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食俗 >> 重阳习俗这些重阳习俗你知道多少快来
视界·乌南
唐代王维关于重阳节的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从远古流传至今日,经过时代改革,文化变迁,仍旧在传承,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那你们可知道重阳节习俗背后的那些小故事呢?
九九重阳话传说
登高风俗其实就是免灾避祸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桓景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差点丧命,病愈之后,他决定出去学本领来制服瘟魔。后来他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地找到那座山,并拜了仙长为师。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之后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呈祥纳福品糕点
重阳糕的由来与传承看见这幅图有没有勾起你的食欲,有没有感觉很美味!这就是重阳糕的一种!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一下就是两则关于重阳糕的小故事!
重阳糕有一则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另一种传说则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插茱萸与赏菊花
重阳节赏菊是为哪般?九月九日重阳节也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菊是长寿之花又为人们所赞赏为凌霜不屈的对象且又为辟邪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自古有说法,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所以赏菊也正是应了那时候的风景。关于赏菊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传说赏菊之说起源于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还有一个就是以赏菊出名,后人为了效仿他,所以就有了重阳节赏菊的习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把赏菊与宴饮相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加接近。
插茱萸又是怎么一回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吧!没错这里的茱萸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也是一种中药材,分为吴茱萸和山茱萸。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他们或是佩戴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
关于吴茱萸名字的由来,还有一则流传至今的小故事呢!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得按时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的使者讲本国的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可楚王爱的是财宝,根本看不起这种药材,反认为吴国是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将人赶出宫去。楚王身边有个姓朱的大夫,与吴国使者交往甚密,忙将其接回家中,加以劝慰。吴国使者说,吴萸乃我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呕吐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胃寒腹痛的顽疾故献之......听罢,朱大夫派人把使臣送回国,并把吴萸精心的保管起来。
次年,楚王旧疾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时机已到,将吴萸给楚王服下,片刻就止痛了,楚王大喜,并询问这是什么药?朱大夫便将去年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面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朱萸。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以上几个常见的习俗之外,在有些地方还有放纸鹤的习俗。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
不同的地区也许还会其他些许微小的不同,但重阳节更古流传下来的习俗大都是以上这几项,朋友们是不是了解更多了呢?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皮肤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