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活动 >>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想知道在昆山的你,今天
10月2日是农历九月初九,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那么,昆山人过重阳节有哪些习俗?重阳节又如何演变成“老人节”?且听听昆山民俗专家郑涌泉先生的讲解。
“古时重阳节的习俗较多,主要有登高游玩、赏菊饮酒、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昆山传承的主要有登高、吃重阳糕两种。”郑涌泉解释。
爬山登高:古时避灾今日健身
登高是重阳节最突出的风俗,故又名“登高节”。
“关于重阳节登高,还有一个传说。”郑涌泉介绍。相传,在东汉时,有一个道术很高的人叫费长房,在九月初八的晚上,他对一个弟子说,明天你家中会有灾祸,必须带着全家人去往山上,一直待到晚上回家,方能躲避灾难。弟子按费长房的话去做,待九月九日后晚回到家中,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全都暴死,而他和家人却躲过一劫。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父传子,子传孙,越来越多的人就都效仿着九月初九日登高避灾,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昆山人对于重阳节登高习俗非常重视,但不一定是要登山。”郑涌泉说。重阳节这天,城市里的老昆山人都会去登马鞍山;居住在乡镇的昆山人,因为没有山,于是就去登宝塔;而没有宝塔的地方,人们会在这一天往高处走。因此,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等。
他还说,古时重阳登高是为躲避灾祸,在今天看来,重阳登高则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康娱乐活动,不仅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还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吃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
重阳节这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那是由于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为专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至今仍然很流行。”郑涌泉介绍。
古时,重阳糕十分讲究,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而昆山早先的重阳糕与别处不同,不是用米粉而是用面粉做的。《昆新两县合志》这样记载:“用面发丰糕,糁百果于其上,不粘不结,松软可口。”如今,昆山人吃的重阳糕也就是平时吃的普通糯米糕,但特别之处在于糕上都会插一面三角形、五颜六色的小旗子。
“小旗子又有啥意思?重阳这天不是要登高插茱萸吗?这些小旗子就是代表茱萸啦。”郑涌泉解释说。
九久谐音:重阳节变成敬老节
“中华民族早就有阴阳数的观念,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双九相重,故称‘重阳\’或‘重九\’。”郑涌泉说着重阳节的由来。
据他介绍,重阳节已有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但起初,重阳活动只在帝宫中进行,直到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又赋予了重阳节新的内涵。由于“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后经倡议,年,我国政府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又称“敬老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节日。
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从年起,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成为国家法定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