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饮菊酒重阳佳节

发布时间:2015-6-18 15:45:56   点击数: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我要说说打印推荐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

桓景回到家乡,就重阳节的故事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重阳节起源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不一会儿重阳节的来历简介,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有关重阳节的习俗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李白)

登高 (杜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饮菊酒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提前欢度重阳节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代的传到现在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小学生重阳节手抄报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今年重阳节几月几日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昨天,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来自20多个国家的36名小朋友与朝阳区富力社区数十名离退休老人一起欢度即将到来的中国传统佳节“重阳节”每年的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今年的重阳节是10月26日

吃重阳糕的传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阳节传说

:安小碎

重阳节习俗——赏菊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重阳节诗词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佩茱萸·簪菊花

过故人庄 (孟浩然)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有关重阳节的习俗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关于重阳节的来历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登高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重阳节敬老活动方案,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北京哪有治疗白癜风医院的地址
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hd/2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