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重阳习俗 >> 诗情画意的月岩
此文已在《上饶文史》年第一辑发表,其中略有改动,题名更为《诗情画意的月岩》,在文中段落也有些调整和删节。非常感谢编辑们的修正。也感谢冯老师的推荐
有书载:石桥山,在(广信)府西三十里,山半有岩洞,远望如月,亦名月岩,其上平坦如桥,因名。月岩,因其整山外形似月亮且半山腰有一穿洞,此洞因形似半轮明月,称做月亮洞,故此山又被称为月亮山。以景色奇特秀丽,鬼斧神工而闻名。月亮山整座山是一处丹霞地貌的红岩山体,高耸挺拔。其中月亮洞洞长15米,宽55米,高7米。远远望去,就犹如红霞掩着一轮秋月,很是壮观。
唐朝诗人程公许路经此处,见到月岩这般景色,忍不住驻足游览,并且诗兴大发,感叹造物者的神奇,于是作诗《题信州半月岩》:岩际半轮月,神工幻怪奇。本来无显晦,何自有盈亏。岚雾凝蟾彩,藤萝影桂枝。能令万里客,为尔忆峨眉。峨眉山自古就有“峨眉天下秀”之称。诗人程公许游览月亮山而联想到峨眉山,可见月亮山在其心中的地位。在诗人心中月亮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一座可以与秀甲天下的峨眉相比的秀丽山川。月岩,名虽不及三山五岳,但她的见证的历史却并不因为她的沉默而有所减少,她与其它名山大川经历了沧海桑田,见证了历史变迁。正如唐朝诗人陈杰所题《题信州月岩》:冈路阴阴忽半规,无盈万古亦无亏。凿开空洞地有眼,劈下广寒天不知。小著山河偏影处,平分蟾桂上弦时。游人莫讶清光少,照见江东几胜衰。“游人莫讶清光少,照见江东几胜衰”,月岩正如一个历史的记录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衰。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壮丽而秀拔的月岩风景,仿佛一座险峻而美丽,秀丽而挺拔的月岩就在我们眼前。月亮山和右边像馒头形状的平顶山,合围成一个月牙形的山陇,称作“月亮湾”。古人为了灌溉又在此筑坝,蓄水成潭,此潭叫“石陇潭”。山上无土,即使下暴雨其水仍然十分清澈,白天能够看清潭中的鱼来往游弋,晚上月亮穿过月亮洞倒影在潭中,其景甚为可观。月亮山虽然整座山都以岩石为主,然亦有许多清泉,在山间陡路边经常有几窟泉水,终年不干,石陇潭能够终年不干,清澈见底也得益于山中泉水源源不断的补充。茶圣陆羽曾居上饶之时,就到此游览,见月亮山泉水清澈于是品尝,觉的它清凉甘甜,于是在此搭建了一座茶亭,与朋友在此用月亮山中泉水煮茶谈茗。在诸多月岩诗中,写的最有影响的当属陆游的七言绝句《游月岩》。陆游曾经居住在上饶,故常与友人游览上饶山河。放翁曾与其友人多次游览月岩,每次都有诗篇留世,其中最有名的是放翁与友人从茶山游,再次路经月岩,作了一首七言绝句《游月岩》:几年不作月岩游,万里重来已白头。借问婵娟何所似,平羌江上半轮秋。美丽江东风景,自有一般趣味,婀娜多姿。放翁往来江西上饶,山重水复,一峰迎面,其弯岩如月,见此景,即使“万里重来”,犹把月岩惦念。可见放翁对月岩的评价之高,喜爱之深。历来中国重阳节都有登高的习俗。宋孝宗淳熙九年(年),辛弃疾归隐带湖,是年秋天,当时的吏部尚书韩元吉与稼轩是好友,来上饶看望辛弃疾,辛弃疾十分高兴,于是于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带友人共游云洞。(月亮洞又称云洞,《上饶县志-山川志》:“云洞在县西三十里开化乡,天欲雨,则兴云”。因此由于月亮洞有这一景观,又有云洞之称。辛弃疾与韩元吉见月岩景观奇特,很是惊叹,于是雅兴大发,辛弃疾与韩元吉两人写诗填词,劝酒唱和。韩元吉一见到月岩就被她深深的吸引住了,有所感怀,于是情不自禁的吟出了词《水调歌头-游云洞》:今日俄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蹑屐上崔嵬。放目苍岩千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纤埃。笑谈间,风满座,酒盈杯。仙人跨海,休问随处是蓬莱。落日平原西望,鼓角秋深悲壮,戏马但荒台。细把茱萸看,一醉且徘徊。从词中可以看出一开始作者就把月岩的整体外貌描绘出来了,可以看出作者一见月岩就忍不住的眺望月岩。在一吟词就交代时间、地点、风光景物,不写情而情自含。写出了对月岩的喜爱之情。“莫负”更是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不要辜负这美丽景色,花开当赏,有景当乐,不要迟疑负月岩这美好的秋光。在作者心中,月岩就是仙山神府。“放目苍岩千仞,云护晓霜成阵”登上峰顶放眼望去,只见苍灰色的石崖壁立千仞,遍地晓霜云雾阵阵随身缭绕,这峭壁、晓霜、成阵的云雾。这不就是仙山神府才能看到的景色吗?最有趣的是后句“知我与君来”,它把自然的风光景物点化得都有了灵气。仿佛这座山已经和他神交已久,已经是好友了。“笑谈间,风满座,酒盈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辛弃疾陶醉在月岩风景中的情景,两人纵情月岩,怡然自得的快乐。最有趣味的是“风满座”,也许相对而坐的友人只有一人,但是身处峰顶,自然是一览四面山河,清风徐来,八面来风,清风全是座上之客,充满作者乐乎月岩的豪情。“仙人跨海,休问随处是蓬莱”之句颇有些突兀,但如果你知道月岩的周围环境,你就会知道作者也是有感而发。在仙人岩之下就是月岩,因此作者不免有此感慨。这两句的插入反映了韩元吉与友人辛弃疾的登高望远之乐已达高潮,进入了飘飘然有神仙意的境界。辛弃疾见月岩四周峰壁如削,如城如廓;山顶平整。又听到好友韩尚书吟出如此妙句,不免情不自禁的吟出了一首十分精彩和词,似乎他目睹了月亮洞的形成和变化。这首词是《水调歌头-再用韵呈南涧》:千古老蟾口,云洞插天开。涨痕当日何事,汹涌到崔嵬。攫土抟沙儿戏,翠谷苍崖几变,风雨化人来。万里须臾耳,野马骤空埃。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黄花憔悴风露,野碧涨荒菜。此会明年谁健,后日犹今视昔,歌舞只空台。爱酒陶元亮,无酒正徘徊。
这首词是在作者宦途失意之时所作,词人用雄奇神幻的笔墨描写月亮山造化的神奇,从而衬托人的渺小无奈,在作者心中,人与这雄奇秀丽的月岩相比,人在它面前是显的那么微不足道。作者在词的上阙以云洞所在的秋水涨落为引子,道出沧海桑田、自然变化的伟力。作者一开始就点明了云洞所在,并以“千古”这样的时间概念和“插天开”这样的空间概念,把月亮洞的气势不凡给表现出来。而“老蟾口”的比喻,生动而幽默,令人一读此词,就有一种想目睹月亮洞的想法。词人一见月岩就仿佛自己与月岩融为了一体,就好像自己就是月岩,亲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在词中,作者把当年秋水暴涨、直侵山顶的自然奇观活灵活现的描绘出来。月亮洞内“涨痕当日”,可现在徒留痕迹,作者不免发出感慨,从雨和干两个变化的角度抒发了对自然伟力的景仰之情。“攫土抟沙儿戏”写出了造物者变化大自然如同小儿戏耍,更加写出了自然的无穷神力和月岩的神奇。宋朝诗人曾丰,与曾巩同宗,在赴广东经略司曹任上时,路过上饶,途经月岩。看到月岩之景,顿觉激情满怀,壮志凌云,于是赋诗《月岩》:岩腹刳为半月形,全功天且不能成。勿嗟圆处便生缺,犹幸晦中堪养明。更朔还多终有望,受亏已久得无盈。愿言链石补教足,使我众生眼界平。诗人正在赴任的路途上,他正是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般。即使他也惊叹月岩的鬼斧神工,但他就显得十分积极。“愿言链石补教足,使我众生眼界平”表现出了他那积极的思想态度。在诸多游览月岩文人墨客中对月岩喜爱之深者莫过于杨万里了,杨万里在赴赣州司户参军任上时,途经月岩,见一峰于前,秀丽挺拔,景色奇特,赞不绝口。于是向人打听,方知此山叫月岩,山上酷似月亮的穿洞就是月亮洞。于是杨万里放下行李开始登山游览。可是等到杨万里游览完月岩仍然恋恋不舍,尤其是月亮洞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于是他又走到月亮洞中小憩,此时清风徐来,格外惬意。抬头仰望,拱形岩顶,岩上青峰,峰上蓝天,尽收眼内。此情此景,诗人杨万里更是不舍离去,一直坐到夕阳西下,仍然坐在月亮洞内不愿起身。最后叫随从把行李搬到月亮洞,与月亮洞共度一个晚上,第二日才不舍而去,并作诗《宿月岩》:月华无满亦无亏,天借寒光劣半规。长挂冰盘下弦时,新生丹桂出轮枝。偏令南省登金客,争赋东堂片玉时。传语姮娥还有妹,请分一个住幽奇。在明淳化年间,枫领头人在月岩之下,马眼河之上建造月桥,长3丈余,宽1丈4尺,高2丈余,与月岩相配,十分美丽和谐,但由于年久失修,到清道光二年郭明荣倡修,并且在桥前设茶亭,学陆羽用月亮山泉水煮茗,用以济行人。月岩自古就是旅游胜地,除此之外,还有上饶状元徐元杰、上饶进士王贞白、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理学父子娄谅娄性、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张天宗等名人志士都曾到此游览月岩,还有明朝内阁首辅夏言、费宏和赵汝愚也曾到此揽胜。这些人到来给这秀美而奇特的月岩增添了不少文人气息和脉脉书香,给这美丽的月亮山增添了不少人文之美。今天的月岩,不但保留了原有的自然风光,如今仍是怪石林立,褐岩悬壁错置于中,红花青松环护于周。清潭绿水。而且傍国道,依清溪。马眼河从边上穿过,浙赣线也在不远处经过,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的现代田园风光。如若乘国道车子或浙赣线火车经过此处,随着汽车和火车的前进,远远可以看见月亮洞洞形由缺变圆,又由圆变缺,别有情趣。
此文作于年五月,有所修改
寻常性白癜风能治好吗白癜风一对一精细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