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重阳节里谈敬老
今天是重阳节,望秋登高,思亲尽孝,让我们一起把酒话桑麻,聊重阳,谈敬老。
开门见山说重阳
重阳节,起于战国,兴于汉代。“重阳”原意源于《易经》,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即阳月阳日,是为大吉之日,九九又有“久久”之音,蕴含长寿之意,因此“重阳”之日便为“喜大普奔”之节,用以庆贺和纪念,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有纪念时节,有纪念意义,有纪念内容,有纪念愿景,九九重阳也就随之兴盛。
从起源来看,重阳节与我国绝大对数传统节日一样,是祭祀、祈福、避祸的节庆日,与敬老并无关系,直至年,国务院将重阳定为敬老节和老人节,二节合一,倡导全社会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风气。节日法定之后,重阳佳节组织老人或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等活动,使其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简言之,过节只是一种形式,让人们真正从心底敬老、爱老才是最终目的。
众说纷纭谈敬老
敬老,本是一个发乎本性的内在自觉,是和谐社会的当然善举,是礼仪之邦的自然顺行,直到一个偶然之中有必然的事件揭开潘多拉魔盒。
年11月,轰动全国的“彭宇案”让古都南京被动成为尊老敬老争议话题的序幕城市。尽管时隔6年之后,彭宇承认撞了老人,案情真相大白,然而影响已经无可挽回,由此开启的先入为主的道德认定和道德判断,给老人贴上了“讹人”的标签,也留给我们一道深刻的命题和长久的困惑。自此以后,面对萍水相逢需要帮助的老人,面对尊老敬老这一传统美德,我们如何传承?
案例让我们重新审视转型时期的道德混沌和价值判断。自“彭宇案”之后,类似案件在各地次第涌现,从四川达州老人“讹人事件”到湖北汉阳老人街头摔伤无人救助最终离世事件再到举世震惊的“小悦悦事件”,再到最近安徽女大学生撞到老人拒不认账的争议,在加上在公交车上关于“让座”引发的话题,于是乎,“扶不扶”、“让不让”成为这个礼仪之邦的斯芬克斯之谜,“扶不扶”的问题甚至成为春晚小品的题材变成了全国人面年夜饭中的一段笑料。凤凰网以一篇《中国老人,为老不尊?》的文章总结出“成长的烙印使很多人无法摆脱局限,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结论,引发热议。敬老,这一在私德领域的试金石一夜之间变成了对公德的审判。当敬老竟需要勇气,竟需要能力,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行之缓缓、需要帮助老人,我们该如何面对?
案例让我们重新审视网络时代的危机公关和舆情处理。联想到这几年的典型舆情事件,一个“青岛大虾”可以让调侃青岛的段子铺天盖地,可以让一个城市形象为此而损伤;一个“彭宇案”可以让扶不扶成为一个问题,可以让一个城市为此而蒙羞;一个“郭美美”可以让红十字会一蹶不振,可以让守望相助信任缺失;其实,青岛大虾的老板也不是青岛人,但是青岛必须买单;其实,彭宇最终还是承认撞了老人,但是影响无法挽回;其实,郭美美跟红十字会也没有扒出有半毛钱关系,但是红十字会依然贬值。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那只引发海啸的蝴蝶,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持头脑清醒和独立思考。
追根溯源说敬老
敬老源于人类本能的冲动。老之以至,两鬓清霜,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让老年人变成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势群体,与社会脱节,与社交作别,行动迟缓,疾病缠绕。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老人都是未来的自己,推己及人,犹窥自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的浅吟,无不触动人内心深处的冲动,让我们无论是对自家老人,还是他家老人,都本能地献上一份关爱,奉上一份尊敬。
敬老源于社会传统的继承。作为礼仪之邦,中国民族素来有尊老敬老的美德传统。孔子的大同之世是为“人不独亲其亲”,把“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当作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孝道是点点滴滴的汇集,是春风化雨的滋润,是丝丝缕缕的关怀,是冬日阳光的照耀,是岁月留痕的践行,是心灵深处的呼唤,而父母在,尚远游,难尽孝的年轻人,从关爱身边的老人开始,亦是对自己父母的关爱,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关心和帮助他人,才有“我敬他人父母,他人爱我父母”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这是对民族家风的延续,也是对社会传统的传承。
敬老源于社会价值的认同。社会是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节点,在不同的网格间发挥不同的作用。老年人在自己的节点完成了连接使命和自身社会价值的创造。我们对老年人的态度体现着老年人的价值和社会对老年人价值的认知和评价。在传统社会或者古代社会中,老年人在生产生活中具有经验式权威性地位和话语权。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家长式权威”出现了逆转,随着退休带来的社会参与度减少,自我能力和社会地位均呈下降趋势,社会价值也遭到贬值,带来的更严重的后果是老年人自我价值的贬值。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小区里总能听到老头老太太们三五成群的吹嘘攀比,攀比的不是自己的吃喝用度,攀比的是儿女收入,子孙成绩,他们在夸耀子女的过程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认同和提升。所以,用尊重代替一份认可,用尊敬弥补一份认同,用尊老爱老回报一份用生命给予的付出,当是我们对老年人社会价值的最大认同。
无论从社会进化的历程也好,还是流淌在血液的传统也好,亦或是对已创造出的社会价值的延续,尊老、敬老、爱老都是人类最原始本能的冲动。
面向未来说敬老
助老、尊老从来不是道德审判,也不是利益计算,尊老、敬老并不需要秘诀,也不需要勇气,全凭一心关爱,一种精神,一双援手就能救助一位需要的老人,帮助一对年迈父母。无论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发自内心的关爱绝不会因为偶然的突发事件而停滞,就像人不会因为一次失恋就永远不谈恋爱,也不会因为某次说错了话就永远闭上嘴巴。所以我们需要回归,所谓回归就是在大家随着别人拼命奔跑追名逐利、随波逐流之后,突然被绊了一下,站住转身怅然若失,回头没有原点,前行没有方向,茫然之后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如此,社会亦然,道德继续沦丧,疯狂难以为继,崩溃不是终点,回归只是早晚。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24个全民价值公约数来看,想要让公民诚信、友善,想要让国家文明、和谐,社会也当配合出公正、法治的姿态。媒体不要再追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眼球新闻,带着价值判断做导向报道,为公民价值和国家价值的实现打造一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外围。
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困难,有的只是我们精神的孱弱,心理的脆弱,意志的薄弱和腰板的虚弱。每个人都是决定社会走向的因子,用句老话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见义勇为受奖的凌华坤,到武汉三名的哥合力逼停肇事车受奖千元,再到山东最美女孩刁娜舍身救人,身边好心人似乎又次第涌现。其实这个社会本来就是有善有恶,自古而然,关键看我们使用怎样的眼镜。如果我们齐心协力研究如何自保如何免责,声讨并揭露社会如何黑暗如何冷漠,这就是一个糟糕的社会,冷漠的社会,黑暗的社会,反之亦然。总之,我们决定了并在决定着这个社会的走向。
今天是重阳节,让我们今天登高望秋,一起把酒话桑麻,聊聊重阳,谈谈敬老。
内容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jbjj/1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