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老人节日 >> 岁时节日重阳节
◆◆◆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易经》:“以阳爻为九”,将“九”字视为阳之极,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并重,故名曰“重阳”。三国魏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九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长于久,故以享宴得高会“。因此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
(一)登高、赏菊九江县,旧时某些文人雅士在重九登高赏菊、饮酒赋诗;今有些学校常借重九期间天高气爽之机,组织学生郊游或野营;有的单位则组织离退休十部、职工参观名胜古迹或开展文体活动,湖口,有雅兴的人在这天相约登高,赏菊、吃螃蟹,文人墨客还题诗纪游。武宁新县城登高山(俗称丁家山),为前人重九登高而得名;
旧志载:“登高山,县到河之南二里许,昔人佩萸采菊处也”。修水,宋时余于安乡十一都下南坪(今黄沙港南坪村)一山上构有亭子,为重九登眺所,此山因得名登高山,有客赋云:“茱萸酒,鹦鹉杯,百年此日几徘徊,相随明月下山去,犹有黄花插满腮”。今遗址犹存。都昌、彭泽,过去一般读书人,常于此日结伴登高,摘菊花,插茱萸,佩药囊,避免灾难;有的还吟诗作赋,以为风雅。
(二)重阳糕(粑)、重阳酒重阳食糕,“糕”和“高”谐音,以讨“步步高升”之彩。“吃了重阳酒,夜工不离手”,意即从此进入秋收冬种的季节。气温不断下降,有“过了重阳,移火进房”之说。彭泽农民多于此日以绿豆和米,磨浆煎成薄片称为豆粑,或做蒸米粑,小吃一顿,以示过节;
民间谣谚云:“重阳过后无时节,一朝雨来一朝雪”,意为重阳过后,转眼就是寒冬,冬衣冬粮,应及早筹划。永修旧时乡村中有“重阳会”,即以宗族遗产利息,会宴家庭父老兄弟;民间的“兄弟会”、“姊妹会”亦于此日会聚一堂,畅叙离怀,联络感情;耗资由“会费”利息中支取。都昌民间有是日吃糟习惯,以为是日吃糟,最能活血化瘀,舒筋和骨。武宁农村有自熬米糖食用的习俗。
(三)祭祖武宁旧志载:“重阳后聚族祭祖,会饮演剧,至深冬乃止。族有绅衿,设公席敬礼之。比年科名得隽者,裁会金为奖赏礼祀也,而鼓励人材之法寓焉”。瑞昌亦有重阳祭祖之规,谓之“秋祭“。德安,民间给先人祭墓和立墓碑。星子,旧时兴举行秋祭,全族聚集祭祖先(妇女不能参加),商量族中大事,订立族法,今无此风。永修西南地区有是日上坟烧香祭祖的风俗。
(四)重阳灶有的地方谓重阳建灶,万事如意,最为吉祥,有谚云:“重阳灶,节节高”。
(五)敬老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重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年,中国政府定重阳节为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成了尊老、敬老、爱好、助老的节日。各机关、团体、农村、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有的请老人参加庆祝会,观看文娱演出等;不少家庭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公园等处活动。
附: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重阳节活动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丰富,有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粑)、喝重阳酒及祭祖等。九九重阳节,如今已变成象征老年人寿的节日。
登高的传说源于:东汉方土费长房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难,如果用红色的囊袋盛茱萸,挂在臂上,登高饮菊花酒,即可免祸”。桓景到那天就率全家老少到山上避难去了,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发现家里的鸡犬全都死了。从至,人们每到九月九日在攀高避邪,沿习成俗。
(选自《九江风俗》第十章节日风俗第一节传统节日)
(图片源自网络)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lrjr/10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