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让重阳充满仪式感,潮玩川蜀与您不脱节
节日溯源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从年起,重阳节又被赋予新的含义,被国家定为敬老节,成为人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尽孝道表孝心,弘扬传统美德的节日。
重阳脱节
作为国家法定的“老人节”,重阳节总觉得有几分清冷。既没有张灯结彩,又难见儿女团圆,甚至不少老年朋友自己都没想起要过重阳节,用年轻人的话说,重阳节,“脱节”啦!如何让重阳节不“脱节”,小编得和你聊聊。
过节日,自然得讲究“仪式感”,正如到七夕就要看电影送礼物,到端午就要吃粽子赛龙舟,到中秋就要吃月饼赏月亮…
那么重阳的仪式感在哪里呢?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一下。
民间习俗
登高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
敬老关怀
除此之外,仪式感也可以轻松融入我们的一行一言之中,给家里的老人多几句问候,多一些陪伴;看到周围有境遇不佳的老人,去照顾,去慰问,给他们温暖。也不失为节日的一种好的表达形式。、
寻回仪式感
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我们未来的自己
让日渐式微的重阳节,被更多的年轻人重视起来,这个节日才会焕发更多的意义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应对老龄化不仅需要国家基础设施的完善,基本制度的建立健全,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正值重阳佳节,在成都这片传承红色文化的热土上,菊花开,茶已沏,棋局备,我们与您不“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