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文化 >>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你知道几首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的这首小诗朴实无华,写出了作客他乡的人真实情感,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作者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都市却抵挡不了少年游子举目无亲而对故乡的思念;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作者想到远在故乡的兄弟们身上都佩上茱萸登高望远,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替兄弟们遗憾佳节未能完全团聚。
这让我想到白居易的那首《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诗人自己。
我想这两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主要是诗的感情真挚动人,容易引起共鸣。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读后,赞叹不已。却又想胜之,便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最后写了五十首词,中夹杂李清照的词。叫人评鉴,友人陆德夫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后,赵明诚不禁哑然。原来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由此更钦佩妻子的才学。
这首词将“含蓄”表现的很到位。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一句都浸透了这一点。也可见李清照的情感之细腻。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清.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这首纳兰词将边塞萧条的秋景和旅人的羁旅情怀完美地结合起来,写尽了天涯羁客的悲苦。
深秋时分逢佳节,词人却在这遥远的边塞,看落叶萧萧,倍感形单影只。返乡之路千里迢迢,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重阳本是与亲朋好友一起登高望远,看故乡的河山大好。此时词人却不愿登高远望,只觉心中悲伤不已。又见鸿雁南归,便衬托地更加凄凉。
这首词却让我想起许嵩的那首《断桥残雪》中那句:寻不到花的折翼枯叶蝶,永远也看不见凋谢。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唐.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时在一个重阳日与客饮酒赏菊有感而作。
诗开头先道满园的菊花都是金黄色,却有一株白色的"孤丛"显得更为引人注目。后两句则是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诗人席间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大有老当益壮的气魄。
诗人以花喻人,饶有情趣,新颖别致。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
重阳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时,正如清华大学教授谢思帏所言:古人咏白菊之诗甚多,而能写得如此有情有境有趣者罕见。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元.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张可久存世作品现存小令首,套曲9首,数量为有元之冠,为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
这首小令与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表达的感情一致,也是借景言情。写重阳的景色美好,更抒发了游子的愁肠。
秋高气爽,万物也开始萧条。归雁南飞,更易引发游子思乡。作者一生坎坷,曾多次做路吏这样的下级官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念及一生漂泊,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宋.吕本中的《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这首词作于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时,正逢重阳佳节,山河破碎,国家满目疮痍,词人的羁旅情感也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身在江东,见中原被占、故乡难归,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情怀也更加深沉。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这首词应是词人晚年谪居后而作。全词融情入景,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飘泊异乡,秋天日暮听到砧杵声时,自然勾起故园之思,词人又是被贬,人情反复,世态炎凉,心中涌起无限的悲凉。
使人想起苏东坡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宋.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辛弃疾作此词时,国运日衰,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发动的。闲居带湖的辛弃疾在密切注视政坛情况变化时,自然会想到边塞的紧急情况。此词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之情。
这首词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寄托作者的政治感慨。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诗人怀念故友而登高望远,望北雁南飞而深感孤寂,临薄暮起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切。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更表明了对友人的思念,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宋.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此词是作者重阳佳节宴饮之作。词中感喟身世,自抒怀抱,虽写抑郁之情,但并无绝望之意。
一方面赞美故乡人情之美,表达出思乡心切的情怀,另一方面又赞美了重阳友情之美,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此词作于年重阳节,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竞相开放,毛主席面对怒放的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描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毛泽东笔下的重阳是那么明媚爽朗,毫无萧瑟之感。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的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反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我很喜爱毛泽东的词,喜爱那种大气磅礴,那种豪迈豁达。
他笔下的梅花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他笔下的重阳是: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他笔下的险峻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他笔下的风流人物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他笔下的胸怀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