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活动 >> 回顾那一年,是为了让孩子能幸福地走进随后
这本书以传统节日为时间轴,再现了那一年南京城的风貌与南京人的生活如何从多彩的、热闹的一步步走向“城破日”的黑暗和血腥。
一张日历一段文字一幅图,紧接着的无字的大跨页,让儿童在听或读之后,有了更多的视觉感受。时间之河从不停歇前进的脚步,但文字和图画给了孩子驻足历史的可能;回顾那一年,是为了让孩子能幸福地走进随后的很多年。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大型史诗绘本《南京那一年》。这本书的作家与画家阵容是非常强大的。现在,请看这份名单:叶兆言、赵本夫、黄蓓佳、范小青、余丽琼、贾梦玮、龙莱、黄雪蕻??这是作家,再看画家:武建华、张维彩、朱成梁、王祖民、姚红、周翔、李小光、刘洵、张迅,还有一个历史学家,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的张宪文教授。从这份名单上大家看到什么?大名鼎鼎!没错,他们分别是活跃在文坛、画坛和史学界的重量级作家、画家和学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得过本领域内的国际和国内大奖。
还有,他们都是南京人!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南京人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他们之中,既包括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也包括在南京居住了很多年的外地人。在一个地方居住的时间长了,对这个地方的风土民情了解深透,自然对这个地方有了深深的认同,也就成了这个地方的人了。从这份名单上,家长一定看出我们这本书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了吧?对,它是由南京的八位作家,九位画家和一位历史学家共同完成的作品。那么,可能有家长朋友要问:作家、艺术家们是非常注重彰显自己独特艺术个性的,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汇聚到一起,从事这么一项把自己融入到众人中的活动呢?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刚刚过去的年,我们迎来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庆典。
在欢庆胜利的同时,我们也会想到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屈辱记忆。南京又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城市,发生在年12月13日的那场惨剧,是我们心灵中永远都难以弥合的伤口。对于过去的历史,我们可以宽恕,但不能忘记。基于这样的认识,南京的作家、画家们决定集体发声,让孩子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民族历史上曾有的屈辱记忆,同时,也借此祭奠南京大屠杀中无辜死难的三十万同胞。那么,下一个又问题来了:这么多作家和画家,又是怎样统一到一本书中的呢?总不能把这部绘本变成一部多人的合集吧?
这也正是我们最初的困惑。
我们召开了一个由参与该书创作的作家、画家和编辑人员共同组成的策划会。那场会议的气氛太热烈了,以致我们光顾了碰撞花火,竟忘了拍一张照片做纪念。讨论中,本书的执行策划,《东方娃娃》主编,著名绘本画家周翔老师提出用时间统领全书,随着画页的翻动,读者会看到一个宁静祥和的南京是怎样一步步卷入战火中的。为了突出民俗特色,特选用一年四季的几个重要节日,展现南京人有滋有味的小日子和所有平凡的生活梦想在战争中的灰飞烟灭。他的想法,得到大家一致的赞同。
现在,请欣赏这部绘本中的第一幅画面:这是元宵节到来前一条街的街景。从左到右,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浴室,浴室外面的老虎灶,正在做生意的挑担子的小摊贩,打了开水准备回家的悠闲男人,带孩子买节日用品的妇女,深色倥偬的行人,玩耍的儿童,还有临街的一户正在扎花灯的人家,这户人家也是神态各异,饶有趣味:被放在木桶里摇拨浪鼓的小弟弟,大人们有砍竹子,有理竹条的,有扎圆圈的,有为扎好的灯架子正形的,围桌而作的几个人有的在剪纸,有的在叠纸??每个人都在忙着,一幅快乐、祥和的节日到来前的景象。
那么,有没有隐忧呢?
有的,请家长朋友们注意,卖开水的摊位前,有一个记账牌,记账牌的木桩上有“抗日救国”的标语。街上的行人中,有一个戴礼帽,穿蓝色马褂的人,他胳膊下夹着一张报纸,报纸上隐约可见“日机”、“轰炸”字样,行人的神色,也颇为忧虑。怎么可能会不忧虑呢?这可是年的元宵节,周边的战事已经非常吃紧,每个人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险。我们再仔细看,除了儿童,其实画面上的每个人都面含忧虑之色。大家之所以那么细致地做着过节前的准备,多少,有些让欢乐冲散忧愁的意思吧?
另外,从心理学上来讲,人越是担心一件事,就越要用别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再有,当时的南京人多少还是存了几份侥幸心理,毕竟,南京是首都,日本人不可能真的攻下南京吧?只要城不破,南京人活色生香的小日子就还能继续进行下去。
大家再看,图画上方的米字窗——为什么要把窗子贴成米字形呢?当年国民政府为了防空,下令家家户户都把窗子糊成米字窗。在以后的画面中,米字窗反复出现。这说明什么呢?历史感,我们这本书是很有历史感的,我们画的是年的南京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一年。画家们是很用心的。
米字窗在这本书中是重要的绘画语言,请大家仔细品味。
好,我们再欣赏下一幅图。去过南京的人一眼便看出,这是夫子庙。直到现在,元宵节夫子庙灯会都是南京人的一种风俗。这幅图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热闹的,无数个家庭,各色人等,人物的神态也各异,显示了当时元宵节的盛况。有人说这幅图有《清明上河图》的味道。画这两幅画的王祖民老师是一个善于表现南京风土民情的画家。他查阅了当时的许多资料,又多次重访南京的老街道。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有很强的历史感,民国范儿。
这两幅画也是全书最亮丽的。元宵节,春节的尾声,也是新年的第一个传统节日,画家浓墨重彩,渲染当时的热闹场面。
接着,我们欣赏龙莱女士描写元宵节的文字:
浓浓的亲情啊!这是一个大家庭的故事。这家人生活得多么有趣,又是多么和谐美好!假如我们想到,不久后的一天,这家人的生活会被毁于战火,又是多么沉痛和悲凉!我们再看这一页右边,有这天的日历:年2月25日,星期四。历史感就这样扑面而来。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小设计,就是为了不断提醒读者,这是年的元宵节,而不是以往的任何一年。隐忧,或许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了吧?
在以后的几个节日中,日历也是非常醒目的,它有时会让人觉得,鲜红的日历象是日军进攻的枪声、炮声、脚步声——
元宵节之后的重要节日是清明,清明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节日。请欣赏余丽琼女士的文字:
余丽琼女士的文字也是一派欢乐祥和,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象,颇具南京特色。不过听起来,还是有那么几份淡淡的忧愁,人们在心里祈求祖先保佑他们的生活悠长些,再悠长些,可我们知道,他们的日子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戛然而止——
我们再看刘洵女士的画。清明的这两幅画是全书中最清丽、明媚的。绿草清浅,花开的桃红粉白,格外娇艳,一派初春的生机盎然。祭祖的这家人脸上的表情是凝重的,当然,这一方面含了对祖先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有对未来生活的隐忧,只有孩子,是无忧无虑的,孩子的浑然无知在一定程度上衬托出大人心情的沉重,这在美学是是以乐衬哀。翻过来,对开的画页上是牛首山踏青的人群,又是一番初春景致,把南京的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一个节日,便是端午节了。我们先欣赏范小青女士的文字。
请大家注意,范小青女士把南京端午节的习俗和大战来临前人们的心情联系到一起,并且第一次正面提到几个月后的那场人间惨剧。你的心,是不是也跟这揪紧了?
我们再看画面——春深了,绿也深了,人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但日子总还是要过的,尤其节日。
这又是一家人准备过节的情景。爸爸拎着买好的节礼正准备进门,小狗在吠叫,妈妈侧头看着爸爸,奶奶在包粽子,小女孩拿着粽叶在帮忙,也许是捣乱,最好玩儿的是穿开裆裤的小男孩,边看爸爸边玩着盆里的粽叶,院子里有开花的植物,竹竿上晾晒着衣服,屋里的炉子开着火,锅里冒着热气,多么温馨而平凡的日子。
我们再往下翻,便是赛龙舟的场面了,又是夫子庙,秦淮河??十里秦淮,曾上演过多少故事,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就不敢想了。这幅画面,让人觉得象是大灾难来临前的一场狂欢,说不出的悲凉。
接着,盛夏到了!
先看画面,又是一个幸福的家庭。画面的中央位置,衣着入时的小姑娘在嗅着花缸里的荷花,小姑娘头顶上方,是花藤上垂落的小花,与荷花相映成趣。小弟弟穿着和姐姐和姐姐裙子同色的背带裤,这会儿正骑着小童车,看着正从外面进来的妈妈。妈妈身着旗袍,手里拎着缸买的果蔬、鱼肉。从这些因素看,这个家庭生活殷实,同时也是非常讲究的。再看爸爸,他手中拿着报纸。这一天是大暑,年的7月23日,七七卢沟桥事变已经爆发,我们虽然看不出爸爸手里的报纸上的文字,但可以想象当时的时局以及爸爸心中的不安。另外,大家注意,画面上的米字窗。
我们再看下一幅对开的画页。玄武湖的荷花也是南京一景。朱成梁老师用透明度极高的色彩来表现南京夏日的极致之美。这两幅画是整部书中色彩最通透的,它更象是一幕剧的高潮,接着就要开始转折了——画中的人却浑然不知。请大家仔细看,无论船上还是岸边的人们,画家都没有画他们脸上的表情,这是一种非常含蓄的用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看来,美丽的风景让人迷醉的同时,也是容易让人麻木的。
现在,我们欣赏黄蓓佳有关夏日玄武湖的文字:
作家在这段优美的文字中没有写战争,而是传神地表现出一派和平盛世的夏日风光。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感觉到美好即将被毁的痛惜,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中秋到了。
我们知道,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可是,这一天,南京的许多家庭面对的却是一轮残破的明月。这天是9月19日。自从八一三上海沦陷之后,日本人的飞机便经常轰炸南京,为了防空,国民政府要求家家户户把屋顶涂成黑灰色。南京市民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如果是阴天,心里就觉得比较踏实,要是晴天,那就危险了。中秋节的上午,日本军机对南京进行了一场轰炸,万家团圆的日子,许多南京家庭却在上演天人永隔的惨剧。
我们看画面——一轮惨淡的圆月,挂在天空,又是一家人,从远处的建筑看,这家人住在夫子庙附近,而评事街,紧邻着夫子庙。可以想见这家人会有一个怎样的节日——爷爷在看号外,爸爸抱着孩子,满脸茫然。妈妈只有一个背影,从她的体态看,也是心事重重的。即便幼小的孩子,都是满脸愁容,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又经历了怎样的惊吓。
我们再看街景,夫子庙文德桥的中分明月,是南京独一无二的景观,往日,这里挤满了前来赏月的人。可是,此刻,谁还有心情赏月,街边的店铺,都在赔本大甩卖,街上是人们丢弃的帽子、雨伞、拐杖、高跟鞋??可以想象,这里经历过怎样的劫难。只有报童,孤独地从街上走过。热爱和平的南京人这回彻底看到了战争的狰狞面目。
赵本夫的文字,沉郁顿挫。前面四位作家,都是女性。从现在开始,男作家登场,文字中也有了更多的苍凉。赵先生首先写南京历史上战乱多,太多的战乱,造成了太多多生离死别,所以南京人特别重视中秋。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写尽了年南京人的悲怆,接着,作者进一步向算命先生发出诘问:“不知算命先生是否测出,八十多天后,这座古老而美丽的都城,会变成一座人间地狱?”
可是,我们还得接着向前翻动画页,就像日子总得一天天地往下过。
重阳来了——
我们知道,重阳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这个嘛,各个地方应该是大同小异的。南京人还有一种习俗,吃重阳糕。什么是重阳糕呢?就是用糖和面,蒸出来的一种小点心。直到现在,南京人都有吃重阳糕的习惯,不过呢,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重阳糕里的内容也丰富了,人们现在一般还要往重阳糕里放水果和红枣,当然也更好吃了。但有一点没变,就是在重阳糕上插彩色的小旗子。这是什么意思呢?说到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一种叫“茱萸”的植物,这是一种有辛辣香味,开淡红色小花的植物,能入药,有杀虫、驱寒的作用,民间传说它能祛灾辟邪。
所以,南京人重阳登高时,也会在腰上缠一圈茱萸。重阳糕上,也要插上茱萸。没有多么多茱萸怎么办?用小彩旗代替。插小彩旗,取的也是驱灾避邪的意思。我们看画面,小摊贩卖的重阳糕,尤其重阳糕上的小旗子,格外醒目,甚至有些刺眼,我们再看人们的表情,不管是买糕的还是卖糕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疑虑重重,甚至连小孩子都失去了前面几幅画中“不识愁滋味”的感觉,大人小孩都在强作欢颜,小旗子更像是一种讽刺,我们禁不住要问,它真的能为南京人驱灾避邪吗?
这天是年10月12日,离那场惨剧发生只有两个月了。
这个时候,已经有许多人开始逃难了。我们再看对开的画页,南京下关火车站前,是逃难的各色人等,乘坐的交通工具也五花八门,汽车、马车、人力车、自行车,也有的人正在等火车,或者什么交通工具都没有,只好在路边发愁了。人嘛,也各种各样,将要临产的孕妇,拖儿带女的父母,中间偏右的部位,卡车上装着牛羊等牲畜,请大家注意,这个画面里包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时,中央大学农学院的教授为了不让他们从欧美进口一批良种牲畜不落入日本人之手,用学校发给他们的安家费带着牛羊开始了长达近一年的迁徙,对科学的热爱精神是很让人感动的。还有,中间靠左的位置,有几个孩童在摇着小旗子,这是当时的童子军在宣传抗日,这也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生活画面。
接着开始我们的倒计时,下元节到了。这天是11月17日,离那场悲剧发生已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
下元节这个节日,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它与上元节(元宵节)相对。上元节侧重在一个“闹”字,新年伊始,高高兴兴,吃元宵,赏花灯,透出的一股子喜气。下元节就不一样了,它讲究的是“素”,这一天,沐浴更衣,要吃素,有道观的地方还要做道场。有条件的人家,会在祠堂、家庙焚香设宴,祭祀祖先;向祖先汇报这一年日子里的喜喜欢欢,再祈求祖先保佑他们来年的好日子。可是,年的这一天,南京人已经意识到,大难临头,祖先也无法庇佑他们了,他们也没有心情再过什么节。
我们看画面——
姚红女士在这两幅画面中,用做旧的淡黄褐色体现历史的苍凉,苍凉中又有些许亮色。第一幅图,是一个或几个家庭,妇女们在忙碌着做纳鞋底,踩缝纫机,老奶奶和另一个妇女在裁剪什么,连那么小的孩子也在忙碌着。老奶奶旁边的床上,放着打好的包裹、被褥。米字窗和墙上“誓与国土共存亡”的海报格外醒目,一个士兵站在长城上手持步枪。再有,小童子军们在打着抗日标语。这幅画传达给我们两个意思:一个是大战在即;再就是民众的抗战热情。这幅图是非常有历史感的,它与黄雪蕻女士描写过节的文字相映成趣。
对开的画页,是南京新街口。画面中心位置,是一枚炸弹模型,在中秋节的对开画面中,也有炸弹模型。当时,国民政府为了惊醒世人,在几个地方矗立了炸弹模型,新街口是其中之一。模型两边,一边是头戴钢盔的军人奔赴战场,很是悲壮。另一边,老百姓开始逃城,这幅画面比起重阳节下关火车站前的逃往要混乱多了,人们已经失去方向,抗日标语满天飞,拖儿带女的老百姓四处逃散,透着说不出的绝望与惶恐,大难临头了,警察在艰难地维持着秩序,可又有谁听他的呢?
大家仔细看,这幅画面包含的语言太多了,也包含了很多家庭的故事,家长要引导孩子细细地去领悟。
最可怕的那一天到来了,年12月13日星期一,我们的城破了。
我们先看周翔老师的画面——
第一幅画面,飞机从天空俯冲下来,飞机上闪亮的红点,让人觉得格外恐怖。飞机很大,街上的行人很少,且是在四处奔逃,表现出大灾难到来前的惶恐、无助,接下来,对开的画页上是印象主义的色块涂抹,在黑灰的基调中,是乌鸦低飞,银杏树飘落。我们注意,银杏树的叶片是金黄色的,而这个时候南京的银杏树也是最美的,可在这幅画面中,银杏树的叶片却成了红色的,它是不是让人想到在那场惨绝人寰的杀戮中无辜死难的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我们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想想,前面画幅或文字中那些不同阶层,也许不算富足,但却安然自足地过着自己小日子的南京人——这个时候,又有多少人死于非命,又有多少人的人生理想从此灰飞烟灭了呢?
现在,请欣赏叶兆言先生的压轴之作。
至此,作家与画家们共同演绎的年的南京在12月13日这天画上了巨大的的感叹号,现在,该历史学家登场了。与艺术家们相比,张宪文教授的《南京祭》更加理性,它以历史学家的严谨,把从八一三上海沦陷到12月13日南京城破这几个月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这篇文章,是可以当作历史教科书来读的。它引导读者,于感性的领悟后,再做理性的思考。再翻页,是作家、画家与历史学家的和平寄语和出版人后记。关于我们为什么要出这么一本书,我想讲一个故事。
年3月,我们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刚下车,就遇到一群少先队员。他们叽叽喳喳,小鸟般快乐。从纪念馆前的雕塑前走过,他们突然便沉默了,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是和他们的年龄很不相称的严肃。接着,他们便唱起《国歌》,一幅幅小嗓子都唱劈了似的,我相信,那一刻,他们唱出了他们的血泪,我们被深深震撼了。我们几个人相互看了一下,我们彼此明白了相互眼神里的语言:我们决定为南京的孩子,为全国的孩子,为全世界的孩子出一本书;我们要告诉他们,年的南京发生了什么!
现在,我给大家总结一下《南京那一年》的特色:
1.这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看的独一无二的表现南京大屠杀的书,它没有血腥与暴力,教孩子从文学与美术的角度认识并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这是北京人大附中某分校的一位副校长对这本书的评价。
2.这是一本具有很高文学品味的书,南京,也是全国的知名作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南京的文字集中在一本书中,实属难得。这些文章,对孩子们的写作,是大有帮助的。
3.从绘画的角度看,南京一流绘本画家的画全都集中在这本书中了,你想想,是不是很有价值呢?除了教孩子学绘画,欣赏画之外,这本书还具有收藏价值。
4,这部绘本也是了解南京风俗民情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大家注意,最后一个对开页上,是缩小了的十六幅画面,画面旁边,对每个节日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了介绍,所以,这本书具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赞赏
人赞赏
西宁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