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起源 >> 一直以来被忽视的重阳传统,原来重阳节做这
重阳的由来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九事”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敬老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敬老节”。此名称最早记载在三国时代:“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年,我国正式将此节日定为“敬老节”。
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重阳糕
重阳食糕,是很重要的传统,糕与“高”同音。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
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
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插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气温强烈,可入药,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重阳节前秋雨连绵,时常整日不见阳光,阴霾的天气容易让人精神萎靡,衣物也易霉变。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放纸鸢
风筝又名纸鸢、鹞子。自古相传,重阳时有放风筝的习俗。在北方,春秋两季都是少雨时节,天晴多风,以清明、重阳为界,都是放风筝的好时候。而在南方,春季多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大半放不了风筝的,只有重阳时,天高云淡,风轻日明,风筝才可乘风而上。
此外重阳时放风筝还有些介于巫蓍之间的说法。传说,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
女儿节
七夕女儿节,讲的是少女怀春,谈得是情爱,而重阳女儿节,说的是人妇归宁,讲的是骨肉。相传,每年重阳时,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省亲,父母则会在家里准备米糕、菊花酒,和女儿一叙离别。
古时女子成婚后,轻易不能回娘家,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相夫教子,服侍公婆,一年下来,难免烦恼,重阳回家省亲,正好抽身而歇,在家人处寻些慰藉。
晒秋节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每年九月九,这些地区都会举办晒秋节。
北京治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北京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