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帝王登高的时候

发布时间:2015-8-22 15:33:59   点击数: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宋代人的重阳糕已经非常讲究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随着佛教逐渐浸润到中国人的生活细节中,重阳糕也不免蒙上了佛教色彩当时到了重阳节这一天,寺院会有斋会举行,称为“狮子会”僧侣坐在狮子像上左法师与之一脉相承的“狮蛮糕”也在民间称为馈赠礼品

《月曼清游图册》九月“重阳赏菊”

重九惟嘉节,抱一应元贞

“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宴饮”从《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汉魏六朝时代,人们在重阳登高同事有郊外野餐《乾淳岁时记》说,重阳登高饮新酒这种新酒主要就是菊花酒

野人重阳节突击敬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

菊花酒是用菊花酿造而成的,当万物凋谢之时,菊花却能凌霜开放,它宁可枝头抱香死,也不零落成泥碾作尘正是因为它有这样独特的气质,所以为世人特别是文人关注曹丕在《九日与钟送菊书》、钟会在《菊花赋》都为菊花大唱赞歌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就是为了品饮菊花酒《续晋阳秋》中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一年重阳,陶渊明在庭院中赏菊吟诗忽然酒兴大发,却没有备酒只得漫步菊花丛中这是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使者送来美酒尽管陶渊明一向不喜官场人物,多次拒绝王弘聘请,却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欢喜,立即开坛痛饮,并写下《九日闲居》一诗:

这大致可以说明,唐时代已经是“无酒无菊不重阳”

茱萸,又叫“越椒”,也称“艾子”,是一重阳节敬老种药用植物,味道清冽,可以用于驱虫、除湿等所以《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这在唐诗也有很多描写,除了耳熟能详的“遍插茱萸少一人”外,也有王昌龄的“茱萸插鬓花宜寿”,刘谦的“茱萸羞戴雪霜头”等由于古人每逢重阳节都佩戴茱萸,作为辟邪之物,所以重阳节也有“茱萸会”或“茱萸节”的称呼

泛酌宜长久,聊荐野人诚

中国节日必有宴席,有宴席必会饮酒但只有端午和重阳有专门酿造的美酒这都与先人的辟邪观念有关,这两个节日都在换季之时,借特指的酒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辇下岁时记》记载:唐代宫廷重九后一日赏宴,亦称“登高节”隋唐帝王每逢重阳节,照例有登高宴饮的活动其重阳节所喝的酒登高处有时候是宫中高台,到了唐代中期多移步至慈恩塔,也就是福客福厨旁边的这座大雁塔而官僚文人则多踏访乐游原当时逢重九,长安城内的寺塔、高台都会帷幕云布车马不绝,成为人们争相游览的地方

菊花高贵美好,人们便将它作为重阳节互赠的礼物南朝梁王筠重阳节采菊赠给谢举,并赋《摘园菊赠谢仆射举诗》:

帝王登高的时候,要设筵欢乐,诗酒相和如唐代德宗、穆宗、宣宗几代皇帝都在曲江大宴群臣文人登高也必带美酒佳肴,还有茱萸、菊花灯,必醉饮而归唐诗不乏关于重阳节的描写如李白《九月十日记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郭震《子夜四时歌》》:“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白衣赠酒”,“渊明赏菊”,更成为古代文人歌咏重阳必不可少重阳节习俗喝什么酒的典故王勃在《九日》中写道:

菊花偏可憙,碧叶媚金英

人们把菊花作为重阳节相赠的礼物,不仅因为菊花的美德,更因为菊花是延年益寿的上品东汉的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山上有菊花水从山上流下,饮菊花水,很多人都长寿是因为“菊花轻身益气故也”司空王畅、太尉刘宽等人知道此事,让郦县每个月送这种水二十斛,这些人得的病都好了更有记载说,有人饮用菊花水活了一百多岁,还有五百岁长寿的,充满道教色彩不过,菊花作为一种药材具有疗疾的功效确实有科学上的道理重阳赠菊,表达了赠送者对亲友的关心和良好祝愿,对于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融洽人们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好处

重阳节吃糕的习俗,最早也源于西汉时期,当时人们重阳节的来历200字把糕叫做“蓬饵”,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时代则叫“花糕”名称不同,原料和形状也有所变化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重阳节饮菊花酒外,还有饮茱萸酒的习俗吴子牧《梦梁录》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陶潜爱菊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诗人借酒释怀,笑傲人生,赏菊自娱,怡然自得自此,重阳饮酒之风大盛

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重阳糕的习俗也渐行渐远人间少了几分节日的亲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到来,国家已经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在关中地区,有一种女儿出嫁,娘家送糕的习俗糕底层大如面盆,高有一尺有关于重阳节的诗句糕上有盘龙,用红豆或者黑豆做成眼睛龙嘴里衔着红枣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登乐游原

实际上,从汉代开始,人们每当菊花含苞欲放之时,就采会花叶、花蕾,加上粮食酿制美酒,待第二年重阳开坛饮用这种酒成为节日的专用饮品

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

福客福厨新制重阳糕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李郢在《重阳日》中写道: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稀罕事,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九月九日做出““蓬饵”是用植物叶子和米粉职称的不过当时还没有流传开来,并没有成为习俗魏晋六朝时期,重阳互赠食物,将秋收所获分赠亲朋好友,是一种庆祝丰收的活动有的地方还以粽子相送,南方也有吃“粉饼”的,北方也有送“枣糕”的,这算是重阳关于重阳节的习俗糕的雏形从诗歌“汤饼茱萸香”可知,唐代人重阳节吃汤饼也开始吃糕《嘉话录》记载,唐人袁师德九月初九作客朋友家,朋友请他吃糕,他却不吃原因是袁师德父亲名袁高,因避讳不吃这却可以说明当时重阳节吃糕的习俗

重阳节不仅要登高,还要食重阳糕明代《五杂俎》中说,重阳节早上,父母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并且要说出一段祝福语:“愿儿百事俱高”这说明“糕”和“高”同音,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预示着人生步步高升,表达一种美好的祝愿

赏菊由来已久食糕香甜入喉饮酒回味绵长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岁至重阳,秋深霜浓、天高气爽

在这秋之末章之际,唯有秋菊盈园,恰是那“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元明以后,京城百姓会争先恐后地购重阳节农历几月几日买重阳花糕而且集市上卖糕的小贩,头上会戴着吉祥字重阳节与佛教有关的那一点点元素已经消失了,狮子像退出历史舞台此时的花糕大如面盆,铺着两三层的红枣还有将花糕制成九层宝塔的样子,上面做两只面羊,象征重阳吉祥

这些重阳节的风俗、饮食又是怎样地演变与传承至今呢?金秋气爽,菊英竞华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福客民俗网记者采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张朝敏先生,请他为我们诉说《重阳节由来与饮食习俗》

灵茅挺三脊,神芝曜九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hd/2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