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时光读书会第86期课件识酒话酒

发布时间:2020-10-9 12:37:55   点击数:

作者简介:李琳,原平人,年生,现就职于新原乡人民政府,喜欢文字。

时光现场清唱

演唱者:冀慧聪

我想今天一定是个美妙的夜晚,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让我们今天只谈吃喝,不聊国事,只读诗书,不问得失!把酒言欢,且歌且乐!

今天要聊的主题是什么,大家已经知道了,识酒话酒顾名思义就是认识酒话说酒。酒,大家并不陌生,但是真正懂酒的人估计不多,我们喝酒不仅仅是图口腹之欢,更应该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为什么这么多人爱喝酒呢,我想酒除了作为人际关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润滑剂可以活跃气氛之外,更多的是能使我们产生愉悦的情绪,消除紧张和焦虑,能使我们放松。酒与“久”谐音,有长久之意,其中蕴藏了我们对于酒的美好情感。所以呢,我们爱上了酒。巴西有一位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了人们在三杯酒过后面部表情的变化,这些图片的共性就是,人们在三杯酒后表情自然的舒展,笑容更加迷人,适量的酒可以说是天然的化妆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既然我们爱喝酒,那么我们就不仅要喝其然,而且要喝其所以然。那有人会说酒我们都不陌生,并且在座各位也不乏海量者,但是真正对酒了解多少呢?现在酒的品种可以说异常丰富,商场货架上琳琅满目,种类上千,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酒呢?酒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蕴含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对于酒文化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对整个中国文化的认识与评判。中国向来有诗酒不分家之说,杜甫说李白能斗酒诗百篇,王羲之参加曲水流觞挥毫泼墨?兰亭集序?,(曲水流觞是古代行酒令的一种方式,是用来罚酒的,所谓“曲水流觞”,是选择一处风雅僻静、斗折蛇行的泉水旁,文人墨客们按秩序安坐于水边,一人置盛满美酒的杯子于泉水上流,使酒杯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则取而饮之,乘着微醉,或啸吟、或援翰,当即作出诗来。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是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三日的兰亭修禊大会。)那么我们现代人豪饮之后还能不能吐出一篇文章来呢?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于酒的一系列兴趣聊一聊酒。中国说无酒不成宴,那么今晚有我自酿的葡萄美酒还有腊肉,这就是一场酒宴,非常轻松愉快的一个话题,在此,要特别感谢李华书友,为我们提供的腊肠,纯天然纯手工制作,请大家细细品尝。并且希望大家一会儿都能妙语连珠。哈哈!进入主题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与酒相关的小知识。

一、酒的定义

酒是一种含有酒精的饮料。

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文学作品里表现的尤为突出.

那么白酒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贯穿于社会的各种活动,涉及社会当中的各个阶层,从皇宫贵族到贫民百姓,从文人雅士到武士剑客,无一人可以少此。毫不夸张的说酒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那有人要问了,我平时滴酒不沾怎么还说息息相关呢?听我细细道来。

大家想一想我们家里生了小孩是喜事吧,要喝满月酒,周岁酒,生了女儿还要酿一坛女儿红,等到出嫁的时候再打开;生了儿子还要酿状元红,朋友出门要喝送行酒,归来要喝接风酒。到结婚的时候,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要喝合卺酒,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交杯酒。升官发财还要喝庆功酒,朋友聚会少不了酒,人去世了要办送行宴,你说人这一辈子能离得开酒吗?不光人人要喝酒而且年年要喝酒,你看这一年四季春节要喝屠苏酒,当然我们现在不喝屠苏酒了,但是初一也少不了酒。(屠苏酒:除夕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中,正月初一取出,全家人朝南方饮酒,寓意春风送暖到人间,预祝一年的好运气。苏轼诗曰:“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王安石诗亦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正月十五要喝元宵酒,清明节要喝扫墓酒,因为寒食节吃的是冷食,防止积食,喝酒驱寒。端午节要喝雄黄酒。中秋节更是少不了团圆酒,马上重阳节要来了我们还要喝菊花酒,一直到除夕夜的辞岁酒。可谓是一日不可离此君呀。

二、酒的起源

既然酒与我们这么密切,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酒的历史,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学家以及史料的记载,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中就已经发现了用来盛放酒的工具。酒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年,甚至有专家说是五千年。

关于酒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仪狄酿酒说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仪狄是夏禹时代掌管酒的人,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上说:“仪狄作酒而美,始做酒醪”,这个醪就是米酒的前身。汉代人刘向所编辑的《战国策》中,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仪狄酿美酒禹不但没有奖赏反而疏远了仪狄,禹认为日后必有饮酒无度而亡国者。

杜康酿酒说

另一则传说是:酿酒始于夏代人杜康(杜康即少康,夏朝第五代国君)。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杜康作秫酒”。秫酒就是高粱酒,后人用杜康代指酒,《世本》一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

3.酿酒始于黄帝说还有一种传说是: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类似于马奶酒。

酒与天地同时更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地并矣”。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持这种观点。

上述传说尽管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我国人就会酿酒了。这一点,已被考古学家所证实。学者们认为:在远古时代,人们可能首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当然我们今天说的酒主要是指粮食酒,中国直至元代才出现了蒸馏妓术,有了蒸馏酒,在元代之前酒的度数是比较低的,而且酒液也是浑浊的,度数在几度高的也就十几度。?水浒传?中武松上景阳冈打虎连喝了十八碗酒,按现在50度酒折合下来有一斤半,当然这个酒量也很大,但是我估计把我们现在的人放到古代去,都是酒鬼级别的。我们经常在小说中看到这样的情节,那些侠客义士路过酒家,歇脚时也不点菜上来就要几碗酒,喝酒就跟喝水似得,就是因为那时候的酒度数低,跟我们喝啤酒差不多,这样看来我们现代人的酒量还是不小的。

三、“酒”字的演变

最初这个“酒”写作“酉”,没有三点水。这个酉是个象形字,形状就是一个酒罐。后来这个酉被天干地支借走了,才有了现在的酒。对于这个三点水的来历有个非常有趣的传说。不足为信,权当博大家一笑。

据说杜康造酒时,酿出来的酒虽然味道甘醇,香味却达不到杜康想要的效果,杜康苦思冥想尝试了无数次,均以失败告终,这难免令他有些心灰意冷。可就在他准备放弃不再酿酒的时候,有位白胡子老头突然闯入杜康的梦中指点:若想造出那又香又醇的人间美酒,必须在三天内集齐三个人的三滴鲜血,并在最后一天酉时放入酒里做酒的引子,如此才能酿出那又香又醇的人间美酒。说罢,老人便向远处飘去。清晨醒来的杜康对梦境里的白胡子老头对他说过的话记忆犹新(处在兵荒马乱时代的杜康,村里人因战乱早已迁到远方,只有杜康为了酿酒而留了下来),要在三天内集齐三个人的血做酿酒的引子,异常的困难,时间容不得他犹豫了,他立刻拿出自已平时吃饭的碗,来到村口的一棵大树下等待,希望有人经过,从上午到下午,眼看着天渐渐黑了,终于看到一位书生经过,他赶忙跑了过去,真诚地跟书生说了自已的困难,书生很爽快的答应,并留给了杜康一滴血。第二天,一直等到下午,终于等到一位凯旋归来的将军经过,喜出望外的杜康连忙跑上去,并向将军讲了事情的经过,将军很豪爽的答应了,这时候的杜康好不容易集到了第二滴血。但还差最后一滴。第三天他依旧来到村口,这时候的杜康看到昨天自已所站的大树下躺了一个疯子,很是邋遢,杜康就在离树远些的地方等,可是一整天都没有人路过,无奈之下他跑到疯子身边,但任凭杜康怎么说好话,疯子就是不给最后的那一滴血,不仅如此那疯子还捡起地上的树枝刺向杜康,杜康敏捷地躲过疯子袭击,疯子却一头撞到大树上,额头上的鲜血顺着树干流了下来。杜康机智的把疯子吸引到别的地方后,立即返回到树上取来第三滴血。杜康激动地跑回家,把集齐的这三滴血倒入缸里。第二天早上奇迹果然出现了,酒缸里飘出一股淡淡的轻雾,顿时香气四溢,十里飘香。这正是杜康理想中的味道啊,后来杜康为了纪念这种令人迷恋的饮料,把原来的"酉"加上三点水,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酒"。

这个故事也暗示着喝酒的三种境界以及喝酒的三种过程。

第一局书生:举杯文雅,口吐文章。

第二局将军:酒过三旬,豪放兴起。

酒过三巡疯子:来者不拒,不知何处。

看完了这则故事后,你在平时饮酒的时候,也看看自已是哪一种境界吧!

细细想来发现跟酒有关系的字,许多以“酉”为部首,比如:酿酒的“酿”、醉酒的“醉”、酌酒的“酌”和酗酒的“酗”,此外还有酝酿、酩酊、酬酢。(酬酢就是酒宴上相互敬酒,主人敬客人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还有“配”,(是用不同的酒调出的颜色,后来才引申为配偶、配合、匹配、分配、调配)。哈哈,原来媒婆跟调酒师也有关。当然,以酉为部首的字也不都是跟酒有关。比如醍醐灌顶的“醍醐”,就是从酥酪中提取的奶油。酥和酪都是奶制品。马奶酒就是由马奶发酵而成。   还有“醋”,也与酒有关。(实际上,醋的第一种意思是酢,也就是客人回敬主人。第二种意思才是调味品,也叫酸。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说因为醋起源于酒糟,也有人说酒酿不好就会变成醋。古时的作坊,往往酿酒也酿醋。)宋代,酒和醋都实行专卖制度,由国家垄断资源。民营企业要酿酒酿醋、卖酒卖醋,得向官方申请特许经营。在宋代叫“正店”。正店的酒成本高,价钱也高,必须促销。手段则有两个,一是在门口挂出“正店”的招牌,表示本店安全可靠,不卖假酒和劣质酒;二是在招牌旁边悬挂红栀子花灯,表示有陪酒女郎甚至色情服务。元代甚至在官酿新酒上市时组织歌女游行,类似于今天的车模。在《清明上河图》中,挂红栀子花灯的正店就是这个样子的。宋代民谚云: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着行在卖酒醋。(行在,就是皇帝所在地)事实上,从商代起,用酒量最大的就是王室。

四、酒的分类

虽然市场上酒的名目繁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分类

按制造方法

酿造酒:又称发酵酒、原汁酒,是借助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如葡萄酒,黄酒,果酒以及啤酒等。

蒸馏酒:酿造酒经过蒸馏而得到的酒精纯度较高的酒。白酒,法国的白兰地,伏特加,威士忌,朗姆酒,金酒,白兰地以法国干邑地区生产的最出名,如人头马,马爹利,轩尼诗。

配制酒:在酿造酒或者蒸馏酒当中人为添加一些我们需要的成分而得到的酒液。

如药酒,露酒,鸡尾酒,一些特殊配置的酒等,如竹叶青,菊花酒,状元红。

2、按酒精含量分为高度酒、中度酒和低度酒三类:

高度酒是指酒精度40度以上的酒,一般不超过65度。如高度白酒、白兰地威士忌和伏特加。

中度酒是指酒精度在20~40度之间的酒,如38度的白酒和马提尼等。

低度酒是指酒精度在20度以下的酒,如啤酒、黄酒、葡萄酒、日本清酒等。

什么叫酒精度?

指在20°C时,00ml饮料中含有乙醇的的体积(容量)的百分数,或00克饮料酒中含有乙醇数的重量百分数。白酒通常用体积百分数表示如%(V/V),而啤酒则用重量百分数表示如%(M/M)。

男女饮酒限量

由于酒进入人体以后的吸收非常的特殊,他不需要经过小肠,直接就会通过胃壁吸收,所以大量饮酒对于胃的刺激是很大的,通过胃进入血液,首先被血液运输到肝脏,经过肝脏的过滤之后,再到达肺和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静脉作用于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所以酒精对大脑和中枢神经的影响很大,大量饮酒血液中酒精的浓度迅速升高,会损伤中枢神经,所以我们强调一定要适量饮酒。

①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最好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mL,或葡萄酒mL,或38度的白酒75g,或高度白酒50g。

②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最好不超过5g,相当于啤酒mL,或葡萄酒50mL,或38度的白酒50g。

啤酒白酒限量

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公斤体重克,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限制在60克以下。

那么从健康的角度看,一个成年人每天能喝多少酒呢?

当然这是有个体差异的,以60公斤体重的人为例:

啤酒每天不超过2瓶

葡萄酒不能超过6两

黄酒不超过4.5到6两

高度白酒不超过2两

低度白酒不超过3两

按照香型分:

酱香型白酒

以茅台为代表,以及四川的郎酒,贵州的习酒,武陵酒,北大仓酒都属于酱香型。特点是酒质醇厚优雅,香而不艳,回味悠长,空杯留香,酱香浓郁,类似于酱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

浓香型白酒

以五粮液和四川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还有古井贡酒,洋河大曲,剑南春,双沟大曲,景阳春,杜康酒,孔府家酒,刘伶醉,北京特曲等。特点是窖香浓郁,绵甜甘冽,入口甜,落口绵,尾子干净,回味悠长。主体香是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

清香型白酒

以汾酒为代表。是北方的传统产品,如老白干,北京二锅头,杏花村,特制的黄鹤楼等。特点是清香馥郁,绵甜柔和,气味纯正,余味爽净。主体香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

米香型白酒

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这类酒主要以大米为原料发酵成的小曲酒。特点是酒气蜜香清柔,幽雅纯净,回味怡畅。有蜂蜜的香味。

其它香型白酒,如董酒,西凤酒,白云边。不属于上述四种香型的以及其他一些串香型酒均归为此类。如:药香型白酒,以董酒为代表

“酒”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酒,就也,就人性之善恶也。酒本身没有善恶之分,而是看什么人喝它,善良之人喝了酒更多的善良被激发出来而性恶之人喝了它估计越发坏的不可收拾了,要不古时候怎么有那么多用毒酒害人的招数呢。我想古人如果能活到现在的话一定都身价不菲,为什么呢,广告代言费,现在的酒厂把古人的诗词拿来就用,分文不付,古人同意吗?比如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我们山西的汾酒有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是其他酒的源头,你比方说茅台就是由汾酒传到赤水河畔将工艺加以改进演变而来的。

说了这么半天我们还没有品尝美酒美食,今天呢,我要敬大家三杯酒,品一品古人的诗酒人生。今天我们喝的是红葡萄酒,讲的却是白酒,心里有点痒痒,那么就顺便捎带一下红酒的礼仪。

葡萄酒礼仪可谓十分繁琐,但是葡萄酒的乐趣就体现在这一系列的繁琐当中。要想真正体味到葡萄酒内在的品质和深刻的文化底蕴,要喝出它最好的味道,不讲究葡萄酒礼仪,是无法品其妙味的。葡萄酒的最佳饮用温度是8度。杯子最好选用无色透明的,以便欣赏酒的颜色。杯子的形状最好是郁金香型,杯口往内缩一点,这样酒香便能凝聚。杯子还必须要有杯脚,这样不仅方便摇动酒杯,更可避免手的温度对酒的影响。香槟酒宜采用细长型的高脚杯,以便欣赏酒的颜色和气泡。千万别把酒满上,最多将酒倒至杯中的三分之一处,即约在杯身直径最大处就足矣。因为,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在摇晃酒杯时才不至使酒溢至外面;同时,留有足够的杯内空间,可聚集从酒中逸出的香气。从方便角度讲,手握杯身是最自然,也是最稳健的。许多人也是这样拿杯的。但正确的姿势是手指捏着杯身下的杯杆,甚至用拇指和食指捏着杯底也是正确的,之所以这种既不自然又不平衡的姿势才是正确的,是因为这一方面避免将人体温度传导给葡萄酒,另一方面也是避免手指印留在杯身,影响对酒的观赏以及风味物质的挥发。 碰杯要碰杯身而避免碰撞杯口,西方敬酒时将杯子高举齐眼,并注视对方,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

品鉴红酒有三个步骤

第一:观其色。看手中的葡萄酒颜色深浅、透明或浑浊,通过这些来判断酒的浓稠度、酒体等。

第二:闻其香。摇杯能促使葡萄酒香气的释放。摇杯时要注意,以酒杯底座为中心,运用手腕的力量,轻轻地晃动酒杯,然后把鼻子靠近酒杯,深深地吸一下,判断葡萄酒的气味。

第三:品其味,即小呷一口。在吞下酒之前,迅速地在口中漱一遍,让你的口腔充分接触到酒液,深切体会葡萄酒的风味、结构和酒体。是酸,还是苦?透着哪种果味、矿物味或香料味?酒精辣口吗?为了加深印象重新再闻一遍,作出判断或合理的猜测。

西餐对于酒的搭配也是非常讲究的,干红只是洋酒中的一种,干红的分类以及洋酒中的其他品种的饮用方法今天暂且不作涉及。

今晚的第一杯酒我要敬大家陶渊明之酒,用来修心,修的是一颗朴素之心,修的是一颗知足之心。

多年前东晋陶渊明的酒是什么酒,是一杯朴素的酒。陶渊明是什么人,他是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酒诗的人,写了一系列饮酒的文章。我认为他喝酒的状态就是一种微醉的状态,这可能也就是喝酒最好的一种状态,似醉非醉。欧阳修可以说道出了喝酒的最高境界醉翁之意不在酒。陶渊明就是这种状态,他的酒犹如他的诗一样,初看平淡无奇,细品余味悠长就好像一杯浓香型的白酒。

陶渊明的一生既有儒家入世,积极向上的思想,又有道家超脱物外的无为思想,他的人生以4岁为分水岭,4岁之后,他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以老庄思想为主的无为而治。他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巴结贿赂,也不屑于同流合污,在4岁辞去彭泽县令,真正过起了隐居的田园生活,躬耕劳作安贫乐道,自给自足自娱自乐。不再涉足政治。下面这首诗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饮酒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首诗是写隐居后他悠然自得的心情,陶渊明并没有象其他一些“隐士”隐居到深山中,而是选择离城市不远的地方,这对一般的隐士来说或许是不可理解的,但是我认为他是大隐隐于市,对于陶渊明来说无论是清幽山林,还是普通生活是一样的,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即使生活在人多马喧的环境之中,也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悠然闲适的生活。诗人在人多马喧的自然生存状态中挥洒性情,体现了自然之趣。无怪乎王国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全诗没有一个酒字,但处处透出了一股醉意,陶醉于心的高远安静,陶醉于大自然的山水之乐。当然了他这种境界我们一般人达不到,但是我们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是不是也该偶尔的寻找一下内心的宁静呢?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除了爱读书写字之外,另一大爱好就是喝酒,但是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有一个故事说明他爱酒的程度,他在做县令的时候,官府给了他00多亩地。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福利,解决县令一家老小的吃饭问题,当然只有使用权。因为爱喝酒他竟然要全部用来种植酿酒的高粱,他的老婆翟氏哭着问他,你把这地全部中了高粱难道让我们都去喝西北风吗?他这才忍痛分出一部分来种粮食,而且还是一少部分,可见他对于酒的钟爱程度。

陶渊明辞官之后,没有了经济来源喝酒就成问题了,他的朋友颜延之来看望他,看到他家里困难快揭不开锅了,临走就给他留了2万钱,他居然全部存在酒馆,作为他喝酒的酒资。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办了一张酒卡,去喝酒只要刷卡就好了。可见他对于酒的钟情。这里也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个很随性的人。还有一个“白衣送酒”的典故说的就是王弘给陶渊明送酒的故事,陶渊明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江州刺史王弘担心当面送酒会伤了他的自尊,就设了一个局给陶渊明送酒,这也是古人之间的尊重,施恩于人而不求所取。值得我们学习。

我在这里为什么说陶渊明的酒可以用来修心呢?因为陶渊明懂得知足,而知足就能长乐,他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自己并不觉得苦,内心非常满足,他的诗文少有抱怨之意。家境贫穷仕途不济的陶渊明在归隐之后依然能悠然自在,喝酒赋诗,诗句中也少颓废之气,始终坚定自己的追求,不怨天尤人,这种博大的胸怀,看淡人世的胸襟是无人能及的。他的这种满足就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他说只要有孩子围绕在我的身边,有一杯淡酒,我就知足了。那么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很高的标准,现在我们物质条件极其丰富,可是我们的幸福指数似乎降低了,我们往往来不及陪自己的孩子,从早忙到晚,晚上还要应酬,有时候回去孩子已经睡着了,因为我们追求的东西太多,为名来为利往,反而忽略了最简单的快乐就在我们身边。陶渊明写过一首诗叫止酒

止酒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整首诗每句话里都有一个“止”字,什么意思呢?这首诗的前半首就是说他知足。坐止高荫下,他说我不需要多么奢侈豪华的地方,有一片树荫坐我就很满足了。我也不需要去名山大川,在自家的院子里散散步就好了,我每天拔点自己种的菜就满足了,有孩子围绕在我的身边就很开心,这就是他的知足,用现在的话来说,可能是胸无大志,但是对于陶渊明来说却是超凡脱俗,淡泊宁静。他说唯有一件事情不能停止,那就是喝酒。酒对于他太重要了,少了酒就情志无喜,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古代的贤士都爱酒,我们能不爱酒吗?当然爱酒没错,一定要注意度的问题。

陶渊明不光爱喝酒,而且他自己还酿酒,有个葛巾漉酒的典故,说的就是陶渊明酿好酒之后,没有过滤的工具,直接解下头巾滤酒,滤完再带上,以致飘逸着一身的酒香,这是何等的欢畅。他喝酒喝到高兴处还要弹琴,高歌一曲。但是历史上说他根本不识谱。他弹的是什么,是一把素琴,就是一根木头,而且还弹的不亦乐乎,喝到酣畅淋漓的时候就说,我醉欲眠亲且去。我喝多了想睡觉了你们都回去吧。这就是陶渊明,非常随性洒脱的一个人,他的归隐是真正的归隐,寄情山水,恬淡悠然,达到了物我两无的境界。所以我说他的酒是修心之酒。他留下了一方田园名垂千古,喝过这杯酒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寻到自己心里的那一方田园。

几百年后横空出世的李白对于陶渊明是非常推崇的,他写过一首诗

戏赠郑溧阳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说的就是葛巾漉酒。李白说陶渊明的素琴是大音曲自成,不用琴弦就能弹奏出人世间最美好的天籁,万物都在自己的心中了,还用得着琴吗?才高八斗的李白把陶渊明的我醉欲眠卿且去点化成了一首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喝酒的境界不一般,喝到外面的山花也开了,咱们今天也喝酒,不知道外面的花能不能开,估计今天这么大风不谢就不错啦。

古人说好事成双,现在我还要敬大家第二杯酒,李白之酒,李白的酒是热情之酒,浪漫之酒,豪迈之酒,酣畅之酒。那么我先干为敬,大家随意。李白人称李太白,有“诗仙,酒仙”之称,李白的诗酒人生可以说纵观古今,无人能超越,一首?将进酒?就是千古绝唱,将他的豪气与酒气一泻千里。整首诗洋溢着一股浓浓的酒味。

我们心目中的李白他总是仰天大笑,举杯豪饮,滔滔不绝,飘飘欲仙。当然他的烦恼其实比谁都多,他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借酒抒怀。借酒遣志,写下了众多的诗酒名篇,有人做过统计说他流传后世的多首诗中,至少有三分之一首写到了酒。

李白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无可争辩的永恒的形象代言人。他的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成就了他豪气万丈的诗篇。李白与酒的故事被后人传的出神入化。据记载,唐玄宗给李白封了一个待诏翰林的官职,这是个什么官其实就是皇帝的御用文人,因为李白很会写诗呀,唐朝非常追捧诗人,所以当时李白也是个明星,以李白的才华做个御用文人那是绰绰有余的。当时皇帝派84岁的贺知章去接见李白,他与李白一见如故,并且惊为天人,直称他为“谪仙”,俩个人一见面就喝酒去了,直接把公事抛在了一边,那要是放在现在估计得给个警告处分。

李白究竟能喝多少酒,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是李白自己说了也不算,因为他特爱自夸,杜甫给当时能喝酒的人弄了一个大唐喝酒的排行榜,李白呢虽然不是酒量最大的但是也是榜上有名,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说李白能喝一斗酒,当然这里有夸张的成分,一斗酒相当于现在的0升,海水不可斗量,但这是酒呀,那要是放在现在喝上一斗二锅头,估计早就酒精中毒了,不用说诗百篇了。但是李白斗酒之后就能写出00篇诗来,可以说是投入之低产出之高,这要是放在现在,光稿费也是不小的一笔数目。喝个五粮液是绰绰有余了。现实是后来的李白买酒都困难。

李白喝酒非常讲究气氛,喜欢呼朋唤友,他不光自己喝,劝别人也不要停杯,将进酒,杯莫停!而且他一个人喝酒不甘寂寞还要邀请天上的月亮与自己一起喝,他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且李白爱酒后狂言,非常爱使用夸大,他说自己一天要喝三百杯才过瘾,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李白不仅自己爱喝酒,而且还为自己喝酒找了一个十分充足的理由,他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又说天若不爱酒,天上无酒星,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我便不愧天。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可见天地亦爱酒。既然天地都爱酒,我辈爱酒也就无愧于天地了。已然听说过以清酒比圣人,又以浊酒比贤人的高论,“贤圣”既已入我腹中,又何必追求得道成仙。三杯下肚渐觉通乎“大道”,酣饮一斗(斗,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更觉合乎自然。

他认为爱酒是合乎天理自然,用不着有什么愧疚。既然仙人李白都这么说了,那我们喝酒也是无愧天地,大家就开怀畅饮吧。这给在座的男士喝酒又找到了一个充足的理由。

当然我们知道李白喝酒他不是单纯地喝酒,他是借酒抒怀,借酒明志,更是借酒浇愁。他辞官之后没有了俸禄,又喝光了全部存款,李白喝酒真正是不计后果,不留余地,没有钱怎么办就当,把身上的皮衣,马车当了也要喝酒,当到身上没有值钱的东西了怎么办,他甚至要把月亮也当进去,他说“且向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赊上月色要去买酒,估计古往今来除了李白,没人能想出这招数了。李白和陶渊明不一样。陶渊明辞官之后就过上了真正的田园生活,自己种地,自己酿酒。李白呢我认为他的辞官是以退为进,他的抱负还未实现,他的才华还未施展,李白自视甚高,他认为自己有旷世经国之才,他要做像管仲,诸葛亮那样辅佐明君的宰相,他的思想一直是入仕的,虽然辞官却心系天下,他写过这样的诗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写出了自己宏图未展的悲壮。

李白不仅爱酒,而且还爱屋及乌,与民间的一个酿酒的高手叫纪叟的感情非常深厚,后来这个纪老头死了之后,他非常悲痛,大哭一场,专门为他写了一首诗,正因为李白的这么一首诗让那么一个默默无闻的老汉流传下来,读来感情真挚。他说纪叟赴黄泉,还应在酿老春酒,只是夜台没有我李白,他酿酒要给谁喝呢?富有浪漫色彩又真挚感人。关于纪叟与李白的渊源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我今天就不说了。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我们知道李白一生游历名山大川,又爱喝酒,这是一笔很庞大的支出,那么李白辞职之后,没有了工资拿什么来喝酒呢,值钱的东西也有当完的时候,明间有这么一个有趣的传说,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唐玄宗赐给他一把扇子,扇子上写了这么几句话,这估计是李白的粉丝杜撰出来的不足为信。如果真要有这样一把御扇就解决了李白的喝酒问题。

剑南李太白,与朕有宗由

封官官不做,赏金金不收

赐他一把扇,携带天下游

逢州州官接,遇道道官留

哪个若怠慢,割去颈上头

有了皇帝的谕旨,就解决了他的吃饭喝酒问题。那么李白的酒喝完了,不知道大家品出其中的味道了没?热情,浪漫,豪情,光是读着他豪壮飘逸的诗句就快要醉了,我觉得他的酒是一杯香飘千年仍然酒香不散的酱香型烈酒。

喝完这第二杯,我们再来一杯,李白说杯莫停,古人讲酒要过三巡,菜要过五味,为什么要三巡呢,礼不过三嘛,那么这第三杯我要敬在座的女士,大家猜猜我要喝谁的酒?对了,读书会果然多才女,她就是一代词宗李清照,李清照之酒喝得是情调,喝的是含蓄婉约,喝的是他作为一个中国女性自己的精彩。

李清照存留的词当中,写酒的就占到总数的50%,可见她对于酒的钟情,这浓纯的酒液流淌在她诗词的血液当中,散发出了清新的酒香,所以李清照的酒应该是一杯清香型的汾酒。

李清照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一位词人,她的词清丽脱俗,含蓄婉约但又不乏豪放,她的词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宋代之后在女性文学史上没有人能够超越她,而且她的名字还被载入了太阳系,她非常善于捕捉人物一瞬间的动作与心理活动,既有小桥流水的细腻,也有长河落日的壮观,而且她写酒的词非常多,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名女性,才华横溢博览群书就不简单了,但是她还能酒后写出好文章来,那就很不一般了。

我们知道李清照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尤其是晚年,过得非常落魄凄凉,她的一生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早逝,财散,再婚又离婚,入狱,而且最不幸的是没有孩子,作为古代的女人无子是尤为可悲的。所以说后期她写愁的词非常多。我个人还是喜欢她中早期的一些作品,基调非常欢快,人还是快乐点好,自己快乐才能带给别人快乐。她早年喝酒如果说只是单纯地贪杯,中年就是借酒遣忧,晚年几乎是痛饮狂饮,借酒浇愁。她喝酒与她的人生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可见酒在你高兴时喝是锦上添花,痛苦时也只能是借酒浇愁自我麻痹了。

要论酒量李清照不是最大的,但是她很善于描绘喝酒的意境,她的词中很少有对于酒的动作和喝酒场面的直接描写,你比如李白说杯莫停,举杯邀明月很直观就是喝酒,而李清照往往是一两个字就将喝酒的场面呼之欲出。比方说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他少女时候的一首诗,全诗只是沉醉二字,就将一帮花季少女喝小酒的场面描写了出来,非常生动活泼,一群人喝酒喝到了黄昏日暮,竟然忘记了归路,船荡进了荷花深处,惊起一群水鸟,将一群花季少女嬉闹的场面呼之欲出,并且她们租的还不是一条船,不知道是几条,在水面上争抢着行路,惊起了一群水鸟。当然即使是现代十五六岁就跑出去喝酒也是少有的。可见李清照的的家庭氛围是开明宽松的。

李清照作为封建时代的女性,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她敢于写爱情写相思,写自己对于美好情感的憧憬,比方说他的《点绛唇》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见有人来,这里来的人是谁,我们可以把他想象成就是赵明诚,整首诗写的非常动态,最后两句点出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大早上李清照穿着一身运动衣,刚运动完,香汗淋漓,运动的太卖力以至于都没有力气去舒展一下手腕,这时候突然就来了一个不速之客,突然就有人闯进来了,惊慌之下她来不及穿鞋,只穿着袜子就跑回了房间,跑的太急以至于连头上的金钗也掉了,可能头发也散开了,这里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为什么跑呢,因为这个人来的不是时候,你想啊穿着一身运动衣,也没有梳妆打扮,也没有穿公主装怎么能见她的心上人呢,但是她跑又跑的不彻底,不甘心。怎么样啊,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我觉得赵明诚就是那颗青梅,而且还是一颗大青梅。或者是她在假装嗅青梅,实则脉脉含情的望着远处的心上人。她在这里把那种少女的娇羞与小心思非常细腻的描写出来了。把恋爱时那种不见又想见,见又不适时的心态勾画出来了,这可能也是中国女性特有的一种矛盾与含蓄。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我为什么喜欢李清照,她写的都是女人小情小爱,但这正是我喜欢她的原因,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名女性,她逃不出历史的局限,那些国家大事也不是她能企及的。她传达的就是作为一个女子真实的自己,有血有肉,有爱有怨。她写的这些女人的心思每个少女都过,她以一个女性特有的视角把女人的细腻,多情,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活生生的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很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三从四德,女人是附属于男人的,敢大胆表达自己爱恨情仇的非常少,李清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礼教,而且以女性的视角将中国传统女性特有的这种小桥流水的细腻完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浣溪沙?更是将少女的那种隐秘的情怀写的非常传神,我们姑且不说她是不是写自己,或者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一场期待约会,憧憬爱情的心理活动,这种隐秘的情感非常难写,绣面芙蓉一笑开,非常美丽的像芙蓉花一样的脸庞上,斜靠在宝鸭形状的香炉前,她想着一场甜蜜的约会就甜甜的笑开了,而且是不由自主的发自内心的笑,把少女的这种怀春的小心思展现了出来,仿佛她的眼波一动,别人就能发现她在想什么,往往人的面部表情能够暴露你心里的秘密,哈哈!注意这里写的是女子的小心思,但读来却非常甜蜜。写出了对于爱情的渴望,注意这首词里有个“娇恨”,不是娇气,娇滴滴,娇弱,而是娇恨,这是一种什么恨,恨中有爱,是一种撒娇式的爱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曾经恋爱时的状态,撒娇式的生气,潜台词就是我等的花都要谢了,你怎么还不来呀?或者说约会的时间什么时候才能到呢?在期待着一场约会,月光里,花影中,玉人双双,倾诉着你侬我侬的情话。再比如,如梦令是她嫁作人妇之后的作品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应该是喝得很醉,一直从晚上睡到了第二天半上午,残酒俩字将昨晚的喝酒情况点了出来,一早醒来既不梳妆打扮也不吃早饭,而是一睁眼就问小丫鬟,院子里的海棠可好,因为昨天晚上雨虽然不大但是风不小,丫鬟哪里明白李清照心里在想什么,丫鬟道海棠依旧,她说不对不对,应该是绿肥红瘦,她以花自比,感叹红颜易逝,瘦字用的非常精妙,人们叫她李三瘦,因为她很善于用瘦字,新来瘦,绿肥红瘦,露浓花瘦,人比黄花瘦,读来耳目一新。那么重阳节马上要到了,我们会不会想起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呢?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在这我就想起为伊消得人憔悴了,写的是重阳节,一幅黄昏喝酒赏景的图案马上就出来了,又有酒后寂寞无聊之意,将情与景自然融合,逢重阳这样良辰美景丈夫却不在家,孤枕难眠,半夜凉初透,与曾经二人世界的温馨做对比,更显凄凉,表达的满是浓浓的思念之情,深沉细腻,人比黄花瘦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据说这李清照将这首醉花阴寄给赵明诚之后,赵明诚谢客三日,一气作诗50首,让他的朋友们品评,结果在这一堆作品中,易安的这三句一举夺魁,只说唯有三句绝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元代伊士珍《琅环记》中记录了这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李清照就是如此细腻多情的一个女子,可她的暮年却是非常凄苦的,她的孤雁儿,读了让人肝肠寸断,我记得我是因为这首词哭过好几次,这是赵明诚死后她无限哀伤所作。明是咏梅实为悼亡。李清照敢于写爱写恨,写愁写悲让你不自主的为她笑,又情不自禁为她流泪。如此细腻多情的一个女子,她的暮年是那样悲凉,她的?孤雁儿?,读了让人肝肠寸断。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

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

乃知前言不妄也。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

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因为自己心爱的人不在了,回想起曾经与赵明诚恩爱的情景,折梅插头,现在即使是头上插满梅花再也无人欣赏了,即使寻遍天上地下也没有一个可以寄出的人了,这种哀婉的基调催人泪下。女为悦己者容,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眼前人,珍惜自己的另一半。这就是李清照,让人欢喜让人心疼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酒呢我们就喝到这,我相信她的那些不朽的名篇还要流传到更久远的将来,同时我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女士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今天的菜虽然不多却五味俱全,酒已过三巡,喝到了一定的深度,大家要是开心我就放心了。要是觉得我有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权当我是酒话连篇!感谢!

演唱嘉宾

冀慧聪:年出生,山西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山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现原平市文化馆工作。

打赞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等公益活动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ss/105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