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宁听今天,我们就讲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5-6 18:40:41   点击数:
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在我很小的时候,总会在睡前听到故事。不知道几岁时,我听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桓景的人。今天,就讲这样一个重阳节的故事。

故事开始~

早在东汉时期,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年轻人,父母双全,有老婆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大家子生活得其乐融融。他们的家境不算富裕,但是桓景勤勤恳恳,日子紧巴巴的却也是挺滋润的。

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汝河两岸突然起了瘟疫,很多人家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桓景心想,不能这样等死,一定要找到解决瘟疫的办法,要保护妻子儿女。

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

桓景决心去学本领,想要战瘟魔,为民除害。他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立刻收拾行装,启程进山去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将费长房的话转达给村里的人。过了几日,九月九到了,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登山前,桓景给每个人分了一片茱萸叶子,随身带着茱萸,瘟魔就不会近身。分了茱萸之后,他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抿了一小口,说喝了菊花酒,就不会染上瘟疫之疾。

接着,他们登上了山顶。桓景把乡亲们安排好后,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过了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便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瘟魔回到村里,看到空荡荡的村子里只有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见瘟魔扑来,舞剑迎战。他们斗了几个回合,瘟魔见没有办法战赢桓景,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

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故事的后续

不过,"重阳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三国时代的史载里。

人们因为一些像"桓景剑刺瘟魔"的传说故事,而形成了登高的习俗,又因为登高的"高"字和"糕"谐音,之后民间就有了登高吃花糕的做法。

重阳金秋,此时的菊花是开得最盛的,所以重阳又称菊花节,此后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吃花糕和喝花蜜都是当时的流行活动。

说到喝花蜜,就不得不说一下这其中的奥妙了。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此时秋天已经过去了大半,天气也逐渐转凉,温差变大,雨水变少,天气显得干燥起来,这时候人们最容易出现肺热、咳嗽、疲劳的状况,中医称为"秋燥"。

现代人喜欢在秋天干燥的时候喝"蜜炼川贝枇杷"或者"蜜炼柚子茶"之类的饮品,而早在秦汉时期,《神农本草》中就说道:"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润燥也;解毒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明朝的李时珍也认为"蜂蜜性温和,如甘草,不热不燥,可滋阴散热。"

所以,喜欢赏花的人们,也会在这一天喝各种花蜜,滋阴散热。

后来,人们渐渐地又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一些习俗,比如"九九插茱萸"等,后来重阳又称作茱萸节。茱萸可用作入药和制酒,能养身祛病。

重阳节不像国庆节、劳动节这样的现代法定节日来得那么简单,不是统治者一声令下而产生的节气,而是杂糅多种民俗,民间多年的文化积淀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有很多很多,登高吃糕,赏菊饮酒,遍插茱萸等等都是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的事情。

时间到了现代,思想开放了,许多习俗和传统的禁锢也慢慢解开,现在的人们已不再拘泥于种种固定的形式,在"九九重阳"这样一个寓意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节日里,陪伴家中的老人,孝敬他们,陪他们散步,为他们泡一杯蜜茶,做几份花糕点心,坐在一起闲聊一个下午,便是最简单又最好的过节形式。

过去一直流传着的种种形式,或许没有那么重要了。

(朋友们,听完后有没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你在评论处留言。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请记住“宁听”每周六、周日的22点准时开播,不见不散!)

来源|综合

主播|王宁

录制|陈海燕申一劭

背景音乐|林海──天堂

编辑|张志超

校对|谢日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jbjj/129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