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中华传统重阳节你了解多少
重阳节
年10月21日,农历九月初九,星期三
时间一点一滴地流淌着,不知不觉已是重阳节。对于这个节日,大家都了解多少呢?也许有人并不怎么清楚地认识它,只知道它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没关系,等你看完以下内容后,小编相信你对它一定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中国是一个不乏神话传说的国家,至于重阳节,当然也少不了属于它的流传下来的传说啦!
据《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知道了重阳节的来源后,想必大家对它的一些习俗也非常的感兴趣吧。别急,慢慢往下看。
登高赏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赏菊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文化习俗
要说重阳节的文化,手抄报一定会吸引不少人的眼球,接下来小编来展示几幅精美的手抄报吧!这些可都是一些小朋友精心制作的哦。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敬老爱老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也是一个让人思念的节日。许久未归家的孩子们,你们想家了吗?可曾向远方的家人道声平安,问声好?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敬老、尊老已蔚然成风,国家将重阳节这天定为敬老日、敬老节或老年节、老人节,积极开展尊老敬老活动,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道上一声祝福,送上一份安康,吉祥而温馨。小编寄语阵阵的桂花香不断袭来,秋日里的寒意也渐渐向我们逼近。但远方的我们无论有多忙碌,有一点要牢记在心,永远不要忽略了最爱我们的家人。
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大家
本版编辑:张丽慧
责任编辑:陶坚冯云飘崔丹瑜
终审:陈琢程璐瑶孙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