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重阳节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6-3-13 2:34:00   点击数: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饮菊花酒

登高

民间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赏秋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有关重阳节的手抄报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新浪乐居讯(编辑 舒涵)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重阳节的习俗50字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佩茱萸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重阳节突击敬老0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历史演变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吃重阳糕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赏菊

著名诗词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九九重阳节手抄报酒”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白癜风能够治好的办法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正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jbjj/8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