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吃重阳糕和登高赋诗,温岭的重阳节习俗你知

发布时间:2017-6-22 18:59:45   点击数:

今天是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敬老节”。因“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节便成了尊老、敬老、爱老和助老的节日。除此之外,重阳节还有一些特有的习俗,你都知道吗?

消失了的重阳节

吃重阳糕习俗

(网络图)

  10月9日是九九重阳节。旧时,温岭有重阳节吃重阳糕之习俗,已故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在温岭长大,他在《回忆少时学剪纸》一文中,就提到了这一习俗:

  九月九,街上卖重阳糕,重阳糕上插‘重阳糕旗’,旗有画的,也有纸剪的,两种我都要,向母亲要了钱,多买几块糕,糕给母亲,我只要旗。拿着旗,好看又好玩,儿童天真,一支小小的剪纸旗儿,足足可以快乐一天。重阳糕旗是三角形的,有一条竹签,插在糕上。有一年剪纸的重阳糕有十个不同的内容,刻的全是戏曲人物故事……(戏曲人物故事有《一捧雪》、《二度梅》等,剧名包括从一到十的数字)。

 

  而如今,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在温岭好像是消失了,至少这么多年,从没有在街上见过什么重阳糕、重阳糕旗。

以前怎么吃重阳糕?它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就让太平街道长大楼老雪庐的赵月湘老人家(画家陈曼声先生的夫人,今年高龄95岁)来告诉你吧!

  民国时候,温岭人确实有九月九吃重阳糕的习俗。那个时候,每到重阳节,街上就有重阳糕卖,像卖鱼桥就有卖。这重阳糕是用晚米粉做的,白色的,上面还有红色的印记,类似于方糕,不过,糕上还插有重阳糕旗。那个时候,我们都说重阳节是读书人的节日,这一天,读书人都要登高。为什么要登高呢?因为要从地上到山头避灾。重阳节吃重阳糕,大概在上世纪50年代初都还有的,后来不知怎么就消失了。

  如今,登高这一习俗还在,不少单位,在重阳节这一天,常常要组织老人们登高,举行登高比赛。

重阳节文人

登高雅集由来久

  在清代、民国时代,在重阳节登高,不少文人墨客,还常要举行诗会。《泽国镇志》记载,清代时,泽国当地文人就有“萸会”的组织,文人墨客们在重阳节相聚丹崖山,吟诗作词,留下了不少诗篇。

  温岭最后一个举人赵佩茳曾设馆花山,他也写过有关重阳节的诗文,如《补登高启》、《补九日怀王簣山柬祇修》。

  《补登高启》是重阳当天他因故没有参加诗友们的登高聚会,而写给诗友再约期登高的信,文中称“古人登高,本无期日;我侪行乐,非为避灾”。《补九日怀王簣山柬祇修》是民国成立后写的,第一首这样写道:“历法寰瀛统,今人惜古秋。囊萸添酒意,采菊到岩幽。忽忆旧来客,偏增远别愁。未知溟海外,故事可曾修。”

  年,毛济美先生暨诸子辈和陈文铎、张濬甫、张虞廷等在重阳节相约登箬横白峰山,年,林爵铭等又加入,并添设三月三上巳节修禊之会,大家轮流作东道主。他们“春临水曲,秋登山巅”,欢聚吟诗,其乐陶陶,因是三月三、九月九一年两会,于是将诗社起名为“三九社”,之后不断壮大改名为“四乐社”,寓四时行乐之意。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十二月十二日分别为修禊、逭暑、登高、消寒雅集集期,集会地点以长屿双门洞、白峰山下会善寺两处。

  如今,温岭市文联诗词家协会及下属诗社,也常在重阳节举行重阳诗会,可说是继承了重阳雅集遗风。

下面这些习俗,

你今天都做了吗?

吃重阳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糕”与“高”同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赏菊、饮菊酒

菊为长寿之花,又为文人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重阳又称菊花节,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此外,还要饮菊花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盛行,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边赏菊边饮菊花酒,人生快哉!

佩茱萸

茱萸雅号“辟邪翁”,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祛灾。

登高

重阳登高,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还有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

放风筝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据史料记载与古诗的描述,北方人放风筝多集中在清明时节,南方人则多集中在重阳。广东、福州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

(来源:温岭日报记者黄晓慧,浙江发布)









































贵阳白癜风治疗中心
甘肃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ss/64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