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浅谈伤寒论中的重阳思想

发布时间:2016-11-21 10:30:10   点击数:

昔日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创造性地构建了六经辨证体系,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之作,直至今日它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其学术思想历久弥新,源远流长。纵观全文,整部《伤寒论》以伤寒立足,原文条,载方首(缺1首),用药90余味,可谓“少而精,多而良”,条文及方、药虽少,但时刻都在强调阳气,注意阴阳的平衡。

中医理论的核心构架是阴阳五行,之后衍生出了脏腑经络体系。关于阴阳关系的探讨,古已有之。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就有“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谓“阴平阳秘”绝非简单的对等关系,“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是其前提。中医学的重阳思想由来已久,并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得到充分体现。伤寒以寒伤阳为主,沿六经传变,仲圣重视固护阳气,每多投以辛温之剂,从太阳病之麻黄剂、桂枝剂、青龙剂至厥阴病之吴茱萸汤、四逆辈,无不效验。阳气是人身立命之本,后世医家也有“阳主而阴从”、“阳者阴之根”、“阳统乎阴”等说法,说明阳对于阴有化生、主导和统摄的作用,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阳气的两大主要功能是驾驭和温煦作用。看《伤寒论》原文,可以把阳气大致分为中阳(脾胃之阳)、卫阳、元阳(肾中之阳)。

1中阳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黄元御认为,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脏腑的化生,根于阴阳;而阴阳之变,根于中气。《四圣心源》曰:“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旋,则为戊土。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脾主上升,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主下行,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五脏生化之源在于中气,中气旺,则脏腑之气旺;中气衰,则脏腑之气衰。此外,脏腑之气的升降变化,亦根于中气。”

彭子益老先生指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彭老从整体角度出发看待“中气”,体现了“中气”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中气”保持动态平衡,则阴平阳秘,人体健康。

“阴阳升降,气水循环,究其转枢,全在中气。”可见,转枢,是中气的一种特殊功能,它对维持人体阴阳,水火,升降的平调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体通过中气的枢转回旋,使阴阳相生,升降有序,水火相交,燥湿调停,从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若中气病则枢轴废,从而发生一系列病变。

太阴病是机体的元气不虚弱到没有足够的能力输送元气给太阴,来维持暂时的和平状态前,太阴的病态表现是不足以让患者引起重视而就诊的。

仲景继承《黄帝内经》脾胃理论,将顾护脾胃——中气的学术思想贯穿于整个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之中。

1.1辨证论治重视脾胃整本《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其中阳明病、太阴病篇主要是针对脾胃证候的论治。而其他诸篇辨证时,都是以保胃气为要务,认为胃气直接关系人体正气的强弱,决定病变的转归,通过切诊,询问二便、饮食情况结合寒热,汗出等症综合分析而定。仲景通过反复辨析以测定胃气盛衰,如脉有胃气,病虽重,但尚能转愈,脉无胃气,证虽不重,预后不佳;大便硬者,为阳明实热证;大便稀溏者,多为太阴虚寒证;大便初硬后溏者多为胃阳不足,胃中有寒;大便初溏后硬者,多为胃气来复;又如能食者,说明胃气强;不能食者,多为胃气弱。对于六经传变与否,仲景认为与胃气的强弱(正气),邪气盛衰及治疗护理有关。脾胃元气不足,病邪可自表入里,有阳证转为阴证,反之经过治疗,虽病在三阴病,但脾胃元气恢复,邪可由里出表,即后世医家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原文第8条:“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邪气亢盛有传变之势,此时先针足阳明经,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既能防其传变,又能使病邪从表而解。在原文的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和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均是仲景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重视中焦脾胃的体现。

1.2用药及药后调护上着眼脾胃在《伤寒论》的处方用药中,多配用甘草、生姜、大枣或是参、大枣、甘草、或者是参、生姜、大枣或是参、姜、草等调护胃气之药,或是加入粳米、甘草之类的顾护脾胃之品。且整部《伤寒论》中使用甘草的次数达70次之多,其中炙用的达68次。其配伍集祛邪与扶正为一体,既可增加正气,又能防止祛邪之药伤及脾胃。

顾护中阳的学术思想不仅体现在辨证和处方用药上,方后的煎服法上也从保胃气出发,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桂枝汤后煎服法中明确说明“……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热稀粥一是增加机体的津液,一是帮助机体出汗以祛邪。“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出汗的同时一定伴随着阳气的耗散,汗出有度,防止过汗伤及机体的阳气。“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防止机体分散精力抗邪于表,禁忌的食物或是需要机体调动阳气去消耗的食品,或是调动机体元气的食品。中病即止也是顾护阳气的体现,如“不必尽剂”,“得下余勿服”,“若一服利,则止后服”等。

1.3判断预后立足胃气存亡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仲景认为胃气的存亡与病情预后密切相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如第条“……今反能食,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用“食以素饼”之法试探之,如食后不发热或仅有微热,则知胃气尚存,病有向好之机。如食后突然发热,又突然热退者,则是胃气衰变的征象。

2人体边境的守卫者——卫阳

《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黄帝内经·营卫生会》“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下焦。’”卫气的作用就是顾护肌表,防止外邪侵入的,它的来源是下焦,而肾为下焦之主,故可以说卫阳就是肾阳的一部分。当机体的卫阳不足时,就容易感受邪气,发生疾病。

当机体的卫阳和邪气抗衡时,如果患者神智清醒,自己不觉口渴的情况下,就不要勉强喝水。答案在《黄帝内经》中已经给我们做了明确的解释。《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乃神明所在之地,患者意识清醒,说明心君尚且在位,能准确表达机体的需求,故患者患者自觉不渴的时候,说明机体本身真的不需要外来的水源。若是强迫患者喝水,就会对机体造成额外的负担。“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身体把多余的水分排泄到体外,是需要机体消耗能量的,即是需要身体的阳气的推动的。正处于外感正邪交争的时候,为了排泄多余的水分,机体就要抽调一部分“兵力”,纵观全局,过多的喝水就是在无意中帮助外邪。

3机体的动力源泉——肾阳

肾阳,也称为元阳、命门火,它的主要的两大功用就是驾驭和温煦的作用,是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所以《周易》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意思是说: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伤寒论》中提及肾阳的当属少阴篇,少阴病的发生是由于素体阳虚,复感外邪,或是外邪直中少阴,或是他经传变而来,总之病及少阴,则病情危重。对于少阴病的寒化证的主方是四逆汤,本方是在原文第61条干姜附子汤的基础上,加上炙甘草而成。

蜀中名医郑钦安先生利用“伏火”的观点对四逆汤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附子之力能不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有的重生也。”

4孤阳不长——重视阴阳的平衡

纵观《伤寒论》,仲景深谙《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三昧。在少阴篇,虽病在少阴,病情危重,但仲景不是只用扶阳之法,若见少阴热化证,宜用滋阴之品,如原文条“少阴病,…黄连阿胶汤主之。”此外,仲景亦明“夺火之下不能缓,缓则焚矣”,故在阳明病篇立下三急下证: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在少阴病篇亦立下三急下证: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篇和少阴篇的各设三急下证的目的就在:急下存阴。

仲景之书以“伤寒”命名,其意在示人阳气至关重要而容易受伤,必须时刻注意保护阳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伤寒论》的方药辛甘之味的药品使用占大多数,且使用率高,虽已使用苦寒、寒凉之品,但都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充分的体现了仲景注重阳气的思想。

你是不是自学中医多年,到现在还没进入中医大门?你是不是从医多年了,还是疗效平平?机会难逢,袁遇秋正在收中医经方学徒,适合想学好中医的爱好者和想提高临床疗效的医生,远程教学,学习时间自由,不耽误工作生活,一对一终身实战指导,包学会治病,名额有限,报名从速,想学习中医的请回复“收徒”。欢迎加我







































讲坛丨宁波晚报副总编辑袁志坚媒体人转型
产后妈妈们要当心子宫脱垂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jbjj/19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