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重阳节与酒

发布时间:2017-3-12 13:05:29   点击数:

感遇四首》》之二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芬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个“九”,故而叫“重阳节”,也叫“重九”节。“重阳”,在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重阳的饮宴了: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取菊花和酒。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和饮酒等等。

菊花,是我们中国人培育出来的著名的花卉,《礼记·月令》中已经提到。它在草木遍枯的时刻怒放,清芳幽香,尤其惹人喜爱。古人还认为,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晋傅玄《菊赋》),故而叫它“长寿花”、“延龄客”。

重阳糕,是用谷物为原料做的糕点,在重阳时吃,大概与周代秋粮收获后要尝新粮的做法有关。它的做法也很多

登高、插茱萸和饮酒,互相之间关系密切。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重阳登高》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

这本只是个神话故事,但于后世影响深远,以致演化成九月九日登高饮酒之习俗。菊花,除了观赏价值外,也确是一味良药,其性味甘苦、凉,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效。

《本草纲目·附诸酒方》中载:菊花酒,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用甘菊煎汁,同曲米酿酒。有的古籍中载,菊花酒是重阳日采初开之菊花酿酒,来年九月九日登高饮用。这样的酒,经陈放一年,味道自然较醇和,更何况还带有清雅之菊香。

重阳节不仅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也有饮茱萸酒的做法。《济南采风记》:“九月九日,登高,饮茱萸酒。”《象山县志》:“重阳,士人登高燕赏,以茱萸泛酒。”茱萸是一种含辛烈香气的植物,也是一味药,有温中、理气的作用,但有毒。《齐民要术》中说:“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不知是不是由于茱萸含的某种气味能驱除一些虫子的原因。

人们在重阳日佩茱萸,认为可以祛邪辟恶和长寿,据晋代人葛洪在《西风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可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后来发展成为用茱萸泡酒喝。重阳节登高、佩茱萸、饮酒的习俗,自魏晋历唐宋直到明清,始终不衰。晋代人周处的《风土记》中:

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会,又云茱萸会。可见登高饮酒的活动中,还含有相聚之意。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充分表达了佳节不能团聚而倍相思念之情,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晋书·孟嘉传》中,还记了一段与重九登高有关的故事,讲的是东晋大将军桓温与手下参军孟嘉的事:

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寮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孟嘉登高宴饮,大概太高兴了,连风把帽子吹落了也没有察觉。由是成了重阳节登高饮酒的一段佳话。后世不少文人,在作品中都提到它,如“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宋祁诗);“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杜甫诗):“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权德舆诗)等等。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尊老、敬老、爱老的“老人节”。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秋游,临水登山,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各公园、景点还专为老人准备了许多活动项目。当然,年轻人如有可能,也喜欢在这金色的秋天里去远足,欣赏大自然的风光。至于饮酒,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更不在乎是不是菊花酒和茱萸酒了。

*以上藏品由酒具达人—邓超群提供

古代“重阳节”里饮酒的习俗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

“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重阳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阳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各地重阳节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白癜风怎么治疗
白癜风那里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jbjj/54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