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文化 >> 重阳节敬老爱老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赏菊、饮菊花酒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吃重阳糕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5重阳节里的美食重阳节里的庆祝活动非常多,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等。除此之外,重阳节里的各色美食也为节日增添了一抹浓郁的生活色彩。
从汉朝开始,重阳节就有吃糕饼的习俗。入秋之后的重阳节,原本就有庆祝丰收、喜尝新粮的意味。重阳节的糕饼有许多品种——菊花糕、重阳糕、麻葛糕、枣糕、栗糕、糍糕、花糕、鹿糕等。浙江永嘉、平阳一带是将粉糕揉捏制作成人物、花卉之类的玩具,馈赠给孩子,名字叫“登糕”。最考究的重阳糕是要做成九层,像一座宝塔,层层堆积,最顶层要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另外,还有人在重阳糕上插上一只小红旗,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
重阳节这天,各地都有饮用菊花酒的习俗。有趣的是,此时所饮用的菊花酒,恰是头年的重阳节酿制、专门供第二年重阳节享有的。菊花酒具有清肝明目、减肥轻身、养脾益肾的功效,常饮可以延年益寿。用来酿酒的菊花品种一般为清新可口的甘菊或白花菊。
农历九月初九,民间还有登山聚会吃螃蟹的习俗。此时的螃蟹膏黄味美、肉质细嫩,正是一年中最为肥美的时刻。唐伯虎的“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时,橘绿橙黄洞庭有。”就是重阳节吃螃蟹习俗的最好例证。难得糊涂的大才子郑板桥也留下了“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嫩姜。”的妙句。
在我国北方,重阳节要吃羊肉,因为“羊”与“阳”同音,暗合重阳之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重阳节前后的羊肉质地最为鲜美肥硕,吃之可以御风寒、补身体,是秋季最好的进补食材。而重阳节最适合与羊肉共食的食物,就是面条了。典故里说,“白”是“百”字去掉头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台湾地区的人们在重阳节这天吃羊肉注重的是羊肉的滋补功效,大多数家庭会买来羊肉,与“十全大补”药剂共煮。
我国各地的重阳饮食习俗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山东昌邑北部人家在重阳节吃辣萝卜汤;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江苏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名为“骆驼蹄”的面食;浙江的绍兴与宁波两地群众在重阳节这天要包粽子;四川的乡亲们则会在重阳节用糯米蒸酒制醪糟。
琳琅满目的重阳美食令人垂涎欲滴,而五彩斑斓的美味佳肴正是对辛苦劳作者的最好回馈。
秋阳撒金光,菊花漫山黄。茱萸插鬓角,米糕抹额旁。登高祈福祉,把酒诉衷肠。少年步步高,老人福寿长。爱情到久久,快乐在重阳。
******************************
精品课程10月22日北京《物业时代经营创新高级研修班》(点击查看)点击“阅读原文”进行“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