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活动 >> 福州登高的意义
早在3000年前的闽越古国,就有关于“福州登高”的记载福州的《三山志》,记载了闽越王无诸登高的故事,他登高的地方,当时叫“九日山”,就是现在的于山据传,当年闽越王和众大臣在“九日山”上喝菊花酒而用来盛菊花酒的大石樽,到清朝嘉庆年间还存在,后来不见了近年,于山景区改造修复时,仿制了一个大石樽放在了于山鳌峰顶上
又到重阳福州登高,其实3000年前早有记载;在福州,登高的意义与众不同,它是希望家中的孩子快快长大除了登高,福州重阳还有不少独特的味道,如乌山上放风筝,吃九重粿……昨日,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和齐上志一起为大家细说端倪
郑子端重阳节的习俗作文还说,乌石山上有两块很平滑的大石头,相倚而立,十分奇特,人家说这叫做“桃瓣李片”,当时大人带着孩子登高,让孩子在上面跳一跳,意思就是很快长高了在大庙山上,也有一块天外飞石(陨石),相传小孩站在上面,也会很快长高
民俗专家说,福州人最忌讳风筝断线
民俗专家细说福州重阳:登高是希望孩子快长大
前几日,与一位福州朋友在西湖碰到一个卖风筝的朋友或许想起了答应儿子给他买个风筝的约定,于是掏出钱来,买了个卡通人物图案的风筝离开风筝摊,这位朋友一直很感慨地盯着手中的风筝,悠悠地说了声,重阳节快到了,要记得带孩子登高放风筝
风筝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又名“木鸢”,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鲁班用竹子九九重阳节的习俗,改进墨翟风筝的材质,做出能在天上飞三天的木鸢到了东汉以后,才出现用纸做的“纸鸢”或“纸鹤”五代时,李邺在宫中放纸鸢,在纸鸢头部以竹为笛,风一吹,声如鸣筝,“风筝”之名由此而来风筝最早用于军事、传递情报等明清时,风筝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早在宋代之时,放风筝已是民间十分流行的娱乐活动和民俗纪念活动
·腾讯智慧,在线智汇·腾讯智慧,在线智汇由于北方在清明节前三个月内,风向最稳,一旦清明过后,季候风袭来,黄沙漫漫,因此人们以清明为分界线,习惯在那时放风筝,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与之相反,因气候的关系,农历九月,南方季风渐强,时节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南方人则养成重阳节时放风筝的习惯,重阳节喝菊花酒福州亦是如此
朋友驻足看了我好几眼,调侃说,这没成家的也算个孩子,还不赶快扎个风筝,在重阳节的时候放一放如此,心下不禁琢磨起重阳节与风筝的关系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一直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全家出动,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因为气候节令的关系,在福州,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就是要放风筝
“福州登高的意义,是希望小孩快快长大,这点和外地也不同”福州有句俗语,“白天爬乌山,晚上登于山”这句俗语,说的就是“这两座山是福州人登高常去的地方”郑子端说,城里的人登高的地点在乌山,台江那里的人登高的地点在大庙山,而仓山区的登高地点在烟台山
过几天,重阳有关重阳节的手抄报节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跟随“老福州”的讲述,重温旧时重阳节的习俗
南北放风筝时间各不同 北方清明前南方重阳左右
据史料中记载与古诗的描述,北方人放风筝多集中在清明时节,而南方人则多集中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时,福州也因此一直保留着重阳时一定要登高放风筝的民俗活动为何南北方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南方人多在重阳时放风筝?这是因为放风筝因其对气候风力的要求,本身就带着强烈的节令性有关
大庙山下一位店主说,当年附近的居民都带着小孩去山上登高,老人们都说,山上有块古代的陨石,踩在上面会长高这块石头在“文革”期间被当作“四旧”移走,后来,有人在大庙山的登高亭外立了一块相似的石头来替代原来的登高石(苏燕梅 包华)
北京白癜风专业医院北京有哪些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