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习俗 >> 文化长廊千古灵渠之三迷人的风
水街景区
兴安水街景区是指灵渠穿过县城一段的街区,自秦城开始至粟家桥与灵渠公园相接。长约1公里,沿途渠水悠悠、绿树掩映、商铺民居临水而建,拱桥和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充分体现了灵渠历史文化与桂北市井风情的完美结合。顺流而下,依次有古老的石桥粟家桥、三将军衣冠冢、百米浮雕长廊、湖广会馆、万里桥、古戏台、古北门(仿古秦城,又名秦皇宫)等诸多景点。
粟家桥位于水街与灵渠公园旧大门交接处,是灵渠最上游的古桥。距南陡1.4公里,是灵渠上为数不多的原生态古代石拱桥之一,相传为兴安粟姓人家捐资兴建,因而得名。建桥年月无考,但乾隆五年(公元年)所修《兴安县志》已有记载,加之属明代建筑风格,据此推测很可能是明代所建。桥身虹式单拱,清丽古雅。桥畔立有古塔,长有古树,桥身爬满青藤,构成一幅天然的风景画。
三将军墓位于百米浮雕上游约40米,折往西南60米处。传说秦代修建灵渠有功的张、刘、李三位工匠死后合葬于此。墓为条石砌筑,围成圆形,高约2米,径约4米。石碑为清乾隆五十六年()水街百姓募捐设立,刻有“明朝敕封张刘李镇国将军神墓”十三个大字。道光十三年()兴安县令张运昭下令砌石围护并立碑记。墓旁有翠柏相伴,庄严肃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百米浮雕位于粟家桥下游米左右的灵渠南岸、兴安中学田径场北侧护坡。它长达98米,号称“百米浮雕”。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先生设计,中国石刻之乡福建惠安的能工巧匠雕刻,运用秦代宫殿、车船、兵器、钱币、衡器、瓦当、士卒、工匠等秦文化符号和岭南山川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秦代灿烂的文化和秦始皇修建灵渠、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
砖雕照壁位于湖广会馆门前,紧靠灵渠。高5米,长6.8米,据称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砖雕照壁、也是惟一的一座双面人物砖雕。由广东佛山的工艺美术大师庞文忠制作。浓缩了灵渠沿岸二千多年的历史典故及相关景点,融入观音、八仙、和合二仙、四大金刚、招财童子、鳌鱼等民俗文化元素,以此表达祝愿灵渠岸畔百姓平安如意、幸福吉祥的寓意。
湖广会馆位于马嘶桥上游米左右,始建于清朝初年,又称湖南会馆,是旧时旅居兴安的湖南、湖北同乡聚会议事、供奉先贤、唱戏娱乐的场所。因馆内曾塑有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先生”)像,故又称“濂溪祠”,年在原馆基础上改建,保留了局部原始建筑,扩大了规模。
马嘶桥位于万里桥上游约米灵渠与双女溪相交处,是连在一起的三座桥的统称。相传当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部南征交趾时,其坐骑至此扬蹄嘶叫,不肯过桥,马援下马察看,发现该桥已朽,乃募捐修桥,传为千古佳话,此桥因而得名。原为与灵渠水街南北路并行跨越双女溪的两座桥,年改建,增加了一座横跨灵渠的连桥,覆以汉代风格的桥亭,形成了“三桥跨两水”的旷世奇观。其中上面的灵渠属珠江水系,下面的双女溪属长江水系,二水在咫尺之间立体相交而过,实属世间罕见。
水街亭台廊榭位于娘娘桥至马嘶桥之间约米的灵渠北岸,依街傍水,分别建有高低错落的亭、台、廊、榭,均为实木结构,尖顶飞檐,掩映在绿树丛中,伴以悠扬的古乐,是人们徒步观光、休闲小憩和凭栏抒怀的绝佳去处。
万里桥位于娘娘桥上游约米处,唐宝历元年(年)桂管观察使李渤始建,传说因距唐朝京城长安水路1万里而得名,同时也有“前程万里”的寓意。是广西境内最古老的石拱桥,它前与天韵阁相望,北通千年古巷北街里,长年游人如织,历史上被称为“通行楚越之要津”,是兴安市井最繁华的所在。年重修桥及桥亭,桥上建有双亭,飞檐翘角,高耸入云,是灵渠上最为雄伟的仿古建筑。桥亭前后分别悬挂两副对联:“物换星移总是千年古韵,南通北达堪乘万里长风”、“桥名万里沟通楚越雄八桂,渠历千秋襟带漓湘誉九州”,桥边立有明代成化年间广西提学副使吴玉所撰《万里桥记》一文石碑。
天韵阁位于水街与县城中心广场交会处,俗称古戏台,是表演桂北传统戏曲的场所。整座戏台高12米,分上下两层,画栋飞檐,气宇轩昂,上面唱戏,下面行人。北与万里桥遥相呼应,南临县城中心广场,是文化与商业、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
娘娘桥位于秦城景区东南方、接龙桥上游约80米,横跨灵渠之上。最先于康熙七年(),由兴安县监生石琴国捐资创建。系单拱石桥,为纪念天后娘娘(即妈祖)、祈求娘娘保佑众生平安而建,因名天后桥,民间又名娘娘桥,是东南沿海妈祖文化传入灵渠流域的重要象征。民国年间,兴安一些本土文人以“娘娘”一名不雅,取《四书》“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意,更名“沧浪桥”。历经多次重修,现桥为年再建,复用娘娘桥名。桥上建有双亭,悬挂楹联牌匾。桥畔立有高4.3米,宽3米的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碑刻。
接龙桥位于秦城景区东侧的南渠上,是一座虹式单拱石桥。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八年(),清乾隆元年()重建,是灵渠上著名的古桥之一。原桥无亭,年增建桥亭,5年重加修饰时加挂了楹联牌匾。桥名来历有说:一是接龙脉;二是接龙舟;三是接龙驾。
秦皇宫原名秦文流觞景区,是一组仿秦汉风格的建筑群,位于兴安水街入口处,紧倚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东临灵渠,是一组占地约平方米的仿秦汉建筑群。于5年建成。根据兴安历史典故建造的古北门和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条古街,彰显出兴安县深厚的的历史文化底蕴。内设有展厅和商铺,是一处人气旺盛的人文景区。
灵渠沿岸景点
灵渠绵延36.4公里,蜿蜒穿行在湘桂走廊的青山碧野之间,沿岸风光格外旖旎。清代大诗人袁枚从桂林乘舟过灵渠时,就曾经发出了“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的赞叹。除了灵渠公园和水街,灵渠沿岸有多座保存完好的古桥,还有点灯山、马头山、江西坪、乳洞岩、古严关、秦城遗址等景点。兴安县旧时曾有著名的“兴安八景”,即:铧嘴观澜、秦堤拜石、渡头唱晚、北郭耕云、越岭歌风、金峰待月、严关玩雪、乳洞餐霞。均分布在灵渠沿岸,除了前面已经提及的以外,尚有金峰待月、严关玩雪、乳洞餐霞三处景点颇具游赏价值。
点灯山位于兴安县城中心以西1.5公里,是兴安县城附近的最高峰,登峰顶可环视县城及周围数公里的景观,是人们假日登高的首选。由于它位于兴安城西,西方属金,故又被称为“金峰”,“金峰待月”是旧时“兴安八景”之一,也是文人雅士重阳登高、吟诗会友的重要场所。清末民初的兴安文人彭榕曾将“金峰待月”画入他的《兴安八景图》中,并赋诗一首:“纵横眼界如披画,开拓心胸胜读书;有酒不妨人去后,无诗且待月来初”。传说古代一位不愿为官的陶处士曾经在此隐居,留下藏书岩、曝书台、灯盏窝、一瓢泉等遗迹。
三里桥位于兴安城西1.5公里、点灯山脚下的灵渠之上,桥下游数米有三里陡。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年)广西都御史宋旻所建。为虹式单拱石桥,全长32.60米,宽6米,拱高7米,距水面高5米,是灵渠上最长的一座单孔石桥。在现代公路修通之前,一直是湖南至桂林驿道和兴安人登临点灯山的必经之地。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时该桥下游为盐码头,是重要的食盐转运站,南往北运的运盐船都要在这里交会、装卸,明清两朝至上世纪30年代,曾经是一派帆樯林立的景象。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足迹曾经到达这里,记载了当年“巨舫鳞次”的繁忙和陡门启闭的实况。2年3月,一个重达公斤的石秤砣在桥下游出土,进一步印证了昔日的繁华。(网络图片)
星桥位于兴安县城西南约6公里的灵山庙村旁的灵渠与石龙江交汇处,是南渠最下游的一座石拱桥,其下游属于灵渠天然河道段。由于有石龙江水汇入,灵渠水量从此大增。该桥大约创建于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为单拱虹式石桥,长17.65米,宽4.30米,高6.70米,拱跨5米。桥拱高挺,桥身青藤缠绕,桥畔草木葱茏。桥前数米即为星陡,两岸陡盘保存尚好。为难得的二水相会、桥陡并存景点。(网络图片)
古严关位于兴安县城西南7.5公里灵渠西岸的严关镇仙桥村,是建于狮子山与凤凰岭之间的一处古代军事关隘。古代又称炎关。这里群山连绵,双峰耸峙,中间惟有一道峡谷可通,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古代中原进入广西陆路通道的咽喉要塞,被誉为“峤西第一关”和“桂北锁钥”。“严关玩雪”是旧时“兴安八景”之一。年,被批准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网络图片)
严关所处的峡谷长米,宽33米,严关建于峡谷的北端。现存古严关是清朝咸丰年间重修,巨石筑就的关墙一道,长43.2米,高5.3米,厚8.23米。中间设有关门,宽2.9米,高3.79米。关上原有关楼,年被毁。在关门上方,清代咸丰年间兴安县令商昌所题“古严关”三个大字尚清晰可辨。
对于严关的始建年代,历来众说纷纭。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和乾隆版《兴安县志》均说建于秦戍五岭之时,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则认为建于汉元鼎五年(前)“归义侯越严为戈船将军,下漓水……”之时,近人更有建于宋代之说。根据历史事件,结合北宋诗人李师中“严关便是玉门关”和南宋诗人刘克庄“关北关南气候分,雪飞不过古来云”的诗句推断,严关自古为天然关隘,人工修筑应始于秦汉时期,文字记载则始见于北宋时期。既然宋代称它“雪飞不过古来云”,那就说明早在宋代已建关。
至于关名来历,一说因关隘所处之地“关当隘路,而可畏也”得名;一说是为了纪念汉代定越建功的归义侯越严,取其名中的严字命名;而宋范成大和刘克庄均说“严关”原名“炎关”,“严”是由同音的“炎”字转化而来,因关外气候炎热,“朔雪多不入关”。兴安谚语亦有“飞雪不过古严关”之说,将这里作为岭南岭北气候的分界线。
古严关由于地处湘桂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惊心动魄的战事。南宋景炎六年(公元年),元将阿里海牙进攻广西,南宋静江守将马塈率兵三千,“凿马坑,断岭道”,死守严关,以保静江府(桂林),迫使元军久攻不克,只好偏师龙虎关,绕道平乐攻桂林。南明永历二年(公元年),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瞿式耜曾经据此布兵抵御清兵南下。清顺治九年(公元年),反清复明的农民军将领李定国挥师破关,然后奔袭桂林,大败清将孔有德。
作为南北交通要道和重要的军事关隘,历代名人往来此处,多有感而发,留下诗词题咏,如宋代著名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刘克庄等,均留下诗篇。其中清代诗人彭昱尧则发出了“合沓万重山,峤西第一关”的赞叹。关西山崖上尚存宋代至民国文人摩崖15方,其中,宋政和五年(公元年)桂州知府程邻、嘉定九年(公元年)广西提刑方信孺的“严关”楷书题刻,均气势恢弘,厚重古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珍品。乳洞岩位于兴安县城西南约6公里处兴安镇董田村的龙蟠山下,被誉为“胜绝南州”的“湘南第一洞”。该岩构造奇特,洞中有洞,分上、中、下三洞,分别名为飞霞、驻云、喷雷,洞内开阔处可容千人,洞口刻有南宋大诗人张孝祥所题“上清三洞”四个大字。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泉水清澈甘冽。洞外绿树掩映,洞中冬暖夏凉,实为寻幽避暑胜境,自唐代以来即为游览胜地,过往文人墨客多有题咏。南宋左丞相李邦彦写有散文《三洞记》,诗人范成大、刘克庄、方信儒均留下诗篇。
(图片提供:李乐)
北京白殿疯医院挂号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