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今日俄重九nbsp莫负菊花开
今日俄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蹑屐上崔嵬。放目苍岩千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纤埃。笑谈间,风满座,酒盈杯。仙人跨海,休问随处是蓬莱。落日平原西望。鼓角秋深悲壮。戏马但荒台。细把茱萸看,一醉且徘徊。
韩元吉《水调歌头?今日俄重九》
重阳节是我国汉族民间流传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很深的古老文化积淀。“重阳”二字的由来可追溯到古籍《易经》,《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九相重,即为“重九”,两阳相重故为“重阳”。所以,人们称九月九日为重阳。
秋高气爽之日,遍插茱萸,食重阳糕,饮菊花酒,登高望远,看秋水共长天一色,赏落霞与孤鹜齐飞,可谓赏心乐事。诚如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描写:“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而“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也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今日小编就应景带您穿越到古代,看看古人都是如何过重阳的吧!
?山?——登高赏秋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曹丕《魏文帝与钟繇书》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部分截图
崔白《秋蒲蓉宾图》
登高野宴是重阳节俗的中心内容,这一习俗大概萌芽于汉代,《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这说明从汉到宋登高宴会这一习俗从未改。登高夜宴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称为“登高节”。登高有步步高升的意思,这是在古时候人们为什么重视重阳节的原因。
此外,重阳登高也是因为当时天气出寒,容易感染疾病,这时候古人就以出外登高野游的方式,脱离有可能发生的灾祸。
?赏?——把酒赏菊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
王时敏《重阳端景》
饮菊花酒、赏菊都是重阳节重要的活动。因为九月份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爱菊、赏菊、食菊、咏菊,以菊言志,讴歌菊花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高贵品质。古人还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民谚说:“九九重阳,携酒登高。”从医学的角度上讲,用菊花泡成的酒可以明目、降血压等病,所以菊花酒作为了重阳节的必备饮品,成为古人避灾祈福的“吉祥酒”。
?佩?——佩茱萸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描写重阳节的诗作,抒写了质朴、身后的思亲之情。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重阳节人们会把茱萸佩带在手臂上,或做成香袋,带着身上,或插在头上。茱萸有其中的人文价值就是辟邪,在民俗观念中,古代晚秋时的寒气常被视为鬼魅恶气。在古代人们习惯在重阳节这天或佩茱萸锦囊,或用茱萸插头,以辟恶气、抵御初寒。因此,人们又喻称茱萸为辟邪翁。
?食?——食蓬饵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
——蔡云
重阳佳节,国人有吃重阳糕的传统习俗。“糕”语虽然起源于六朝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并不叫“糕”,而叫做“糍”、“饵”,用黍米或秫米制成。蓬饵也就是蓬糕,在民俗观念中,食蓬饵有抵御灾乱的作用。到了唐代,吃重阳糕的食俗已很盛行。据记载,就连武则天亦命宫女采集百花捣碎,蒸制重阳花糕,用来赏赐群臣。宋代,重阳食糕已经成了主要习俗,随着生活的世俗化,人们更重视生活顺遂,糕在汉语中谐音“高”,糕是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
?敬?——敬长者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先秦时期儒家先贤《孝经》
宋代李公麟《孝经图》部分截图
现代修复版
《孝经图》附有《孝经》中摘录的文字内容,其传授着一个简单却又永恒的主题——孝道。宋代时期,孝道是当时所推崇的儒家标准之一。该水墨画加入了李公麟对孝道的理解。
九月九谐音“久久”,也有高寿的意思,所以人们把重阳节也称为“老人节”或者“敬老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孝文化”历史。传统的尊老爱幼理念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远在先秦时期即已完备,在源远流长传统节日文化中也得以体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公立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