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从这首诗中来看
翻阅历史资料,项羽在重阳之时的戏马台上检阅六军,秋风戏马《汉书》和《史记》中都对于这件事有着明确记载:汉之元年,诸侯罢戏下,各就国,是年秋,项羽筑戏马台于彭城项羽筑戏马台的具体年月是在八月以后,时年项羽二十七岁一个年轻的贵族英雄,以一己之力,统帅天下诸侯,粉碎暴秦统治,天下之大,予取予夺,怎么可能不大宴群臣普天同乐?
中国江苏网9月29日讯(记者
重阳之所以得名,源于其日期是夏历九月九日按《易经》理论,九是阳数中最大的数字,两九相重,故名曰重重阳节阴历几月几日阳或重九
民间流传重阳节饮菊花酒
王晓风说,通过检索历代诗词歌赋,意外发现最起码从唐代开始,我们宿迁也出现一个和徐州戏马台一样的纪念性建筑,文天祥所作的《九月九日晨游戏马台》就是在宿迁写的在诗中著明:“戏马台,在宿迁泗水西二里,世传为项羽戏马之处”唐代诗人张悦的《下相九日城北亭子》:“西楚茱萸节,淮南戏马台,宁知相水上,复有菊花杯亭帐凭高出,亲朋自远来短歌将即景,同使兴情催”这首诗不仅将重阳节的文化概念和项羽联系起来,而且还帮助我们了解了有关宿迁戏马台的兴起缘由从这首诗中来看,有关重阳节的起源,先是叫茱萸节,因为是西楚霸王的原因,故而叫西楚茱萸节,发生在徐州的戏马台上在重阳节这一天来到宿迁城北的山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岭上,很多当地人都到山上野游饮酒,这里一样建设了纪念楚霸王重阳节戏马的亭子,也有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原标题:
古代在民间流行的说法是重阳节起源于恒景避难,载于南朝《续齐谐记》中有关文字说的是东汉时,在汝南地区有一个叫恒景的人,是著名神仙费长房的徒弟,跟随费长房云游修仙有一天,费先生忽然对恒景说:“你赶快回家吧,今年的九月九日那天,你家将有血光之灾发生”恒景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急忙跪地哀求老师给予禳解之法费长房于是交代,在重阳节那天,用布口袋盛放茱萸系在手背上,然后全家一起到山上饮菊花酒,便可避免一切灾难
宿迁市民间历史文化研究者多方考证发现 传统重阳节与项羽有历史渊源
这个记载否定了《续齐谐记》的说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法,从时间上来看,葛洪《西京杂记》成书的年代是在晋代,较之南朝《续齐谐记》更靠近汉代,对于历史事实的考证更具有资料价值从这一点说,汉高祖刘邦曾经作为楚霸王项羽的下属,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节庆饮食等生活习俗,完全有可能保留着昔日生活的习性而这种习俗的来源肯定是比汉高祖本人开创的汉代更为久远这就是王晓风提出重阳节来源于楚霸王秋风戏马说法的依据
期待进一步发掘项羽英雄文化
王晓风认为,现代人对于重阳节的文学印象,毫无疑问来自大诗人王维的那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已经成为国人最常引用,抒发自己在节日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所以重阳节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节日来说,是一个值得浓墨重彩描写的盛大节日每逢这一天,人们便全家团聚、登高野游、赏菊饮酒也有的地方还保留着在家前屋后遍插茱萸的传统,还有迎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等风俗
王晓风还说,较早描写古人过重阳节的诗歌并非王维的那首“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早的晋代,著名大诗人谢灵运就有过一首《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诗里叙述的是公元416年,宋武帝刘裕北伐大捷,班师回朝路过彭城戏马台,恰逢重阳佳节,于是就效仿当年楚霸王秋风戏马的典故,在台上检阅六军、大宴群僚、俯瞰彭城这一件事和当年的楚霸王筑台操练六军的盛事一样,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历史文化的一个典故,一个镶嵌在民族文化记忆中的闪光点,以至于很多诗人重阳节的故事都将其作为诗词歌赋中有关重阳节的重大历史事件,反复吟咏歌颂初唐诗人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诗曰:君不见宋公仗钺诛燕后,英雄踊跃争趋走,小会衣冠吕梁壑,大征甲卒碻磝口,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储光羲的诗也是登上戏马台感怀昔日宋武帝北伐,在戏马台大宴群臣的盛典,这样的诗歌一直到清代,在一位名叫陈文赉的诗人写的《九日戏马台宴集用谢灵运原韵》的诗歌里,还能看到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影
王晓风说,根据这一说法,重阳节起源于东汉然而,这种说法早在晋代就有不同的记载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有一个侍女叫贾佩兰,晚年出宫为民妇,曾对别人谈起刘邦和戚夫人在宫里的生活情景说戚夫人每逢菊花开放重阳节的来历200字之时,就将菊花的茎叶和花朵采来,掺进黍米之中酿酒,到了第二年的九月初九,酿制的酒就可以喝了,于是汉高祖和戚夫人就一起共饮菊花酒,吃蓬蒿做成的糕饼,还要佩戴茱萸
项羽重阳节登戏马台检阅
宋代以后,仍然出现了大量的重阳节和戏马台的诗词,其中明代诗人钱习礼的《戏马台》、文学家钱谦益的《戏马台》、清代鲁一同的《登戏马台》、刘素宝的《戏马台怀古》包括宿迁人何九州《戏马台》等诗,都和楚霸王秋风戏马这一典故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歌颂西楚政权辉煌鼎盛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直到清朝末年,诗人李运昌所作的《戏马台》七律诗:“秋风送我上高台,直挟江东霸气来六国残疆收掌握,三秦胜业笑尘灰不容亚父参奇计,可惜淮阴失将才剩有雄风忆重重阳节的6大习俗九,牛羊散卧菊花开”这首诗依然明确地将西楚霸王在戏马台上的雄风英姿和重阳佳节相互联系,与千古以来大量的重阳节吟咏戏马台的诗歌一样,层累堆积,成为中国诗歌典故,历史与民俗交相辉映,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文化现象
戏马台,位于现在徐州城南的户部山上,户部山原名南山,所谓马放南山,就是指项羽在夺得天下以后,放松了对于刘邦等诸侯的警惕,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就此埋下了覆灭的种子因此民族英雄文天祥路过戏马台时,所作的诗《九月九日晨游戏马台》:“黄花弄朝露,古人花飞埃今人哀古人,后人复今哀世事那可久,泪落茱萸杯”对于项羽这种放松警惕,大意失天下的悲剧表现出了深深的哀痛之情词人黄庭坚在《南乡子,重阳日宜州城宴集》中重阳节的习俗也发出了类似的感慨:“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宋代另一位著名人物、豪放派词家代表辛弃疾有一首《鹧鸪天,重九席上作》:“戏马台前秋雁飞,管弦歌舞更旌旗要知黄菊清高处,不入当年二谢诗倾白酒,绕东篱,只于陶令有心期明朝九日浑潇洒,莫使尊前欠一厄”他的《朝中措·九日小集》词:“年年团扇怨秋风,愁绝宝杯空山下卧龙气度,台前戏马英雄而今休也,花残人似,人老花同莫怪东篱韵减,只今丹桂香浓”
虽然在漫长的汉晋时代,找不到有关项羽和重阳节的任何记载到了唐代,政治气氛相对清明,文化氛围浓郁唐代的知识分子最乐意的事情就是写诗,加上唐代政权和西楚政权并无任何瓜葛,因此,在文人的关于重阳节的手抄报诗里就大量出现了反映西楚霸王项羽和重阳节的文化关系的诗歌《全唐诗》中收入集中的四万八千九百首诗歌,上至唐太宗李世民,下至黎民百姓,举国上下人人都会吟咏诵读,那种气势,恐怕只有现在的以微信、短信、微博为代表的文化能与之媲美例如,初唐诗人钱起的《江行无题》,“九月自佳节,扁舟无一杯,曹园旧尊酒,戏马忆高台”只是短短二十个字,就将时间、地点、的心情和思绪都交代明明白白,并充分体现了楚霸王秋风戏马的豪迈气概和现代人的微信、微博相比,即使是所谓的达人、大v,他们的作品有谁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
资料记载宿迁也曾有过戏马台
徐其崇)不久前,我市民间历史文化研究者王晓风发表一篇题为《楚霸王戏马菊花台》的文章,率先提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出我国古代盛大节日———重阳节,起源于楚霸王项羽“秋风戏马”的说法对此,很多网友都表示很惊讶,质疑此事是否得到进一步考证昨天,记者专门采访了王晓风,请他对上述观点作进一步论述
那么,作为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我们宿迁该如何运用这些难能可贵的文化财富呢?王晓风说,经过多年开发,大家都欣喜地看到,宿迁在项羽文化的挖掘和运用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城南的梧桐巷大面积开发,花费巨资打造了项王故里一系列景点,真是楚苑生春,蔚为大观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在这些景点中,却没有历史资料记载的宿迁戏马台的影子戏马台,是霸王项羽事业顶峰时期的得意之作,千古以来,留下了无数文人雅士的歌咏赞叹,其中文化含量不言而喻
恒景立即回重阳节农历几月几日家,到了九月初九,率领全家出门登山,人人臂上系着茱萸,在山上饮菊花酒,一直到了晚上才回家到家里一看,自己所养的猪狗牛羊全部暴死,全家人个个庆幸自己逃脱灾难从这以后,逐渐形成了重阳节登高野餐、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