,比如夕阳红、夕阳无限好,“夕阳无限好”下面就是“只是近黄昏”,就完了。老年人可能有第二个春天,不一定都是夕阳,不能轻率用很多这种词。重阳,老了,接近冬天了,在这时候还有一点光和热。

中国是敬老民族每个节日都有敬老成分

严格说每个传统节日都有敬老的成分,比如中秋,家人相聚,总是以老人为尊。春节更不用说了。现在很多节日没有了,比如过了春节以后就是元宵,这中间原来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和敬老也有关系,正月初七,人日。只要这一天天气晴和,就主人身体健康,尤其老年人身体康健。二月也有太阳节,然后上巳节,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后来混到一块儿。然后端午,以后就到了七夕乞巧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九重阳节,十月一寒衣节——有人说鬼节,送寒衣。一年周而复始,都跟亡人、老人都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敬老的民族,崇尚老人,每个节都是以老人为上老人为主的。非把重阳弄成敬老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是不一定多么准确。重阳还是人和秋天这么一种关系,秋收冬藏,秋天是一个收获季节,而且天气经过一个夏天,我们讲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经过长夏的酷暑,秋比较开阔,登高很舒服的季节,金黄的色泽跟菊花这些都有关系。重阳在过去找个因由,大家吃饭小聚,吃吃饭,做做诗,诗社有个活动,借着重阳来。

百年来风俗有几次大冲击日益简约

实际上经过几个大的节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平沦陷,新中国成立,“文革”。辛亥以后旧的习俗受到新思想的撞击,到了年卢沟桥事变以后生活开始简约化,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抗战八年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受到撞击。

这种撞击,主要是人们有一种不太好的心态,这个时期家国沦丧。再一个世面凋敝,经济方面不太好,比如《四世同堂》里面祁老太爷过生日,跟小儿媳妇玉梅说,现在北平沦陷了,咱们是不是从简,过生日从前本来能请八十个人,一般人家也请四五十人,现在咱们就至近的街坊邻居请个十几二十人。吃什么?炒菜面。什么叫炒菜面?以吃两种面为主,北京人吃打卤面和炸酱面,两种面。总得喝点小酒,也不弄凉菜,就是四个菜,一个荤菜一个半荤菜,两个素菜或者一个荤菜两个半荤菜一个素菜。炒菜面是北京一句完整的话,是一种请客的格局,最低档次的格局。在这个时期受到第一次大的冲击。

补充一下,辛亥以后有一个大的问题。民国时期,为了表示一种新的思想——这还没到——不过旧历年了,这件事情影响非常大,对旧历传统也有很大的冲击。比如齐如山他们家(注:齐如山,中国受过完整、系统旧式教育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戏曲理论家,曾为梅兰芳写过多部剧本,对京剧梅派贡献巨大),自己就废止过春节了,取消拜年的这些繁文缛节,只过阳历新年。在有些人家是这样的,不禁止,起码不提倡,尤其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不让在春节期间拜年,只在阳历新年期间有一次由政府机关组织的团拜。倡导者就是袁世凯,当时在怀仁堂有一次团拜活动。春节就无声无息了。

一个春节就带动了一年中整个旧的节日,都在逐渐淡化。接下来五四以后新文化的影响,再到年北平沦陷,再到年以后讲究新文化新风俗,对旧风俗也带来冲击。最后一个致命的就是“文化大革命”,提倡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这些东西作为四旧,就更淡漠了。

“文革”十年,一个东西经过了十年的搁置,等于是一代人。一代人过去了,再翻过头改革开放以后,恰恰在这个时候世界上又有很多新的东西,尤其到近年,像互联网等等这些新的东西进入人们生活,人们觉得生活其他方面,一个是不好,不允许单一、更单一的破坏,一个是允许,可是其他方面的冲击、其他方面的诱惑又大于原来的传统,两方面一挤兑,旧的年节受到非常大的冲击。

北京人失落东西太多无处寻找家园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大年初一播《今日话题》,就是谈回不回家。最近我看到一篇报道,对北京人来说,外地人都有家,你回河南他回浙江,北京人回哪儿去?今天的北京人是无处寻找家园的。你们可能回去,希望和家人团聚,希望在老家地方过年气氛比北京浓,等等。我们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找不到原来旧的家园了。旧时北京的风俗已经大多不存在了。

曾经有一个活着的北京,而这个活着的北京今天永远消失了,它已经不再有了。北京人失落的东西失去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现代人对当时生活太多臆想

故宫年开放,实际故宫的东西年就开始在文华、武英殿的古物陈列所开始展览了。

在日伪时期也开着,但是很多东西南迁了,故宫一部分东西看不了,没有专题展,就是常规的宫殿。中山公园、北海公园照开,尤其中南海就是日伪时期开,还有玉泉山。

当时萧条肯定是萧条,因为经济不行,戏也走下坡路,艺人们为了生存,演出很多诸如大劈棺纺棉花这些格调不高趣味低级的戏,但也还是萧条。年卢沟桥沦陷之前,二三月,长安戏院开了。卢沟桥事变之后,八九月,长安街上的新新戏院(后来的首都电影院,演宽银幕的),马连良他们投资的,日伪时期也是开的。

今天人们想象当年的生活和当年的生活场景都是臆想。从前我们的电视剧有一半是错误的,今天可以说连10%对的都没有,从语言、服装、道具、生活场景,基本没有正确的。现在人们都是臆想那时的情况,想当然,说在家里面穿着高跟鞋穿着旗袍什么的。哪儿有在家穿着旗袍高跟鞋的?那不难受死了?在家里就是普通的衣服。

版权说明:文章出处和签约作家我们会注明,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有侵犯,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我们会删除并表示歉意!

点击了解香港纪念孙中山诞辰周年书画大赛有奖征稿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hd/118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