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起源 >> 重阳知多少文人笔下的重阳节,写得太好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金秋黄花格外香。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习俗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遍插茱萸等活动。
有关重阳的传说传说晋人桓景从仙人费长房学道,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依言登高,果然避免了灾祸。后遂以九日登高为习俗。古人以九月九日为上九,又叫重阳节。
茱萸(yu予):一名越椒,又称吴萸,芳香植物。这时茱萸之实气味香浓,色赤似椒子,相传折来插在头上可以避秽恶之气和抵御寒冷。
重阳节习俗
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赏菊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菊花酒
菊是应时的花草,“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之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菊花酒虽然达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的确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重阳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故古人在这天有吃“重阳糕”的习惯。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内馅有很多种,讲究的做法是九层,上面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旗,点蜡烛灯,用意“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而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佩茱萸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到九月九日“气烈成熟”,因此人们习惯在这天“折茱萸房,以插头”,来避邪气,抵御初寒。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避邪物品,配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重阳节亦称“茱萸节”。
关于重阳的诗歌欣赏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注释
战地:战场。指刚被红四军攻克的上杭一带。
黄花:菊花。我国古代菊花的主要品种是黄的。《吕氏春秋.季秋纪》“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花)”故曰黄花。
寥廓:指广远空阔。
江天:指汀江上的天空
万里霜:无边的秋光
赏析:词中毛泽东利用古时重阳登高饮菊花酒,传说可以使人不老、长寿的风俗,推陈出新,赋予新义,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豪情,歌颂了共产主义人生观和革命的战争观,表达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词的上阕通过对战地黄花的赞美,歌颂了革命战争,下阕通过对秋光的评赞和描绘,歌颂革命斗争的巨大威力,展现革命斗争的美好前景。
绝大多数人的诗都是小家的思念,唯有毛泽东心装天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远方的我知道兄弟姐妹在家登高,每人身上都插着茱萸,却惟独少我一人。
王维聪慧早熟,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和《桃园行》等佳篇。王维共有弟兄五人,他最大,另有两个妹妹。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他十七岁初次离开家乡时所作。初出远门的孤身在外的游子平日独自一人估计每到夜深人静之时都会想家,再老成也才17岁,初次离家想家是很正常的。现在又到重阳节更是加倍思念亲人。此诗有感而发,是诗人自然而然的一种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流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成为远在他乡的游子们在重阳人们思念亲人感情的代表佳句。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菊花满园一片金黄,忽然却发现有一簇白如霜雪的异色。就像今天喝酒时唱歌跳舞的年轻人中,一位白头发的老人上场与少年一起载歌载舞。
重阳节大家在一起赏菊,满园的菊花金灿灿一片,诗人漫不经心的间却发现,有一处洁白如霜雪的异色。那簇白在一片金黄中显得那么显得那么耀眼,让人感到无限欣喜。然后笔锋一转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他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兴趣盎然。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这首诗的格调情趣,把李白豪迈之气差不多洗脱干净了。简单二十个字,不仅仅在惜花,而且在借花自惜。他的一生也是遭了两次大蹭蹬的——赐金还山与长流夜郎。花遭两次重阳,人遭两次重伤。语甚平淡,而意却深远,好像在对自己唱安眠歌了。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作唐王缙
不要把边塞苦寒之地跟京都比,这边八月已经是草枯霜重了。今年重阳节喝的酒,不知道是不是菊花酒了。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此诗与王勃同席而作。人意北归,鸿雁偏又南飞,不正加重人们的情感?祈福的花酒正用来浇愁。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南朝江总
我的心追逐南去的云远逝了,身体却随着秋季由北向南飞回的大雁归来。故乡家里篱笆下栽种的菊花,今日又开了几朵呢?
江总的《与长安归还扬州》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作者思乡心切,但全诗没有一言一句直接发泄这种情怀,前两句言所见之景: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这是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做。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九日·三载重阳菊明文森
何期:哪里想到。野旷云连树:孟浩然“野旷天低树”。
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异客。哪里想到今日独自饮酒,只能对着故乡的菊花把盏,极目远眺,远处的云仿佛和树连到了一起。天气开始转寒,大雁结队南迁。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国宝蒙学直盟计划白癜风用什么中药治疗郑州白癜风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