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今日重阳,酒酒归一
今天是重阳节,大家一定听说过这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众人皆知的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诗,描述的就是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故事。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重阳节过去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重阳节重要的习俗除了登高、赏菊、吃重阳糕以外,就是饮菊花酒、茱萸酒或插茱萸了。古时有“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成节”的说法。佩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一个标志性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用处很广泛的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我们所熟知的六味地黄丸,茱萸就是其中一味主药。古人认为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灾避难,还能避免瘟疫,所以会直接把茱萸插在发髻上,也会用紫色的布囊包上茱萸的茎、叶或果实,系在手臂上。到了唐代,这个习俗更是盛行,除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杜甫也在《九日寓蓝田崔氏庄》里写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不同的草木在不同的季节盛放,中国古人很早就用百草酿酒,渐渐和传统节日联系到一起:端午要喝菖蒲酒,春节要喝的屠苏酒,其中最特别是重阳要喝茱萸酒、菊花酒。
先说菊花酒: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习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风俗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了。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
自唐代开始饮用茱萸酒兴起,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与插茱萸、佩茱萸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明代饮茱萸酒南方盛于北方。唐代大医药家孙思邈在《千金月令》里记载当年饮茱萸酒风俗:“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唐末五代《提要录》载:“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洒门户间避恶。亦有入盐少许而饮之者。”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重阳节都(今浙江杭州市)人饮新酒。泛茱(酒)簪菊(花)”的风俗。杭州至今还有武林广场,也是重要的城市商业区。
茱萸和菊花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茱萸也可吃,菊花也可插。簪菊之俗从唐代延续至清代。如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云:“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可见除了饮菊花酒之外还有簪菊花的习俗,而茱萸除了可插在头上之外还可吃,也可佩带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等。这种习俗后来发展成各种变俗,如重阳节在门窗上挂菊花枝叶或贴剪纸,或者把彩缯剪成茱萸、菊花形状来相赠佩带等。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同时九与酒谐音,很多地方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
“九月九,下河挑水煮新酒”;“重阳下沙芳满缸,重阳酿酒香满江”……九九重阳,在国酒之乡茅台镇是个具有非同寻常意义的节日。
还记得红高粱电影里那首著名的歌曲:
酒神曲
作词曲:迟志强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
喝了咱的酒
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
滋阴壮阳嘴不臭
喝了咱的酒
一人敢走青刹口
喝了咱的酒
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
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化繁为简,营造在线酒吧生活方式;
少即是多,花最短的时间选择美酒;
——酒点驾到,你的在线酒吧!
猛戳“阅读原文”,来炮制你的小情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