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细数所有描写重阳登高的诗句

发布时间:2016-3-13 2:39:41   点击数:
桓景回家,遍告乡亲

登高习俗源自东汉时避瘟魔的故事

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在民间,早期以登阜城门外五塔寺和左安门内法藏寺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蓟门烟树(德外土城)、八大处等为多据《燕京岁时记》载:凡登高,必 “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

在唐代,一些著名诗人都以诗篇记载了重阳节的活动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等等在宋代,登高之风依然风行《东京梦华录》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在南宋,据《武林旧事》载,1重阳节突击敬老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谢灵运为登高自制前后有铁齿的木屐

到了魏晋时代,登高的日期已专定在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千金月令》也提到:“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授曹辛华谈到,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

也有种说法是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重阳节的来历50字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据说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并嘱咐桓景回去搭救乡亲:“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瘟魔来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 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久而久之,登高便演变成了一个美好、风雅的习俗

对重阳节最初的感知来自王维的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时知晓重阳节重阳节的来历是要登高的,再后来在跟重阳节有关的诗词中不断看到登高的字眼,如刘禹锡《九日登高》中的“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等细数所有描写重阳登高的诗句,发现最喜欢的还是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中的那句“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也许这些与重阳节登高相关的古诗词大多在抒写别离,也许重阳节是在寂寥的秋季,所以重阳节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一直有着一层苍凉的底色其实自古以来,重阳节一直是个寓意吉祥的节日,在传说中重阳登高可以避祸 江南时报 见习记者 付岩岩

当然,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古代重阳节喝什么酒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授曹辛华谈到,登高拜山神,避不祥,也跟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有关,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古人认为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


白癜风早期症状
白癜风可以治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qy/8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