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森林文化你知道中国最早的门神是谁吗

发布时间:2019-12-27 16:44:32   点击数:

风俗是历代延续,形成的风尚、礼仪和习惯,是人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庆、文化娱乐的行为规范,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社会风俗中,诸多于森林有关。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聊森林与民俗的那些事儿:

  

上古时期,先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主要依赖树上果实,如栗、榛、锥一类。进入农耕时代,中国人的主食以五谷(稻、黍、稷、麦、菽)为主。

中国是茶的故乡,《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茶在中国已有多年的历史。中国的茶饮风俗,同西方的乳饮风俗,区别明显。

筷子是中国最富特色的餐具。而西方人用刀叉就餐。中国人使用筷子成为习俗。筷子构造简单,除少数采用象牙、金属、玉石外,大部分以竹、木制作,上粗下细、上方下圆,功能绝妙,得心应手,方便、文雅、安全、卫生。使用筷子,能牵动人体30个关节,有益身心健康。

  

中国最早供奉的门神不是钟馗,也不是秦琼和尉迟敬德,而是神荼(shēnshū)、郁垒(yùlǜ)。

据东汉王充《论衡·订鬼》记载,沦海度朔山上有颗大桃树,伸展三千里,其枝的东北曰鬼门,有万鬼出入。黄帝请神荼、郁垒兄弟两驱鬼,以桃木梗(茎)削神荼、郁垒形象,立在门上。唐宋时期,因刻桃木麻烦,便在桃木上画两人像,每年除夕更换,叫作“仙木”或“桃符”。王安石《元日》诗:“总把新桃换旧符”。

隋唐时期,时兴除夕守岁风俗。据说隋炀帝除夕守岁,要用沉香和檀木两种香木架篝火,火焰十余丈,香飘数十里。新年要放爆竹,开始没有火药,用烧烤竹节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至宋代,燃放火药,称作“爆竹”。此外,端午节用艾草、菖蒲、雄黄等草药驱毒祛瘟;中秋节有吴刚伐桂树的传说;重阳节时兴饮菊花酒,插茱萸等,都同森林有关。

吴刚伐桂

上古时代,先民头上最早戴的笠、应是藤蔓枝叶扎制而成。后来发明用竹和竹叶制造的竹笠。叶片可能也是先民最早的夏装,用叶片穿缀起来的服装,至今在热带丛林中的民族,仍在沿用。后来人类发明麻、棉、丝解决穿的问题。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举世闻名。为养蚕,需要栽种桑树,人们才能享受到丝绸的柔软和轻灵。

  

生老风俗,也同森林有关:结婚办喜事中,有各种祈子仪式,在婚礼上备有百子图,如枣子、栗子、桃子、李子、杏子、筷子、花生等,都蕴含“早生贵子”和生殖旺盛的意思。

“福、禄、寿”是中国人传统所追求的完满,起点是“福”,前提是“寿”。寿联一般写的是“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树木的生命成为人类追求的参照系。树木还是权柄的象征:“五十杖于家,六十仗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古时有“为长者折枝”的敬老风俗,这同现代给老人祝寿送寿桃、送常青花篮是相似的。

  

至于人死后的葬法,种族不同,形式各异。除城市、集镇推行火葬外,山区、林区、边区,还是入土为安。采用树葬,深埋,然后种上树。火葬浪费能源,又污染大气。要提倡殡葬的个性化,树葬可能是最为生态和时尚的一种。

什么是森林文化?

广义上讲森林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并由此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具体而言森林文化是建立在人类对森林认识、热爱和保护的情感基础上反映人与森林关系的文化现象,简言之就是人类对森林的敬畏、崇拜与认识的文化反映。

森林文化倡导尊重森林和顺应自然,既强调人类发展和人类创造,也尊重森林和其它生物的生存权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ss/97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