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所有人重阳佳节,人人必看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笔下的重阳节,不管是“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孤独凄凉感,还是“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兴致,或者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恢弘,都表达着重阳节在人们心中的重要程度。
重阳安康重阳节来历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据说,在汉初皇宫里,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驱逐出宫,将这一习俗被传入民间。因为九九相逢为“重九”,九乃纯阳之数,所以人们把这天称之为“重阳”。这就是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神话传说
当然,大多数传统节日除了来历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神话传说,重阳节也不例外。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每年九月初九都要出来作恶,当地老百姓受尽了他的蹂躏和折磨。青年恒景的父母就是在一场瘟疫中没了性命,他自己也差点因病丧命。病愈之后,他决心为民除害,于是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历尽艰辛,拜师学艺。
是日,他学成归来,并在九月初九早晨,照师父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降魔准备。中午时分,瘟魔和往常一样冲出汝河,但刚扑到山下,就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香,只见他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魔宝剑与他搏斗,不过几个回合,便把瘟魔刺死。从此,这一天登高避疫的风俗就被流传下来了。演变到后世有登高望远,以寄相思之意。
重阳节习俗
在前文故事中提到的除了登高,还有赏菊、喝菊花酒、食蓬饵、插茱萸等,都被广为流传成为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它与除、清、盂三节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
重阳安康康重阳节俗之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洪亮《菊》(北京洪亮书画艺术馆珍藏)
重阳安康重阳节俗之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安康重阳节俗之蓬饵即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等,是一种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没有固定品种。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重阳安康重阳节俗之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岁月静好在传统观念里,双九还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年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期间,中国各地会举办丰富多彩的节日主题活动和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尊敬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
相信大家现在对重阳节已有所了解,感谢分享!
注: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
卡泊三醇软膏激素北京一般性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