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赴十里长淮的古今对话,莫忘活在戏里的文化
“在文化站,每天晚上都有两三拨群众来锻炼,有跳广场舞的,有玩花鼓灯的,好不热闹。”
———见到记者到来,长淮村村会计孙瑞路侃侃而谈、兴致盎然。 “现在愿意学卫调花鼓的年轻人寥寥无几,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就连自己6岁的孙子,也没有太大的兴趣。” ———让长淮卫卫调花鼓艺人余廷学老人颇感惆怅的,是花鼓灯艺术的传承问题。 “对文化的汲取和学习要下硬功夫,下真功夫,下长功夫,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做表面文章,哗众取宠。 传统不是既成之物,它也要发展变化,固本求新不是简单地把古代的东西拿过来送出去,而要能接通传统的血脉,接上时代的地气儿,让传统活起来、动起来。” ———这是著名比较文学专家孟庆枢先生,于年在《人民政协报》上对“文化继承”的阐释。在他的眼里,有一种乡愁,是对文化的乡愁。
您一定会问,为什么要把这么多人说的话,串联起来做引子? 其实,它们和今天要行走的长淮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究竟什么关系?在这,小编姑且先卖个关子。 接下来,就请放慢脚步,且看“美丽珠城·行走蚌埠”之“忆往惜今·长淮卫”。
咣当一声,推开长淮卫厚重的大门忆:我是一个有故事的老汉
把导航调到“长淮卫镇政府”,记者与友人便驱车从位于胜利西路的蚌埠日报社出发,一路向东,在胜利东路的一个丁字路口往北转弯,穿过京沪铁路的一个地下道,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停车后,我们走出镇政府大院,便开始了这次行走。 “大爷,您今年高寿?”在地下道旁的小卖店,我们买了两瓶矿泉水,借机与店主攀谈起来。 赵国顺老汉今年86岁,眼不花,耳不聋,在火车轰鸣的地下道边开店,已经将近40年。明白记者的来意后,见惯世事的赵老汉点上一支香烟,跟我们娓娓道来,岁月在他脸上雕刻出一道道痕迹,显然,这是一位有故事的老汉。 “俺们长淮卫以前叫‘粉团洲’,明太祖朱元璋时才改名叫长淮卫。”86年生活于此,17岁就开始跳花鼓灯,从赵老汉口中听长淮卫的历史,让记者有一种特别的信服感。 结合赵国顺老人的叙述,翻开蚌埠市志(年第一版),我们发现长淮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直到隋唐之际,长淮卫都仅仅只是淮河的水中之洲。洲上细沙遍地,一遇风起,便成团飞舞,状如粉团,故名“粉团洲”。北宋诗人苏轼偶经此地,见轻沙漫漫,触景生情,遂留有“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之佳句。 明太祖朱元璋鼎定天下后,在凤阳建中都城,定粉团洲为中都八卫之一,并根据苏子瞻的诗句,改粉团洲为长淮卫。从此,长淮卫一名沿用至今。 赵国顺回忆说,年轻的时候,长淮卫镇上还有城隍庙、东岳庙、西岳庙等遗迹,让他感到可惜的是,这些庙宇如今都没有保存下来。 翻开市志,记者对长淮卫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粉团洲设卫以后,指挥、守备总兵等朝廷命官云集,不久便筑起城墙开凿护城河,营建官员府邸;另一方面,居民骤增,庵观庙宇应运而生。首先是在城的东西南北四门内跨街建起了魁星阁、玉皇阁、火神阁、三皇阁;在十字街北增修了文昌阁;在城内兴建城隍庙、玄帝庙、文昌宫、地藏庵、财神殿、娃娃阁、巧神祠、前庵、后庵等诸多庙宇。 其中,城隍庙因为是朱元璋亲自下令修建,所以规模最大,气势也最为宏伟,庙内壁画辉煌,雕塑精湛,堪为一时之作。一时间,古庙结群,成为长淮卫一道蔚为可观的风景。而每逢夕阳西沉,落日的余晖映红了波光粼粼的淮河,成群的鸟儿盘旋于淮水之上,待暮投林,又是好一幅百鸟啼宿的绝佳美景。
长淮古街上树立着“古镇长淮卫商贸市场”的牌坊↑
卫调与花鼓灯、凤阳双条鼓并称“淮上三花” 往:我是一个爱“玩灯”的老汉
告别赵国顺,记者辗转来到司马村,在长淮卫卫调花鼓艺人余廷学老人家中时,他正享受弄孙之乐。 见到记者,81岁高龄的余廷学老人十分高兴,骄傲地向我们展示着《蚌埠日报》文化周刊曾经刊登的演出照,并现场为我们表演了他不久前在科学宫广场演出时反串的女角,老人惟妙惟肖的神态,自然到位的肢体语言,令人叫绝。“只因为家贫寒身穷落魄,投名师学卫调边唱边学。这卫调花鼓歌好听难唱,像鲜花开民间独此一棵。师教严苦钻研勤学苦练,功课中还连串孔孟哲学。说不难要讲究抑扬顿挫,丝与竹乃八音难以配合。说不难要不怕酷暑严寒,三年满师命名巧嘴鹦哥。”随后,余廷学为我们现场演唱了《陈广仁跪二堂》的片段,那粗犷、刚直、浑厚、近似白口朗诵的唱腔,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令我们不禁沉醉其中。“卫调花鼓民间称坐场灯或玩灯,多在农闲季节或元宵节、灯节,由花鼓戏的玩友相互邀约,搭班演出。”余廷学介绍,卫调花鼓,是花鼓灯艺术吸取长淮卫当地秧歌号子的演唱元素,结合花鼓灯的舞蹈和锣鼓,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因其发源于蚌埠市长淮卫镇,故称卫调,与花鼓灯、凤阳双条鼓并称为“淮上三花”,是长淮卫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而让余廷学颇感惆怅的,是花鼓灯艺术的传承问题,他告诉记者,现在愿意学花鼓灯的年轻人寥寥无几。“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在家的也都是上网玩游戏。”说到这里,余廷学无奈地说,就连自己6岁的孙子,对学习花鼓灯也没有太大的兴趣。 余廷学还告诉我们,以往,长淮卫大街还是蜚声大江南北的灯谜之街。有家人谜会、联户谜会、师生谜会、商业谜会、行业谜会、喜庆谜会、老人谜会、孩童谜会、重阳谜会、中秋赏月谜会、元宵谜会、纳凉消闲谜会等等,五花八门,形式多样。 而如今,走在长淮卫大街上,熙攘和热闹依旧,只是很难再寻觅和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影子。和卫调花鼓一样,这些曾经绚烂多姿的灯谜等民俗文化,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普及、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和丰富的今天,距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大有淡出我们的视野之势。 继续我们的行走,记者脑中不禁在想,加强对这些渐行渐远、行将消失的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将这些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有效地保存和留传,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而长淮卫这样一个千年古镇,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发展、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才能使之在历尽历史沧桑的基础上,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耐人寻味的话题。
长淮卫卫调花鼓艺人81岁高龄余廷学老人向记者展示《蚌埠日报》文化周刊曾经刊登的演出照↑
余廷学老人现场展示技艺↑
和数百年来一样,这里依旧熙熙攘攘惜:我是蚌埠靓丽的东大门
坚守与发扬,构筑起了长淮卫的前世今生。 现在的长淮卫镇,雄踞蚌埠市东大门,东部与安徽省凤阳县接壤,南与李楼乡和蚌埠市大学城相邻,西至风景秀丽的龙子湖,北濒淮河与淮上区相望。 我们驱车来到古镇长淮街商贸市场。和数百年来一样,这里依旧熙熙攘攘,商户云集,是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粮油店、糕点店、布店……走在这里,记者可以轻易想见长淮古街当年的繁华与兴盛。 而现如今,一股文明创建的新风正在这里涤荡。 虽然天空飘着冬雨,但集市仍然整洁有序。“以前的集市,一下雨就没法走,车子乱停,货物乱放,道路泥泞,现在俺们的经营环境可好多了!”在集市上做了几十年粮油生意的商户张汝雪告诉我们,通过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统一了店招店牌,大家都不出店经营了,有序的经营环境让自己舒心了不少。 来到集市,自然免不了要看看商品。行走之前,“吃货”女同事听说记者要来长淮卫,便让我们带点集市上知名的猪蹄。同事之托,我们自然不敢怠慢。可找到店铺,却大门紧闭。据集市上人讲,店主颇有性格,一般没有预订,很难买到猪蹄。既然我们来得不巧,就只好空手而归。由此,我们即可见古镇长淮街的声名远播。 作为城市的近郊,蚌埠的东大门,如何把长淮卫扮靓,是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古镇长淮行走时,记者恰巧遇到了行政执法队员赵国斌,他告诉记者,长淮卫镇党委对文明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将文明创建纳入该镇的年度中心工作,重点开展了脏、乱、差集中治理,拆除主干道沿线违章搭建、违规广告、乱堆乱放、旱厕等,彻底改变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出行环境。 随后,当我们来到长淮村文化站,50多岁的村会计孙瑞路正带着一帮老伙计跳花鼓灯。“花鼓灯讲究人跟锣、锣跟人互为帮衬。”见到记者到来,孙瑞路侃侃而谈。他告诉我们,在文化站,每天晚上都有两三拨群众来锻炼,有跳广场舞的,有玩花鼓灯的,好不热闹。 孙瑞路的满面笑容,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明创建移风易俗的催化作用。文明乡风的树立,正是创城活动中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实惠。
长淮古街交通便利,车辆仍然往来不息↑长淮卫镇居民文化娱乐生活丰富,闲暇时便粉墨登场唱两句↑
53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松绑释放的不仅是地域空间今:我是一张待描绘的画纸
驱车走在长淮卫的道路上,看着旁边的农田,记者知道,这里曾经是方邱湖行洪区。而这片从未开发的“处女地”,随着年规划由行洪区调整为防洪保护区,城市向东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腹地。 一生经历五次搬迁,如今安居在淮上小区的陈文国早已不用再担忧行洪危险,平静和安逸的生活让安全感和满足感与日俱增:“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外务工的孩子们能够回到家乡就业,未来这里将有产业园区,一定会有很多就业机会,我的梦想就快实现了。” 农民陈文国的梦想是长淮卫镇所有人的期盼,经历半个世纪的漫长等待,行洪区一旦变为防洪保护区后,53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松绑,释放的不仅是地域空间,更是发展机遇和无穷潜力,千年古镇将迎来发展的春天,蚌埠东向发展的道路更加平坦。 为此,我市提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对长淮卫临港产业园进行整体开发。 在今年12月12日,蚌埠长淮卫临港产业园首个大型产业基地及配套项目泰富华东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由泰富重装集团投资打造,总投资40亿元,占地余亩,计划建设集港口装卸设备、海洋工程装备、高中端游艇等产品设计、生产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智能制造基地,系长淮卫临港产业园首个开工建设的大型产业基地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突破亿元,成为淮河流域乃至华东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中心。长淮卫临港产业园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同步开工建设,主要建设司马庄路、凤阳东路和治淮东路等3条地下综合管廊,总里程7.4公里。 我们来到临港产业园区泰富重装(一期)征迁项目现场,余滩村村民张乃敏正在办理征迁手续。当记者了解到她家的事情后,不禁为群众支持城市建设所做出的努力而感动。 张乃敏家的房子,因为儿子结婚,今年刚刚花了10余万进行装修,起初,她也曾想不开。“毕竟是新装修的房子,舍不得搬,但是项目建好了,城市变美了,俺们大家都有好处。”在家抹了把眼泪,来到项目部就把征迁协议签了。 张乃敏等拆迁群众,未来将被安置在淮光新型化城镇建设安置小区。在安置房工程现场,张乃敏感慨地说,几个月前还是一块平地,现在一栋栋大楼已经拔地而起、初见雏形:“看这房子盖的,一点都不比市区的商品房差,现在我们全家就盼着能够早点搬进去!” 行走的最后,记者驱车向长淮卫淮河大桥驶去,数百米以外,就看到即将通车的长淮卫淮河大桥,宛若一条巨龙,气势恢宏。 长淮卫淮河大桥建成后,南侧与S、东海大道、黄山大道蚌淮高速公路和高铁蚌埠南站连接,北侧与G、S等国省道连接。届时,市民可以通过长淮卫大桥直接到达五河县、固镇县,将为长淮卫的发展构建更为突出的优势。 站在桥上,用心感受,流淌不息的长淮、现代化的大桥,二者交相辉映,不正是古与今的完美融合吗?
长淮卫淮河大桥通车在即,联通淮河两岸,交通越发便利↑
文字:李杨
图:刘晨
团队支持
蚌埠报业传媒集团政务双微服务中心
联系—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