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起源 >> 金丹道南宗的研究现状上
(小编按:本文为盖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文献综述部分,原小节标题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文献综述”。原文较长,分为上下两部分。)
(紫阳真人画像)
金丹派南宗虽然是在近二十多年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是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就有一些道门人士和学者围绕南宗问题发表过一些见解,其中一些观点引人深思。
清代陈铭珪在《浮山志》卷一,亦以“道宗”为题对道教南北二宗源流做了如下陈述:
道家自东华帝君授汉钟离权,权授唐吕岩,岩分二宗。一授辽阳进士刘操,号海蟾子、明悟宏道真人,操授宋张伯端,号紫阳,伯端授石泰,号杏林,泰授薛道光,号紫贤(又名道渊,尝为僧,自号昆陵禅师),光授陈楠,楠授白玉蟾,蟾授彭耜,此南宗也。一授金王嚞,嚞授七弟子曰丘处机、谭处端、刘处元(玄)、王处一、郝大通、马钰、钰妻孙不二,世谓之七祖,此北宗也。〖(清)陈铭珪:《浮山志》卷一,《藏外道书》第32册,第页;另见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5《宫观地志》三,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年版,第。〗
又如清代南昌方内散人著《南北合参》,作者认为修真之法,不外三元。即天元、地元、人元。天元神丹,鸡犬服之,立可飞升;地元灵丹,点化黄白;人元大丹,“则分两派,南北是也。”〖《道藏精华》第三集之五,第4页。〗其概述的道派源流为:
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尹传麻衣,李传陈希夷,陈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张三丰。按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少阳传正阳,正阳传纯阳,纯阳首传王重阳,重阳传丘长春,开北派。纯阳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开南派。〖《道藏精华》第三集之五,第8页。〗
这种将金丹派南宗谱系上溯纯阳帝君,纯阳传刘海蟾,刘海蟾传张紫阳的说法,在道门内部渐渐成为一种共识。因此,《道谱源流图》就将刘海蟾称为“南宗启教祖师”〖《道谱源流图》,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之二《三洞拾遗》,第19册,合肥:黄山书社年影印,第页;此《道谱源流图》首言:“谨按云隐吕律师所撰原本以玄玄皇帝为道祖、以纯阳帝君为道宗,今仍之。”也载闵懒云的《金盖心灯》卷首。〗,而称“以上张、石、薛、陈、白为南宗五祖”〖《道谱源流图》,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之二《三洞拾遗》第19册,合肥:黄山书社年影印,第页。〗。
在白玉蟾时代,尚无南宗之说,但白玉蟾对其本派师承及历代祖师多有赞颂。《白真人集》卷七主要收录白玉蟾所写的赞文,除了著名的《朱文公像赞》外,还有《高祖先师天台紫阳真人赞》《曾祖先师真一还源真人赞》《祖师鸡足紫贤真人赞》《先师翠虚泥丸真人赞》及《自赞二首》,等等。
《高祖先师天台紫阳真人赞》云:
元丰一皂吏,三番遭配隶。
空余《悟真篇》,带些铅汞气。〖《海琼白真人全集》卷七,《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第页。〗
《曾祖先师真一还源真人赞》云:
杏林驿,雪之夕,老师张,弟子石。
凛凛清风生八级,那些儿消一滴。〖《海琼白真人全集》卷七,《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第—页。〗
《祖师鸡足紫贤真人赞》云:
秃头俭相,做尽模样。
张平叔若不再来,石得之不成信向,你即是道光和尚。〖《海琼白真人全集》卷七,《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第页。〗
《先师翠虚泥丸真人赞》云:
惠州是生缘,嘉州是得遇。
漳州是落水,潭州没去处。〖《海琼白真人全集》巻七,《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第页。〗
以上这四篇赞文,尊称张伯端为高祖、石杏林为曾祖、薛道光为祖师、陈楠为先师,虽然此四个标题未必真是白玉蟾所亲自拟定,但也暗含南宗道脉的传承思想。
今人朱逸辉等人校注的《白玉蟾全集》卷四另有一篇《张紫阳像赞》,前有一段引言说明文字值得辨析,迻录如下:
张祖名伯端,字平叔,道名用成,号紫阳,浙江省临海人也。尝为府吏,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书,靡不留心详究。惟金丹一法,博览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询求遍于海岳,皆莫能通晓。真宗开照心腑,后至宋熙宁二年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系回初诚愈恪,逐感刘海蟾祖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昔王冲熙祖亦得刘海蟾祖授金丹之旨而成道,乃叹曰:“举世道人无能达此,惟张平叔一人而已”,当初三传与人,三遭祸患,不越两句,始觉天意秘,惜不许轻传于非其人也。后心授石杏林,祖马初厚。祖自今以往当钳口结舌,虽鼎镬居前,刀剑加项,亦无敢复言矣。宋元丰五年夏道成,住州(疑为世——笔者注)九十五岁,祖师思毕生复遇真诠,安敢隐默?是以教人修种,以逃生死,著有《悟真篇》、《悟真篇外集》、《金丹四百字》行于世,玄门奉为南宗一世祖。〖《白玉蟾全集》卷四《张紫阳像赞》引言,海口:海南出版社年校注本,第页。〗
此篇张伯端像赞引言,对南宗祖师张伯端字、号、生卒年、里贯、行履和著述部做了评说,今人校注本将此篇收入《白玉蟾全集》卷四《赞》。但笔者以为此赞恐非白玉蟾亲撰或者虽为白玉蟾著,但已串入后人文字。理由有二:
其一,笔者遍查《道藏》本收录的白玉蟾文集,其《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和《海琼问道集》《海琼传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静余玄问》及《修真十书杂著指玄篇》皆无此赞文的引言说明文字。
其二,如果说未收入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者,还不足以说明此《张紫阳像赞》引言非白玉蟾亲作,因为白玉蟾一生著述甚丰,未收录上述文集而散见于外者还有很多〖参见本书第二章第四节相关内容。〗。但是,此赞文最末一句“玄门奉为南宗一世祖”则明显露出破绽,此篇引言乃是后人所作。因为前面我们已详细考述了道教南宗一词的由来,南宗乃后人对张伯端、白玉蟾系道派的称呼,在南宋白玉蟾年代道门本身并未有此称号。故可以断定《张紫阳像赞》引言并非白玉蟾原著,已串入后人文字,而朱逸辉等校注者未察,径自植入,未作必要说明。
虽然此篇张伯端像赞引言并非白玉蟾原著,但把张伯端奉为南宗一世祖则是南宗教团内的共识,这篇《张紫阳像赞》即是典型代表。白玉蟾本人对南宗传承有许多叙述,也都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关于南宗的传法谱系,我们在本书的第三章还将详论,这里从略。
道门内部的一些学者也就南宗传法提出了看法。清光绪己卯()年著《长春道教源流》卷一云:
世称道教有南北二宗。其南宗谓自东华少阳君得老聃之道,以授汉钟离权,权授唐进士吕岩,岩授辽进士刘操,操授宋张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陈楠,楠授白玉蟾,玉蟾授彭耜。其北宗谓吕岩授金王嚞,嚞授七弟子,其一邱处机,余为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及钰之妻孙不二。明宋濂《潜溪集》,都邛《三余赘笔》,国朝王逋《蚓庵琐语》俱同此说。〖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一,《藏外道书》第31册,第5页。〗
同书卷四又云:
窃尝论之金丹之道虽源出《参同契》而实显于张紫阳,故明朱栽[土*韦](堉)《诸真玄奥集成》其第一卷即为紫阳《金丹四百字》,而其第二卷石泰《还源篇》、第三卷薛道光《还丹复命篇》、第四卷陈楠《翠虚篇》、第五卷《龙眉子金液还丹印证图序》、第六卷白玉蟾《指玄篇》,则皆紫阳而后递相传授,世所称南宗诸真者也。〖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四,《藏外道书》第31册,第65页。〗
陈教友认为“南宗”称号是得名于其学传于南方之故,“其学始于汴宋而盛行于南方(原注云:《续文献通考》:张紫阳台州人,元丰中化;薛道光陕府鸡足山人,绍兴中化;陈楠惠州博罗人;石泰常州人;白玉蟾琼州人),当时北方道流无有传其学者。故王重阳崛起金朝,考其所学乃以去欲炼心修性悟道为主,绝不言及金丹。盖其时南北隔绝,所学亦不相通。至元世祖十六年混一天下,于是北宗之学渐传而南,南宗之学亦渐传而北。”〖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四,《藏外道书》第31册,第65页。〗南宗与北宗的道脉传承由于宋金时期南北两地隔绝,因此源流不同,“考金末元初士大夫所撰述,皆云重阳得无师智,并不云出自钟吕。”〖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一,《藏外道书》第31册,第5页。〗王重阳也未说其遇异人为何人,由此陈教友判定李道谦《七真两谱》《金莲正宗记》所述王重阳遇吕洞宾、刘海蟾一事,“其为附会无疑矣。故兹编所录,不溯诸钟吕、海蟾,而断自重阳始。”〖陈教友:《长春进教源流》卷一,《藏外道书》第31册,第6页。〗陈教友身为道门中人却能够慧眼辨析后人人为整合南北两宗谱系的行为,指出南北宗各自传承的源流的差异,实属不易。
易心莹在《寄玄照楼——论道教宗派》中指出:“平叔受诸刘师,至陈始传雷法,号曰南宗。或以他力借力聚讼,误矣。”〖易心莹:《寄玄照楼——论道教宗派》,载张广保编《超越心性:二十世纪中国道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年版,第页。〗其《道学系统表》中“最上乗九家”为:仙宗、南宗、北宗、修为、犹龙、道学、儒宗、治道、金液。〖易心莹:《道学系统表》,《藏外道书》第31册,第页。〗易心莹在《道学系统表序》将南宗传法系统述为张伯端—石得之—薛道光—陈泥丸—白玉蟾—彭耜—萧廷之(芝)—傅金铨。而其所著的另一部《道教三字经》将道教道派分为正宗和支宗,其中支宗十三家,第十一为南宗,云“刘海蟾传丹法与张伯端,张伯端开南宗。张伯端后传四人:马处厚〖马处厚,名默,字处厚。北宋单州成武人,《宋史》有传。其与张伯端乃亦师亦友关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薛道光、陈泥丸、白玉蟾”。易心莹以“全真修道南北宗”为题撰写了三字经文:
南宗兴,祖伯端。天回镇,师海蟾。
临行时,亲嘱咐。脱汝法,当授度。
逢马氏,悟真行。至荆湖,饵丹升。
三祖薛,本僧衲。参杏林,师环下。
通宗说,复命篇。得外护,道乃全。
四祖陈,号泥丸。习贱业,隐市尘。
大雷书,黎母授。诛邪魔,除灾咎。
壶中药,随布济。翠虚篇,遣散吏。
五祖白,居武夷。海琼集,显秘密。
……〖易心莹:《道教三字经》,《藏外道书》第24册,第-页。〗
(陈撄宁先生像)
近代道教学者陈撄宁也对张伯端、白玉蟾一系道派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指出:
吾国仙道旧有南北两派。南派始于浙江天台之张紫阳,北派始于陕西终南之王重阳。……
张紫阳得丹道于成都异人,但未言为谁氏。同时有王冲熙者,遇刘海蟾传金丹口诀。冲熙尝谓:举世道人无能达此者,独张平叔知之,于是陆彦孚遂据此语而断为紫阳亦得海蟾之传。考海蟾乃正阳真人钟离云房之弟子,与吕祖同门。《王重阳文集》中亦称正阳的祖、纯阳师父、海蟾师叔。由此可知,南北两派盖同出一源。……北派工夫,重在清净,而七真之刘祖,则以在妓院修炼著名,未闻如长春真人之枯坐也。南派口诀,重在阴阳,而五祖白玉蟾则自幼出家,终身云水,未闻如道光禅师之还俗也。同一讲道文章,陆作则精醇,而李作则复杂。同一人元丹法,陆说则简易而李说则繁杂。由此可知,道本同,而法或许有巧拙之殊;法虽同而诀未必无简烦之异。是在学者会而通之,勿自限耳。〖《扬善半月刊》第九十三期,《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第八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年,第—页。〗
此篇文字刊登于年5月1日出版的《扬善半月刊》第四卷第二十一期(总第九十三期),萧天石主编《道藏精华》第一集之四也收入〖《道窍谈读者须知》,《道藏精华》第一集之四《道窍谈》,第—页;另见《藏外道书》第26册,第—页。〗。
陈撄宁主编的《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对南宗丹法与人物生平事迹和思想做过一些简介。例如,《扬善半月刊》第三十八期刊登了张紫阳真人像、《张紫阳仙师略传》,第十九期刊登了石杏林真人像、《石杏林仙师略传》,第四十期刊登了薛道光真人像、《薛道光仙师略传》,第四十一期刊登了陈泥丸真人像、《陈泥丸仙师略传》,第六十八期、第七十九期以“白玉蟾真人全集精华录”为题选登了《快活歌》,并加了按语:“撄宁按:白玉蟾真人虽是南派,然其法与《悟真篇》不同,学者当分别观之。幸勿为名词所误。”〖《扬善半月刊》第六十八期,《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第六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年,第页。〗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年9月16日出版的《扬善半月刊》第七十八期刊登了陈撄宁“参考《琼管(琯)真人全集》,《历代仙史》,《古今图书集成》,并各种府县志編成”〖《扬善半月刊》第七十八期,《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第七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年,第89—90页。〗的《白玉蟾仙师略传》,摘录如下(标点按照原文):
师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南宋人。原籍闽清。因生于琼州。故又字琼管(琯)。生时母梦一白物如蟾蜍。故别号白玉蟾。幼即聪颖。丰姿秀拔。为诗文。有奇气。援笔立成。年未弱冠。即弃家访道。云游四方。备尝艰阻。获遇陈泥丸师于甬东海滨。遂相从之罗浮山。参究金丹玄妙。九年不得其旨。宋宁宗嘉定五年壬申八月。泥丸师方作《翠虚吟》长篇歌诀一首授之。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悉。后复于月夜侍泥丸师于岩阿松阴之下。乘机叩问。方了然于天水地三等仙阶。上中下三成炼法。退而作《修仙辨惑论》。以述其问答之辞。乃癸酉间事也。然犹未能罄其蕴。更历二载。始毕闻之。故《琼管真人集》中《谢仙师寄书词》有云。“三代感师恩。十年侍真驭。说刀圭于癸酉秋月之夕。尽归结于乙亥春雨之天。”盖自壬申至此。已四年矣。金丹口诀而外。复得传洞元雷法。世有木郎祈雨咒。七言三十八句。每值大旱祈雨时。道士辈群咏之。辄验。但咒语奥僻。索解无从。而玉蟾师能每字为之注释。可见其授受有自来矣。生平寻仙海岳。浪迹江湖。到处留题咏。人皆宝之。善篆隶草书。工笔梅竹。性喜蓬头跣足。衣敝衲。饮酒未尝醉。博洽经史。话隐禅机。非徒以道术鸣也。嘉定中。诏征赴阙。对称旨。命馆太乙宫。封紫清真人。别号??庵。海琼子。海南翁。云外子。神霄散吏。三清选吏。武夷散人。琼山道人。玉皇举人。种种异名。不可胜数。古今別号之多。以师为最。住世年龄。无可征信。后于武夷山尸解。诗文全集。现存《道藏》中。各书纪师神异事未及备录。是为南宗第五祖。〖《扬善半月刊》第七十八期,《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第七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年,第89—90页。〗
此篇白玉蟾传记虽然陈撄宁是参考《琼管(琯)真人全集》《历代仙史》《古今图书集成》及各种地方府志写成,但是也融有陈撄宁本人对白玉蟾生平的一些见解,如认为白玉蟾“古今別号之多,以师为最”。并且指出“住世年龄,无可征信”。又如其在《扬善半月刊》第六十八期《白玉蟾真人全集精华录》之《快活歌》后面也云:“撄宁按:白玉蟾真人虽是南派。然其法与《悟真篇》不同。学者当分别观之。幸勿为名词所误。”〖《扬善半月刊》第六十八期,《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第六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年,第页。〗其见解发人深省。
关于南宗人物的生平事迹,由于道门内部有“道不言寿”的传统,道教人物往往对自己的生卒年份讳莫如深,加之史料记载的阙失或者来源系统的不同,往往会产生相互矛盾之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丹派南宗研究中,国内外学者 (原)按《全闽诗话》引彭耜、白玉蟾传云:先生姓葛,讳长庚,字白叟,福之闽清人。母梦其食一物如蟾蜍,觉而分娩,时大父董教琼管。先生之生盖绍兴甲寅三月之十五日,七岁能诗賦,背诵如流。父亡,母改适。先生师翠虚陈泥丸学道,得太乙刀圭之妙,九鼎金丹之书,长生久视之术,紫霄啸命风霆之文,出有入无飞升隐显之法。始,弃家从师游海上。至雷州为白氏,后改姓名白玉蟾。嘉定癸酉,翠虚假水解于临漳,复出于武夷,悉受诸玄之秘。先生尽得其旨,乃披发佯狂,遍走名山。有旨召见,遁而去。壬午孟夏,伏阙言天下事,阻不得达。十月至临江军之江月亭,饮酬,袖出一诗与诸从游。未及展玩,已跃身江流中。诸从游疾呼援溺。先生出水面,摇手止之。皆谓已水解矣。是月又见于融州老君洞。由是度桂岭返三山,后复归于罗浮。绍定己丑冬或传先生解化于盱江。先生常有诗云:待我年当三十六,青云白鹤是归期。以岁计之,似若相符。逾年人皆见于陇蜀。又未尝死,竟莫知所终。考耜为玉蟾弟子,所纪当实。玉蟾生绍兴甲寅,至绍定己丑,计九十六岁。云三十六者,除去一甲子也。此志于玉蟾始末未详,附录之。又按《刘克庄集王隐居六学九书序》称所见丹家四人,邹子益不登七十,曾景建、黄天谷仅六十,白玉蟾夭死。以彭耜撰传考之,刘克庄说盖传闻之误。又陈振孙《书录解題》《群仙珠玉集》一条下云:序称西华真人以金丹刀圭之诀传张平叔,作《悟真篇》以传石得之、薛道光、陈泥丸至白玉蟾。玉蟾者,葛其姓,福之闽清人。尝得罪亡命,盖奸佞流也。余宰南城,有寓公称其人云:近尝过此识之否?余言不识也。此辈何可使及吾门。李士宣、张怀素之徒,皆殷监也。是以君子恶异端。考《宋诗纪事》,振孙于端平中任为浙西提举,此云宰南城,当在宝庆、绍定间。时玉蟾已老矣。其诋之者,盖不信有仙人耳。然所纪玉蟾传授渊源当信。张平叔名用诚,号紫阳。〖(明)陈梿:《罗浮志》卷四,收入《罗浮志补》卷七,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年版,第页。〗
明代东莞陈梿撰《罗浮志》十卷,与清宋广业〖宋广业作有白玉蟾诗赞:“我爱白玉蟾,颇似李靑莲。长庚孕佳气,辉暎牛女躔。采石与临江,骑鲸相后先。少事翠虚翁,人室契泥丸。蓬莱返鸾鹤,长啸归洞天。腰间五雷印,豪端三昧禅,……”《罗浮山志会编》卷二十,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5册《宮观地志类》,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公司年版,第页。〗纂辑《罗浮山志汇编》二十二卷,清陈铭珪辑《浮山志》五卷,九龙真逸(原名陈伯陶,陈铭珪之子)辑补的《罗浮志补》十五巻〖以上《罗浮志》十卷,《罗浮山志汇编》二十二卷、《浮山志》五卷、《罗浮志补》十五卷四种收入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5册《宫观地志类》,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年版;《藏外道书》第19册收入《罗浮志》十卷,《罗浮山志汇编》二十二卷,《藏外道书》第32册收入(浮山志》五卷、《罗浮志补》十五卷,《藏外道书》所收《罗浮志补》版本有缺页。〗,以及九龙真逸撰《罗浮指南》〖收入《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6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另外《藏外道书》第32册也收入署名九龙典逸的《罗浮指南》,并注“原名《罗浮志补》”,《藏外道书》第32册,第页。〗,都是研究道教南宗在岭南地域特別是罗浮山发展的重要地方志史料。陈梿引用郑方坤《全闽诗话》〖《全闽诗话》十二卷,清初郑方坤广泛搜罗采集地方文献史料约四百三十种,“以闽人征闽事,以闽事系闽诗,州分部次,灿若列眉”有一定的影响,《四库全书》集部存目。参见本书第三章相关内容。〗,对白玉蟾生平尤其是其生卒年份很早就有一个辨析,附于白玉蟾传后,很有参考价值,惜为当今 按《罗浮翠虚吟》凡一千八百六十二字,起云:嘉定壬申八月秋翠虚道人在罗浮,眼前万事去如水,天地何异一浮沤。吾将脱形归玉阙,遂以金丹火候诀,说与琼山白玉蟾,使知深识造化骨。壬申嘉定五年,盖逾年即尸解也。翠虚于政和中提举道录院事,计至嘉定六年尸解,经已百年,盖百数十岁矣。此传疑即白玉蟾作。王圻《续文献通考?陈楠传》所纪稍略,然与此悉合。盖采此志也。〖(明)陈梿:《罗浮志》卷四,收入《罗浮志补》卷七,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年版,第页。〗
继陈梿之后,近代陈撄宁也对白玉蟾生年问题进行辨析,作有专门的考证文字,以“按语”形式附刊在前面提到的《扬善半月刊》第七十八期刊登的《白玉蟾仙师略传》之后,全文如下:
撄宁按:志书有谓白紫清真人生于宋绍兴甲寅三月十五日者。今考绍兴甲寅在嘉定癸酉之前八十年。而白师自作《修仙辨惑论》有云:“自幼师事陈泥丸,忽已九年。”又所作《谢仙师寄书词》有云:“十年侍真驭,说刀圭于癸酉七月之夕”各等语。《礼》云:人生十年曰幼。可知其十岁时即遇泥丸师。又相从十年,始得闻口诀。此时当不过二十岁左右。然则所谓甲寅者,恐非宋高宗绍兴四年之甲寅,当是宋光宗绍熙五年之甲寅。因其距嘉定癸酉刚二十载耳。又观苏仲岩跋《修仙辨惑论》有云:“先生姓白,名玉蟾,自号海南翁,或号武夷翁。未详何处人也。问之,则言十岁时师事陈泥丸九年,学炼金液神丹九还七返之道。”据此则历代仙史所云:“年十二应童子科,年十六专思学仙。云游四方,备尝辛苦。淳熙初,年四十三,游甬东海滨,遇翠虚陈师,事之九年,尽得其道”各等语,尚不能无疑。他书谓:“父亡,母他适,因改姓白。师事泥丸陈翠虚于罗浮”云云。料其出家离俗之动机,或因境遇所迫,幼年失其怙恃,不得已投于陈师门下为一小道童耳。十九岁以前,闲居道观中。所学皆世法,如诗文书画吹弹歌唱之类,象近代有名道观中所常习者。十九岁以后,审其根器可造,方得传道妙。以纯乾未破之身,学清净无为之法。较《悟真篇》之作用,大不同矣。后有识者,幸勿拘泥于一脉单传。遂将紫阳丹诀,与紫阳悟真,相提并论也。〖《扬善半月刊》第七十八期,《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第七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年,第90页。〗
此后,《仙道月报》第二十三期为了刊登白玉蟾仙师像,又将此篇传略并加按语再次刊载〖《仙道月报》第二十三期,《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第九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年,第91页。〗。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撄宁就以敏锐的眼光注意到史志中有关白玉蟾生年记述的相互抵牾之处。对白玉蟾生年绍兴说和绍熙说做了辨析,认为白玉檐当生于宋光宗绍熙五年之甲寅。虽然笔者并不完全赞同陈撄宁先生的观点,但陈撄宁身为道门人士,不盲从志书文献记载,其自觉的学术质疑精神值得钦佩。陈梿与陈撄宁对白玉蟾生年问题的考辨,开创了道教学术史上有关白玉蟾生年问题学术研究的先河,功不可没。而反观近十年来学界包括国外尤其日本学者在白玉蟾生年问题的激烈争论,许多文章都忽略了,不仅没有注意到陈梿的说法,也忽视了陈撄宁先生的观点和贡献〖笔者在完成本课题此内容后,在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丘处机与全真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聆听到朱越利先生发表的《白玉蟾李年36岁考》,其文也引用《中华仙学》中所载陈撄宁《白玉蟾仙师传略》考证文字,简略回顾了白玉蟾生卒年的考证史。载《丘处机与全真道——丘处机与全真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第页。〗,其争论的焦点有些尚不能出其左右。
如果我们能够在学术界已经挖掘的史料文献基础上,在全面系统考辨白玉蟾道书文献和相关地方志、笔记、碑刻史料的基础上,寻找到有关白玉檐生年更多有说服力的内证与外证材料,而不只是拘泥于各自掌握的有限资料进行推测性的解读,误入文献过度诠释的泥潭而不拔,相信是有可能解决围绕白玉蟾生年不确定性而派生的种种纷争问题,使得这一发端已久的学术“公案”得以解决。
刘咸炘(鉴泉)先生的遗著《道教征略》,最初刊印在年四川省立图书馆编《图书集刊》,是20世紀早期学术界为数不多的道教研究成果之一,该文下半部分梳理了道教传承的53条脉络,其中第四十九指出南宗传承脉络为:张伯端—马自然—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图书集刊》原刊误植为彰,笔者注)——朱橘(与希夷友)〖刘咸炘:《道教征略》下,成都:四川省立图书馆编《图书集刊》第8期,年6月出版,第21页。又见《推十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年影印本,第页;刘咸炘:《道教征略》外十四种,才颖、汪启明整理,彭耜依然为“彰耜”,未作改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版,第76页。〗。刘咸炘(—),字鉴泉,別号宥斋。近代著名历史学家、目录学家,著述等身,以“推十合一”治学思想综名其文集为《推十书》〖刘咸炘《推十书》之庚《祝史学》部分,收有《祀孔祭品记》一卷、《家奠仪》一卷、《祀天师科仪》一巻、《启疏定补》一卷,可知刘咸炘对道教天师科仪文本也有订定,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年影印本,第页;此外,刘咸炘还撰有《告法言道士俚语》和《道教征略》(外十四种),才颖、汪启明整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版,第—页;年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献集成项目”也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推十书》增补全本20本,表明刘咸炘的学术思想逐渐引起学术界重视与 唐时传丹诀者最多,纷杂无统,洎钟、吕、施、刘显,而道始正矣。〖刘咸炘:《道教征略》上,《推十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年影印本,第页。〗
此传授系谱乃刘鉴泉对南宗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原图在四川省立图书馆《图书集刊》所收的《道教征略》中不甚明显,成都古籍出版社影印《推十书》第2册所收《道教征略》重新排版整理,此系谱图也收载在巴蜀书社年出版的标点整理本《道教征略》(外14种)〖刘咸炘:《道教征略》外十四种,才颖、汪启明整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版,第18页。〗。
蒙文通先生对刘鉴泉道教研究的洞察和见解颇为称道,云其“详于授受渊源”〖蒙文通:《道家三考》,成都:四川省立图书馆编《图书集刊》第8期,年6月出版,第79页。〗。蒙先生此评价绝非虚言,十分中肯。笔者在阅读《道教征略》时,还发现刘咸炘引用了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文集《岘泉集》卷四有关金蓬头、赵原阳传等道书资料,对赵原阳与白玉蟾后学李月溪的关系也做了揭橥提示,实属不易:
元末金蓬头,(名志阳,号野庵,显于武夷。)亦甚著,《蚬泉集》有传,云:“师李月溪,月溪师白紫清。”弟子甚多,方方壶亦其弟子。事传者赵原阳,(金弟子张天泉,冯蒲衣之弟子,《岘泉集》有侍。)李弘范,(《蚬泉集》有志。)汪道一,(《岘泉甘露雷坛记》,与李皆尝事金)。〖刘咸炘:《道教征略》上,《推十书》,成都:成都古铕书店年影印本,第页。〗
刘咸炘这一考辨,据笔者所知是目前最早注意到张宇初《岘泉集》有关金志阳、李月溪、白玉蟾、赵原阳史料,并对其师承关系进行勾勒的文献,早于日本学者相关研究〖日本学者秋月观暎年在创文社出版了博士论文《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在围绕净明道问题的探讨中,于第六章第三节对赵宜真的法脉、著作及道教思想作了简要探讨,但尚不详尽,参见本书第三章。〗。
刘咸炘还指出:“南宋时钟吕之迹大显,六朝经箓、唐人外丹之说,逐渐衰微矣。”〖刘咸炘:《道教征略》上,《推十书》,成都:成都书籍书店年影印本,第页。〗明确指出南宋时兴起的金丹派南宗乃“钟吕之迹”,点明了钟吕丹道与白玉蟾南宗的渊源关系。值得特別重视的是,刘咸炘还卓有先见地指出“白紫清亦传雷书”〖刘咸炘:《道教征略》上,《推十书》,成都:成都书籍书店年影印本,第页。〗,“实合会诸家之传”:
南宋如白紫清,(自撰《日用记》,最足见其生平,言与豪侠少年游,喜谈兵,喜级横。)亦重符箓,实合会诸家之传。(按《海琼集》中有三十二代天师赞,张、石诸师赞,王侍宸、林灵素、许旌阳、黄风子诸赞。又撰许真君,及《逍遥山心远堂群仙传》。又有《玉隆会仙阁记》、《阁阜崇真宫记》〖刘咸炘:《道教征略》上,《推十书》,成都:成都书籍书店年影印本,第页。〗。
白玉蟾上承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之丹法,下传彭耜、潘蕊珠、留元长、林伯谦、林时中、赵汝浍、赵汝渠、叶古熙、周希清、胡士简、罗致大、陈守默、庄致柔、杜道枢、洪知常、陈知白、詹继瑞、赵牧夫、王景溢、吴景安、邓道宁、陈弥隆、方碧虚(碧虚子)、毛颖玄、陶泓、白起、管城先生、孟煦、廖蟾辉、沈白蟾、张云友、姚源子、王金蟾、郑孺、张月窗、胡衍、吕鉴等众多南宗后学〖参见本书白玉蟾入室弟子考及其一览表。〗,兼传雷法、天师符箓之法,与南昌净明道法关系密切,刘咸炘云“诠实合会”诸家之传,的确是白玉檐在道教传承的特点与贡献。
此外,《道教征略》对元代道派和南北二宗的区分,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元时道教派别最多,除南方茅山、阁皂玉隆外,北方亦多派别,而以全真正一为最盛。《青崖丛录》云:“今炼养服食,其术具在,而全真之教,兼而用之,全真之名,昉于金世,有南北二宗之分,南宗先性,北宗先命。”(按:南宗不称全真,二宗皆不言服食,其别亦非以性命,此说非也。)〖刘咸炘:《道教征略》上,《推十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年影印本,第页。〗
刘咸炘认为南宗不称全真,南北二宗的差別“亦非以性命”,故不同意《青崖丛录》的说法,指出“此说非也”。较之后世学界,动辄以性命先后来区分金丹派南宗与北方全真道的简单做法,刘咸炘的学术洞察力可见非同一般〖刘咸炘哲嗣现年83岁高龄的刘伯谷先生年6月告诉笔者,乃父撰写《道教征略》时,由于条件所限,是在未窥全藏(《道藏》)的情况下完成的,刘咸炘先生不甚满意,生前有意修订,故一直未正式出版过。直到刘咸析去世后,20世纪40年代中期,时任四川省立图书馆馆长的蒙文通先生清刘伯谷将其父研究道教的文稿《道教征略》整理出来,首次发表在四川省立图书馆主办的《图书集刊》第5期(年10月)和第8期(年6月)上。〗。对白玉蟾金丹派南宗传承谱系的稽考,是20世纪3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宗派谱系研究,其勾勒的道脉传承谱系,为后世道教研究奠定了基础。
(未完,待续。)
(盖建民先生)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研究所在北京线咨询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