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起源 >>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登高望远的习俗
陈剑峰认为,咏唱重阳节的诗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公元701~761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发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倍加思念接着诗人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千百年来,“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游子思亲的名言,打动了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田园诗人孟浩然(公元6~740年)的《过故人重阳节手抄报内容山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在享受故人举办的鸡黍酒宴,开怀畅叙田园丰收热烈的气氛中,诗人情不自禁地说:待到重阳愉快的节日,我会不请自到,还来“就菊花”的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在谈及重阳节发源于上蔡时指出:“历代上蔡人在时代的变迁中秉承重阳文化及其折射出来的至崇理念和人文精神,在传承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因子的过程中,不断超越大众民俗文化重阳节的诗句的基本内涵,派生出了历代文人、学者、士大夫借重阳抒情达意的高雅文化现象,使两千年的重阳文化节俗日臻完美,文化内涵日渐丰富,进而使人类的美好情怀不断升华,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寓意”
2005年12月1日, 上蔡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上蔡县成为全国38个文化之乡中,第一个以节日文化为主题被命名的文化之乡目前,上蔡县已成功举办十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边塞诗人岑参(公元715~770年)在赴安西行军途中,想到长安重九赏菊、饮菊花酒的节俗,写出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云:“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想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的这首重阳节是几月几号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这首诗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清代康熙年间进士、上蔡人冀景隽的《九日登楼有怀》云:“重阳无伴独登楼,一望川原尽是秋相国冢荒孤柏在,玩花台废野云浮风高树叶萧萧下,水流龙潭细细流无那故人天气远,菊黄萸紫总生愁”因“无伴独登楼”,难免感到孤寂,美好的秋色也无心欣赏,看到的只是有几株阴森森松柏的相国冢和荒烟蔓草中的玩花台而已,就连那重阳节人们欣赏的黄菊、茱萸,看着也会让人生出几丝愁绪
如今,每逢九九重阳节这天,在上蔡县城蔡侯玩河楼所在地的重阳节的来历100字蔡国故城墙上,人们或亲朋好友相随,或一家相携,来领略这里的美景,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无限风光,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阳节与上蔡的渊源
也正是由于佳节思亲,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1151年)写的《醉花阴》受到宋明以来诗论家众口一词的赞赏词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写一少妇度日如年的郁闷生活她以萧瑟的秋菊,比闺中少妇独守空帷的清瘦与相思,怨妇的形象塑造更为逼真动人
据柳书波介绍,苏东坡《丙子重九》诗云:“登高作重九,蛮菊秋未开”这个“重九”指的今年重阳节几月几日就是重阳节根据历史上的风俗习惯,重阳节都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西周初年,人们就认为九为阳数,《周易》即以阳爻为九后来,人们认为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了
而毛泽东(13~1976年)的《采桑子·重阳》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该诗一改自古重阳诗词多凄凉寂寞之慨的传统,以一种与天竞老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重阳诗意的新境界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重阳节多地突击敬老信心,所以他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据上蔡县文化学者陈剑峰介绍,重阳诗词从汉代就有,到了唐宋达到高峰据统计,在先秦汉魏南北朝中有重阳诗25首,唐代节日诗中重阳诗最多,有360多首,排在第一位陶渊明、王维、杜牧、李白、杜甫、孟浩然、王勃、卢照邻、王安石、苏轼、李清照、关汉卿等都创作了大量的重阳诗(词、曲),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宝库
清代康熙年间探花程元章居官归里上蔡后,每逢重阳佳节,都会约文友登蔡侯玩河楼,饮酒赋诗,写下了“重阳风雨一枝重阳节是几月收,亭下黄花正晚秋”、“夕阳山外参差影,晓月楼头断续声”的诗句
□晚报记者张广智
由重阳文化衍生出来的担经舞、扁担轿等民俗节目和菊花酒、香囊、桃核扣、剪纸、重阳糕等文化产品也得到了传承,其中桃核雕花和重阳茱萸绛囊工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阳文化节(上蔡重阳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代诗人咏唱重阳节的诗歌
拟准重阳结队游,携樽同陟玩河楼
上蔡县是九九重阳节的发源地,自古就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佩戴香囊、插茱萸的习俗,并影响深远2003年国家邮政局重阳节特种邮票首发式在上蔡成功举办
历史上,中国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重阳节是几月几号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九九重阳节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份重要历史遗产,其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价值仍然值得世人尊重在今年的重阳节来临前夕,记者采访了部分和学者历代诗人对重阳节数不尽的咏唱诗词中,都离不开赏菊、插茱萸、登高的节俗,而且多为伤感、离别、思亲而发,但记者采访有关、学者后得知,古代诗人对重阳节源于上蔡的咏唱,却别具特色
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本诗与《九日龙山饮》,同作于当涂郭沫若对此的评价是:“诗重阳节是几月几号的格调情趣完全相同,把李白豪迈之气差不多洗脱干净了简单20个字,不仅仅在惜花,而且在借花自惜他的一生也是遭了两次大蹭蹬的——赐金还山与长流夜郎花遭两次重阳,人遭两次重伤语甚平淡,而意境却深远,好像是在对自己唱安眠歌了”
作为对上蔡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柳书波认为,历代诗人对重阳节数不尽的咏唱诗中,都离不开赏菊、插茱萸、登高的节俗,但我们从上蔡县志史中看到,古代诗人对重阳节的咏唱,却别具特色诗人们重阳节登山不是兴致所至,而是视为不可少的活动,事前相约结伴而行,步着桓景登高走过的路,沐浴着秦风汉雨的洗礼,登上蔡侯玩河楼,把酒临风,直抒胸臆,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北宋上描写重阳节的诗句蔡人祖无择为人仗义,对师友诚实他不但勤政爱民,而且诗文也颇有名气他在五言律诗《九日登城上亭呈都督水部》中写道:“何处称登临,高城接远岑酒杯深映玉,菊叶细浮金美景年年定,衰容日日侵感时无限思,偏动洛生吟”诗歌清新明快,情深景真,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清修《上蔡县志·艺文志》曰:“史称其为人笃师友,工诗文”
后来,人们为了辟邪消灾,每到农历九月初九,即离开家到高处这样就逐渐形成了登高望远的习俗,并形成了节日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重阳节迅速传遍全国,晋朝周处的《风土记》云:“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又云茱萸会”
黄巢(?~875年)在《不第赋菊》中重阳节诗句大全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全诗气势磅礴,“待到秋来九月八”,不仅为谐韵,也是为点出重阳节俗
重阳节出现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借以抒怀的重要对象人们对重阳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蔡侯玩河楼登高(资料图)
——清·李杰英《重阳偕友登玩河楼》
另外,清代张御采的《己巳重九后一日登西城小步》、民国时张牧芸的《九日登玩河楼》等,都是描写上蔡人重阳节登高望远的著名诗篇
诗圣杜甫(公元712~770年)《九日》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重阳节喝的酒,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此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重阳节杜甫在夔州登高所作诗人寓居他乡,在重阳之日,抱病登台,独酌无意,眼前所见、耳边所闻,都让愁肠百结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茱囊菊瓮年年有,催得诗人尽白头
柳书波告诉记者,自重阳节出现以后,大量的民间传说依附在重阳节这个载体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汉汝南(今河南上蔡)桓景九月九日带领百姓登高避邪并剑刺瘟魔的故事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书中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rsq重阳节的来历uo;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后来民间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演绎出“桓景学道斩瘟魔”的传说因为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所以后世许多人将其看作是重阳节的源头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蔡人重阳节登高是例行活动,登的是蔡国故城墙上的“冈山”而不是一般的“登高”诗人们似乎在乘着古来遗风,步着桓景登山走过的路子,到桓景驻足的地方,却忘了桓景登山是趋吉避凶,而自己则是寻求心情愉悦罢了
上蔡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蔡史话》一书柳书波认为,由于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重阳节的诗句毛泽东数字中又是最大的,故九九重阳节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发源于上蔡县的重阳节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演绎出敬老爱老的重阳节新主题,而这无疑丰富了重阳节的寓意,影响深远
重阳诗歌中的上蔡
重阳时节,秋意正浓,天朗气清,叶红菊黄,正是登高望远、饱览秋色的大好时机,和清明节“踏青”同样富有诗意重阳节的起源地上蔡,自古就有登高远眺的习俗上蔡县城西南的芦岗上,有蔡侯玩河楼,雄踞蔡国故城墙上登上楼台远眺,西面嵖岈翠峰插云,东面洪河蜿蜒若带,周围数十里的村落、田亩、丘陵、林木、道路、沟渠,星罗棋布尤其是上蔡县城,街道纵横,人如流水,车若蛟龙因此,明清以来,经常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句有人到此登高赋诗
清代光绪年间举人、上蔡人李杰英的《重阳偕友登玩河楼》却是描写在望河楼瞭望景色和佩戴茱萸饮菊花酒时的另一番情景重阳节将临,就“拟准重阳结队游”,到重阳日,诗人们雅兴满怀,结队登上冈山的玩河楼,放眼四望,落叶随风,江流贴地,雨余鸦噪晚,霜冷雁鸣秋,伴着结队登山、兴高采烈的诗人,大好秋色尽收眼底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九月九日插茱萸、饮菊花酒可令人长寿南朝梁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插茱萸、食蓬耳、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茱萸味辛苦,可以祛风、散寒、止痛;蓬耳今无其名,未知起何作用;菊花有浓厚的香气,能明目、解毒,用之泡酒可活血,对人体健康有益这可能是当时的重阳节喝啥酒验方现在国家规定九月九日为老人节,即取祝老人长寿之意
千秋落叶随风走,万里长江贴地流
村圃雨余鸦噪晚,关山霜冷雁鸣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