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美文分享穿越一千年,来看唐人宋人的重阳

发布时间:2017-3-16 21:05:02   点击数:
登高|遥知兄弟登高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乐游原

茱萸,别名药枣,落叶乔木或者灌木,生于北温带的很多山地丘陵地带。它在春天开出一簇一簇黄色的小花,秋天结果,果实长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秋日万山红遍,这样的绿叶配红果,真是赏心悦目。

山茱萸

到了北宋,都城在东京开封府,那是一片黄河冲积平原,实在没有什么高处可登,可是人们依然想方设法登高。《东京梦华录》里记载说,重阳节期间,“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看这些地名就知道,无非是一些丘陵状的高冈土台,但仍然可以玩得不亦乐乎。

人们为什么要在重阳登高?专家们给出了各种解释。比如,秋天登高,可以欣赏美丽的景色,“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比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登高的途中可以采集山茱萸等各色各样的山花山果。再比如,登高可以讨一个“步步高”或者“高寿”的口彩。

以上这些解释,都很正确——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大诗兄斗胆猜想,还有一种解释,生物基因学上的解释。人类以及人类所属的灵长目动物,一向善于攀援,他们习惯于登上山巅,或者爬上树梢,既可以寻找食物,又可以躲避地面的毒虫猛兽,还可以眺望警戒天空中的雄鹰。千百万年来,人类进化了,在地面直立行走了,穿上衣服鞋履了,但是骨子里的天性,还是会不时喷涌而出。这是不是“返祖”现象,我不知道,如果是,也挺好。

登高,灵长目的本能

现如今,如果你的家乡有山有水,那么恭喜你,劝你抽出时间,带上亲朋,一起登高赏秋;如果你身处都市,可以去爬爬北京的西山、上海的佘山、广州的白云山;即使没空登山,就找一处高楼高塔,哪怕是小区天台,找点感觉总没错!

野宴|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王维同时代的人,好朋友。因为都擅长写田园诗,当时就有人将他们并称“王孟”。我们都知道,很多并称,是一种美丽的误会,或者就是牵强附会;而“王孟”这种并称,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过故人庄》,瞬间将我拉回故乡和童年。

秋日至美之处,在于山野田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大诗兄的家乡、美丽的皖东琅琊山脚下,很多村庄确乎是掩映在丛丛簇簇的绿树之中。在道路边、在院落里、在小丘上,苦楝树、臭椿树、桑果树,黄发垂髫都能准确地分辨出物种。大榆树下,泡桐树旁,飞奔的、玩闹的、争吵的孩子们,你们现在哪里呢?走到村边,就能看到二三十里外的山峦,层层叠叠,呈现出深深浅浅的蓝色。山峰并不奇峻,它们与天空的边际线,借用鲁迅先生在《故乡》中的一句话——仿佛是踊跃的兽脊。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乡村的酒饭最有滋味。“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你不精心准备点儿红烧鸡、红烧肉、红烧大鲫鱼,还有刚刚收获的小米饭、新鲜时蔬,好意思请人来家里吃饭?农家饭最香,而作为代表性的食材,散养鸡有一半左右的功劳。这一点,宋朝的陆游也有诗句证明:“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散养走地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大诗兄可以肯定,小酒桌就是摆在四面临风的草棚、凉亭里,甚至是露天的打谷场上。男人们端起酒杯,说的不外乎是“桑麻”之事——今年的收成。秋天,稻子已经收割了,谷场上耸起一座座谷堆和草垛。中秋时分,夜色凉如水,孩子们跟着父母,拿着草木灰在稻谷堆上洒出一行大字——五谷丰登。

开轩面场圃

总而言之,重阳佳节,我们的胃需要一次野宴来安慰。如果你正巧像孟浩然一样“过故人庄”,那就是老朋友在农家院落里安排的一顿大餐,是乡间贤达与村夫野老之间的一次餐叙。如果你不巧像王维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也可以在登高之时随身携带一份“便当”,荷叶里包裹几块鸡、鱼、饭团,还有一壶小酒,找片平坦地,摊开餐布,席地小酌。

其实,登高也好,野宴也罢,都是我们的先人在追寻人与自然的融合。大诗兄上面讲到,唐朝时期,有一个三月三上巳节、一个九月九下巳节,这两个节日是相对而出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是杜甫的诗句;九月九日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这是王维的思绪。“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这是上巳节的官府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是下巳节的农家乐——三月与九月,春华与秋实,水滨与山岳,丽人与故人,这些都是道不尽的自然与人情。

赏菊|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牧在池州当刺史,就是今天安徽长江南岸的池州。李白写《秋浦歌》组诗,也是在这里,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这年秋天,老朋友、也是著名诗人的张祜从外地过来看望杜牧。正好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两人一起去城外的齐山登高,山顶可以远眺江景。

小杜是个豁达之人,诗风清新俊逸。但是,从这首诗里,我们读出了一些牢骚、无奈和不甘呐!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年,张祜和白居易、元稹他们闹得很不开心,而小杜是挺老张的。这些大人物“互撕”的陈年往事,让他们的形象顿时丰满、真实起来——原来都是俗人,呵呵。

我们继续讲诗。重阳野宴,要有菊花和酒。这个风俗,至少可以上溯到东晋的陶渊明。杜牧之前一百多年,孟浩然也说过:“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现在是小杜和老张的重阳。山顶凉亭里,匠人精心栽培的菊花,花瓣重重叠叠,黄的、白的、红的、紫的,略带苦涩的香气扑鼻。秋日的山间野花,丛丛簇簇,定睛看来,几乎全是明黄色的野菊花,它们似乎更加天真烂漫。

野菊花

酒过三巡,微醺。如果有什么郁结于心的事情,即使平日抛不去,今天一醉方休,看着无限夕阳,也必须忘却。“尘世难逢开口笑”,如果你始终拘泥于尘世,定然是难于开口大笑。赏尽菊花,不够过瘾?索性发一阵狂,采摘下来,你一朵我一朵,插满微霜的鬓角——“菊花须插满头归”。

大雁南飞,中途经过长江,身影在碧空上,倒影在江面上。这一切,在江岸的齐山之上,看得相当分明。这里是江南,常绿树木居多,山体依然微微翠绿,点缀些微金黄、绛红的色彩。

重阳赏菊的风俗长盛不衰,到了宋朝依然如此。《东京梦华录》里记载说: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桃花菊

重阳节到了,小市民们扎堆去看东京菊花展,排队吃“阿大葱油饼”和油炸臭豆腐。但是,大家闺秀兼文艺女青年不会去凑这个热闹,她们在自家花园里自斟自饮、孤芳自赏:

醉花阴?九日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有暗香盈袖”,“人比黄花瘦”,没有一个字说菊花,但我们都知道她在讲什么。也没有一个字提“愁”啊、“思”啊、“泪”啊,但我们都知道,这是爱的呼唤:远游的赵明诚先生,你应该在这一天回家陪老婆、喝清酒、赏菊花嘛!

最后再讲一点,关于重阳节敬老,实事求是地讲,这在唐宋时期表现得并不明显,诗词里也多不见。这种习俗,应该是在唐宋以后,直到近现代,在历史中渐渐形成的。大诗兄觉得,我们对于传统节日,不仅要有传承,还需要有价值的创新,重阳敬老就是最佳创新案例之一。重阳时节,秋高气爽;九月九日,祝愿老人长长久久——古人设立的重阳节,为敬老留下了多么完美的一个端口啊,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个敬老节!

(来源:大诗兄说ID:dashixiongshuo)

近期热文

人物|王安忆获纽曼华语文学奖,她笔下的老上海有种骨子里的“媚”

荐读|人生三不做:一不做南郭先生,二不做东郭先生,三不做叶公先生

热点|人民日报:当努力奋斗还不如投机房产,就可能树立一种错误的导向和价值观









































北京哪家皮肤病医院好
皮肤病治疗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xs/55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