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文化 >> 重阳节大沈丘在行动
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它怀有特殊的感情。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明确写到重阳的饮宴: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魏晋时期,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重阳节到唐代才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古人将重阳与上巳(九月九和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也就是季节交替的时间界标。
上巳节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是为“踏青”;到了重阳,秋寒新至,古人这时候出游就是“辞青”了。因此,重阳的节俗也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俗
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隋时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写到,“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呢?古人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说源于对山神的敬畏,人们为了免除灾害。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一定要上山游玩、祭拜山神。另一个说法是:登高的传统从“小秋收”演变而来。重阳节天气凉爽,这段时间农忙已毕,农民们相对比较空闲,便上山摘野果、药材,顺便登高望远、饮酒作乐。
重阳节俗
赏菊、饮菊酒
季秋之月,菊有黄华。农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节也叫“菊花节”。从三国魏晋以来,风流的古人喜欢在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好不快活。
重阳节当天还要喝菊花酒,因为菊花又名“延寿客”,是长寿的象征。晋代陶渊明说过,“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人酿菊酒,会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酿酒的粮食中一齐发酵,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饮菊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重阳当天喝,还有延年益寿的好兆头。
重阳节俗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在这一天写的。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嫩时呈黄色,在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的叶子和根叶还可驱虫去湿、逐风邪。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求吉,因此茱萸又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和端午节用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辟邪。
重阳节俗
吃重阳糕
“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因此重阳糕受到人们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常见的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依照传统,九月九日天明时,父母会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重阳将至
给家人做一桌饭菜
一起唠唠叨叨的吃光听微醺的爷爷眉飞色舞讲小时候和邻居玩伴跳棋盘上的战场奶奶说她们那时候姑娘要有根粗壮的麻花辫子那才叫漂亮每个老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尽管也许已老的记不得自己被捧在掌心时的模样每个孩子都会变成老人浑沌了眼目迟慢了手脚苍老了脸庞然后在“我走了”的门里盼着“我回来了”时那扇门豁然闪耀出的光芒
如果这就是生命的循环往复我要我爱的人们在我每一帧陪伴里老去或成长
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
NO.1
◢给父母做顿饭◣
NO.2
◢放下手机,手挽手陪他们散散步◣
NO.3
◢给父母包个红包,心意最重要◣
NO.4
◢排查家里安全隐患◣
NO.5
◢带父母做体检◣
NO.6
◢鼓励父母的兴趣爱好◣
NO.7
◢和父母拍些合影◣
NO.8
◢教他们上网、使用智能手机◣
(看到这张图时,不禁想,有多少人愿意做这样的付出呢?)
NO.9
◢让父母知道你常因他们感到自豪◣
NO.10
◢最后也是最简单的,多陪他们聊聊天◣
万家乐特別提醒:
家有老人的朋友一定要在重陽節
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给老人带份礼物
或做一桌老人爱吃的菜,
即使是梳頭這類小事也可。
重陽節亦為老人節,
一來應景,二來孝順老人
可給我們自身增加正能量,
帶來好運勢。
白癜风治疗的较有效医院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