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习俗 >> 宣扬传统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第五集
礼,第二节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礼仪也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儒雅;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得体;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贵……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谈论礼,还必须要讲到礼节。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有无礼节是人与禽兽的最大差别,也是人类社会祥和和安宁的基础。放眼当下,讲礼、识礼、懂礼者少,故社会秩序乱象丛生,各种摩擦争斗、矛盾冲突频繁发生,人们之间相处不仅缺少自然的安全感,甚至还有备受冷漠,被人无礼诽谤、无情攻击、无理碰撞的危机感。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绝不可缺少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家与家保持友好,国与国保持往来,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作用。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举,也是自己待人处事的通行证。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于华夏子孙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行。真正懂礼节讲礼仪的人,绝不会只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场合才注重礼仪规范,这是因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化的细节,早已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扎根,并熔化在自身的血液之中。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以最恰当的方式去待人接物。这个时候“礼”就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礼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礼仪是人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尊老敬贤
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职场里尊从师傅,在学校里尊从老师,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过马路主动搀扶,在商场、超市、电影院、剧院、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让座、让路、让先、让行,创造方便老人的条件。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的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时辰、场地,到规格、程序以及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关联与他人和睦相处的纽带。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
(一)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不是与人为善,而是与人为恶,张牙舞爪,飞扬跋扈,横行霸道。看看,排队插队的,横冲直闯的,随意超车的,野蛮变道的,公交车上放肆喧哗的,漠视老人不愿让座的,真叫人心寒!
(二)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如今,城市的楼房越修越高,人们之间的直线距离越来越近,可是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城市里,许许多多的邻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邻居相见,形同陌路,甚至邻居死了人也不理不睬。楼上任性逍遥,蹦蹦跳跳,丝毫不顾及楼下邻居的感受,隔壁狂吼乱叫,也不管旁边人家的休息。所有这些现象使人哭笑不得,而又无可奈何。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身份、生理特征,必须与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交往对象相适应,必须和周围的生活习俗不产生强烈的冲突,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花里胡哨,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夸张放肆,只会适得其反。有些人盲目的崇洋媚外,羡慕洋人的红毛黄发,看看满街不分年龄男女的各种怪异的染色头发,真叫人恶心。如果,有了白发,为了美容染色头发,或为了时尚稍微对头发进行染色,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有的人,不考虑自身的年龄、职业、气质、容貌以及体型等因素,盲目地浅薄地跟风,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不但没有增加个人魅力,反倒更加丑陋。说到胡乱染发,真叫人生气,不得不多说几句。中国人本来就是黄皮肤,黑头发,这有什么不好?!这是遗传基因决定的,也是父母恩赐的,随便将自己的头发变色是一种可笑无知的行为。首先是对父母的不敬,肤发受之于父母,随便染色就是对父母的不孝,也是一种无礼是表现;其次,染发对自己的身体不利,许多染发剂都是化学合成的东西,长期染发导致疾病的案例层出不穷,所以无知的染发形同自残自贱;再次,大量的染发剂以及为清理染发洗手、洗头的液体流入江河湖和,对大自然造成深度的污染。说到染发,必须严厉批评一些明星、主持人的轻浮带头作用,明星的示范效应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诸如胡乱染发红毛杂色,裸露胸乳,暴露屁股,性泛滥,性无耻,性混乱等等的不良现象,大众必须大力挞伐,共同抵制。
礼是社会的粘合剂,是社会的正能量,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最基本的要素,所以,要大力提倡讲礼仪,人人有礼貌,个个能高兴,人人施礼与人,人人受到礼遇,则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未完,待续,敬请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cyxs/6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