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基本简介 >> 木琢故事遗失的香文化
从香字我们可知
一、香是植物做的。
二、国人用香由来已久。
自年前的上古时期,古人就开始焚木生烟,袅袅升起的一缕青烟就是原始的Wifi,用烟来与天地神灵进行沟通,祈求上苍的恩示和保佑。这种祭祀、礼佛的仪轨一直延续至今不曾断过。
“香”这个字本身就是有力的证明。
后经过秦汉的启蒙期、六朝隋唐的发展完善期,至宋代香文化达到鼎盛,宋代总结的文人四雅“焚香、点茶、插花、挂画”,把焚香放在首位。
《竹涧焚香图》南宋
《文会图》局部:焚香·点茶北宋宋徽宗赵佶
在很多文人雅士的助力下,香的功能外延不断扩大,除了祭祖、礼佛的线香外,更被用来制成香丸,通过熏香来养生;制成香粉,用来打香篆调节居室空气,驱疫除瘴沐浴熏衣,或者做成香囊来佩戴;制成脂粉香膏,作为皇宫嫔妃们使用的高档化妆品;还可以做成香牌、手串等小饰品佩戴在身上……亲朋贵友相聚,只是饭局、歌舞,更有香会、香席,品香斗茶,高雅得一塌糊涂。
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除了用香、玩香外,还是一位制香高手,并留下了《制婴香方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制婴香方帖》黄庭坚
而黄庭坚对香的最大贡献还不止于此,他总结的香之十德,更把香文化推向了至高的境界:
《香十德》
黄庭坚
感格鬼神,清净身心,
能拂污秽,能觉睡眠,
静中成友,尘里偷闲,
多而不厌,寡而为足,
久藏不朽,常用无障。
可惜的是,我们源远流长的香文化没有延续下来,到了清中后期,随着国力日衰而走向没落,除了庙堂中的香火还在延续以外,高雅的香文化离开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空档的年里,形而上的文化从我们身边褪去,被形而下的一汪法国香水所取代。
北宋的《清明上河图》,在繁华的大街上一个招牌分外显眼,上书“刘家上色沉檀炼香老铺”(这里的上色是上等货色的意思),门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我们现在逛超市、逛shoppingmall,还能找到这样的香铺吗?
最显眼的一楼,都是进口的香水和化妆品吧。
文化没有了,只留下对香味的感官刺激,这是莫大的遗憾!!
所幸,这些香文化的基因碎片还保留在诗词歌赋中、千年积淀的香方保留在《陈氏香谱》(宋)、《香乘》(明)里,用香仪轨还保留在现如今的日本和台湾,并披着香道的外衣,渐次回归。
“香道”是日本的提法,中国自古叫“香事”。
不论称谓,我们乐见这种回归,乐见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手机、饭局、八卦……之外,还有香篆、和香、香会……
还能留下这样的诗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1)。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小注:
(1)瑞脑消金兽:瑞脑一说是龙涎香,另一说是龙脑香(俗称冰片)。金兽指铜制兽型香炉。全句的意思是:香料在铜制香炉中焚烧,渐渐消散开来。
轻嗅,
香,悄然而至。
①淘宝登陆:搜索“北林木琢”,进入北林木琢官方网店。
②实体店:北京林业大学森工楼室,期待您的光临。
(北林木琢原创发布
文字作者:汪立禹,责任编辑:邹亚洁)
觉得不错,请分享点赞↓↓↓
北京中科中医院北京白癜风专业治疗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