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重阳节与女性文化

发布时间:2017-7-28 4:31:03   点击数:

九月九重阳节,不单单是“敬老节”,还是中国传统的“女儿节”“妇女节”。《北京市志稿》载:北京旧俗,重阳节“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民国《张北县志》载:“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以此可见,古代北方的重阳节,实际上就是当今的“女儿节”。   一、重阳女儿节主要习俗文化   (一)放重阳糕于女儿额头以祈福   此习俗,古已有之,宋代吕原明《岁时杂记》载:“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当今陕北过重阳,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用来避邪。   (二)吃重阳糕   俗云:“九月九,精大软米咬一口。”九月九妇女例吃重阳糕,《隋书?五行志》载,在南北朝时,民间有“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之童谣。是日,男女老幼,皆吃重阳糕。重阳糕各地名称不同,有花糕、菊糕、五色糕、珠糕等,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三)登高   中国自古有“一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之民谣,实则指重阳登高。重阳登高有多层含义,一是登高赏秋、赏菊;二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三是登高避邪、除恶;四是祝愿生活节节高、事业步步高升;五是满足异乡游子“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的文化心理。重阳“全家登高”,当然也包括家庭女性。女性重阳登高之俗,古来已久,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即有:“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祓禊登高。”   (四)戴菊花   古代,未婚女子称为“黄花闺女”,“黄花”即指菊花。因其具有贞节、高雅品格,又有“节花”“金英”“黄华”“秋菊”“陶菊”“艺菊”“女花”“女儿花”等雅号。女孩重阳节,不但赏菊,还戴菊花。唐代李绰《辇下岁时记》(卷三)有:“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唐代杜枚《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五)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中草药,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故重阳节有插茱萸、戴菊花之俗。《风土记》云:“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   (六)荡秋千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女子重阳节重要娱乐方式之一,并非当今人们想象的女子娱乐嬉戏。汉武帝时,每逢“千秋节”日,宫女以之戏于后庭。秋千因为使人联想到千秋万岁的“千秋”,故被用于庆贺汉武帝生日。此俗后来传入民间,成为孩童重要娱乐节目。荡秋千的女子衣袂飘飘于半空之中,就像乘风飞舞的仙子,给人一种空灵潇洒的淋漓之美,故“秋千佳人”又是漂亮美女的代名词。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之《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含蓄传达出“外物本无心,烦恼皆自寻”的秋千哲理。   (七)踢毽子   踢毽子是中国女孩传统娱乐项目之一。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隋、唐,至今不衰。宋代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明代已有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儿,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此俗当今依然普遍,如山东临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跳绳、下象棋、打门球、踢毽子”。   (八)跳绳子   跳绳是重阳节女孩的娱乐项目之一。跳绳运动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宋明清都有记载。唐朝称跳绳为“透索”、宋朝称“跳索”、明代称“白索”、清代称“绳飞”,民国以后才称“跳绳”。清代《松风阁诗抄》有诗记载:“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重阳节女孩跳绳,此俗至今依然流行,如上海潍坊社区每年重阳节都举办跳绳比赛。   (九)放风筝   重阳节日,不论大人小孩,不论男孩女孩,都喜欢在此日放风筝。如广东阳江,“每逢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正是纸鹞放飞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成了民间最兴盛的赛事。阳江是南国风筝之乡,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如江苏南通,每年重阳节都举办“传统记忆――重阳节里放风筝”主题活动。河南《清丰县志》载:“重阳士大夫仿古遗事,率登高饮菊花酒,儿童放纸鸢为戏。”在古代放风筝并不是一项单纯的娱乐活动,在民俗观念中它有“放去灾祸、放走晦气”的心理寄托。   (十)玩风车   重阳节日,与男孩一样,小女孩也喜欢玩风车。自己动手做一个或买一个纸质的风车,在重阳节里,顺风而跑,风轮飞转,乐不可支,喜气洋洋。其实,重阳玩风车不单单是“好玩、锻炼身体”,而且寓意“前景风顺、时来运转”之义。   (十一)对山歌   青年男女在九月九“对山歌”在江南地区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聚集区非常流行。现在,不少地区在重阳节举办山歌比赛,以活跃节日气氛,如广东韶关“在韶关市区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三座大山(莲花、芙蓉和帽峰)准会人满为患……对山歌、玩游戏、吃大餐。”   (十二)结伴郊游   重阳节,大人们习惯郊游登高望远,当然女孩们也习惯于此日结伴郊游。或与家人一起郊游,或与闺友一起郊游。此俗宋代即有,宋代程大昌《庸录》(卷六)载:“唐曲江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即此?禊,??幕云布,车马填塞,词人乐饮歌诗。”   由此可见,重阳女儿节习俗文化具有较丰富的内涵,一是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对“女儿”的一种关爱,如重阳节祝福女儿、戴茱萸辟邪等等;二是体现女孩对美的价值追求,如重阳节赏菊花、戴菊花等;三是体现女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跳绳子等等;四是体现女孩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如重阳节赠重阳糕、对山歌等等。   二、重阳妇女节主要习俗文化   重阳节是“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更是天然的妇女节,其主要习俗如下。   (一)妇女休息日   俗云:“九月九,大撒手。”九月九自古是“公休”之期,当然也是一个女人休息之日。是日,妇女休息,男人做家务。   (二)重阳不能回娘家   重阳民俗,各地有异。在北方,绝大多数地方都有重阳节“新妇回娘家”风俗,但有例外,如山东滕州、临沂等地重阳习俗: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重阳节时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之民谣。在绍兴一带,重阳节还忌讳相互走访,以避免传染晦气。   (三)亲家互送重阳糕   九月九重阳佳节,亲家双方互送重阳糕,相沿成俗。婚前,男方家不送,女孩没面子;女方家不送,男孩没面子;婚后,男方家不送,过门媳妇在娘家人面前失面子;女方家不送,丈夫在家人面前丢面子。   (四)给娘家送重阳糕   重阳节出门女儿给娘家送礼的习俗在许多地方均有。如浙江《磐安县志》载:“重阳,出嫁的女儿要把麻糍粽子送娘家,称‘重阳担’。”   (五)给婆家送重阳糕   重阳节婆媳两家互送重阳糕在浙江、陕西等地为习俗,只是互送的重阳糕质地形状不一而已。如浙江《天台县志》有:“重阳日,娘家要给女儿家送两个大方糕、九个小方糕,表示‘二九相逢’之意。”陕西《大荔县志》有:“重阳节……娘家给出嫁女儿都要送糕。如不送糕,女儿就不拜年。”   (六)戴茱萸   妇女重阳节戴茱萸囊主要目的是避邪、除恶,或戴之于手臂,或戴之于胸前,或戴之于腰间,或藏之于枕下,或挂之于窗前,如湖北《云梦县志》载:“重阳节,饮菊花酒,女眷臂系茱萸囊,以图消灾。”总而言之,插茱萸,戴茱萸,都是为了祈求亲人平安,寄托亲情。   (七)赏菊   重阳节赏菊是妇女最喜爱或者说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唐代时候,重阳赏菊风气已经很流行。初唐王勃《九日》诗云:“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意思是说重阳日家家有菊花,若王弘派人送酒,恐怕分不清哪个是陶渊明的家了。诗人用风趣的口吻说明了当时赏菊风气之盛。如北京,菊花又叫“九花”,九花就是菊花,因为开在农历九月,所以得名。北京菊花品种繁多……人们在这一天可大饱眼福,览尽菊花的千姿百态,赏尽它的婀娜多姿。现在,菊花己被评为北京的市花。   (八)饮菊花茶、喝菊花酒   俗云:“九月九,又吃油糕又喝酒。”重阳节女子饮菊花茶、菊花酒习俗汉代即有,据《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最美菊花往往冠之于“菊花仙子”,而“菊花仙子”之美誉用之于人,非“女性”莫属。故重阳节,女性不但与男性一样登高赏菊,而且与男性一样饮菊花茶、品菊花酒,既美容养颜,又享受节日乐趣。   (九)做菊花枕头   重阳节做菊花枕头习俗主要流行于浙江等地,如《三门县志》也载:“九月九,乡村妇女儿童上山采摘野菊花,晾干装入枕头,称‘菊花枕’,谓可清亮解毒。”古人认为,菊花枕有利于治疗颈椎、面目麻木、头晕目眩诸病。   (十)祭祀神仙   重阳节各地一般举办不同的祭祀活动,重阳节祭王母娘娘主要流传于广东南雄和山东泰安等地区,以求王母娘娘庇护孩子平安长大成人;在重阳节发源地河南上蔡县,该日祭祀的是南海观世音菩萨;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重阳节祭妈祖;山东泰山地区,重阳节祭祀眼光奶奶;天津山东及东部沿海一带是日祭祀斗姆女神,等等。   由此可见,重阳妇女节习俗文化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是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对“妇女”的一种人文关怀,如重阳节让妇女休息,重阳节新妇回娘家等等;二是体现中国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重阳节登高、赏菊、戴菊等;三是体现中国妇女勤劳手巧的劳动本色,如做重阳糕、泡菊花茶、酿菊花酒、缝菊花枕等;四是体现中国妇女特有的祭祀文化,如重阳节祭祀王母娘娘、观音菩萨等等。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wh/67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