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民俗赤坭古村落的民风民俗与传说故事,

发布时间:2021-7-31 11:42:27   点击数:

赤泥美腻的古村落~

已申报的第四批和正在申报的第五批广东省古村落中,缠岗村、蓝田村和莲塘村,不但环境优美,民风民俗众多,民间传说故事也不少,本期就带大家去领略这三条古村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蓝田村古村落青云巷

习俗1

缠岗村人过九九重阳

对于缠岗村民来说,重阳节比过年还要隆重。每逢“九九”重阳节,无论是在外求学的,还是在异地工作、定居的,都要赶回来与家人团圆,共度佳节,同时也看看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缠岗村之所以如此隆重地庆祝重阳节,是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一位罗姓的太公,他对父母双亲非常有孝心,母亲百年后,太公悲痛万分。

九月初八是太公母亲的生日,为了纪念母亲和感念亲情,在每年的九月初八至初十,即重阳节期间,太公都会召集大家族的人团圆聚会,举行纪念活动,让大家不忘感恩。几百年来,罗氏一代代繁衍生息,成为缠岗村最大的家族,这个古老的传统也一直保留至今,而且逐渐演变成全村共同的节庆活动。

重阳团聚、敬老……缠岗村人虔诚地守护着老祖宗的遗训,代代传承。缠岗村庆祝重阳的一天活动,就是请人到村里最大的池塘开网捕鱼,捕捞所得与全村人共同分享,而且无论男女老幼人人有份,寓意年年有“余”。

池塘以丰富的产量回馈缠岗村人,村民门在九月初九这一天捕捞近千斤塘鱼。一大早,家家户户就都拿着木桶、水盆到村委排队领鱼,一个个喜笑颜开。中午,在村里的罗氏大祠堂里,多人的重阳午宴正式开始。一盘盘新鲜美味的菜肴齐齐上桌,长、晚辈们一起围桌而坐,共话家常,其乐融融。晚上村委还会请戏班,整晚唱粤剧,热闹非凡,现在条件好了,晚上就放电影。

习俗2

重阳节蒸糕

缠岗村人过重阳节的时候,几乎每家都做糕点吃,十分丰富,好像新年那么热闹。

这事有一段传说。

榕树下表演传说故事

古时候,这个村有户叫罗坤的人家,夫妻俩住在山脚下,靠种田过日子,起早摸黑,勤勤恳恳,种下的五谷收成也好,日子愈过愈好。他夫妻俩为人忠厚,有一副热心肠。当地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热情地帮助,有时还从家里挤出一点粮食来接济人家呢。

一日黄昏,天快黑了。罗坤从地里收工回家,路上遇见一个道士模样的老人,身穿破道袍,垂头丧气,走路连脚也不稳。罗坤于是上前问:“道长,天黑了,还往何方?”那人回答:“今天走了一日路,已口干肚空了。”他听后说:“何不到我家一宿?”老道也应允了。回家后,罗坤与妻子说由来,并请道士一起吃晚饭。

饭后又找个草房安个铺,给道士歇宿。那道士也不客气,拿过被子蒙头便睡。第二天清晨,道士上路了。临走时,他对罗坤说:“九月九,你家里遭灾啊!”罗坤听了吓了一跳,问道:“平生不作亏心事,我怎么会大难临头呢?”道士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的祸福,避祸逢吉是人为,请不要急。你可在九月九日之前,搬家一避,拣个高地方,没草木的更妙,只要照着我的话去做,就可消灾了。”说罢,道士扬长走了。

这一番话,罗坤铭记在心,他扳指一算,还有两天就是九月九,心中感到不妥,决定无论如何,先避一避为上。他叫了老婆孩子一起把家中可拿的东西都往屋外高山上搬。到了初九清晨,东西搬得差不多了,他即带老婆孩子离家往山顶上爬。

当他刚爬到山顶高地上,回头一看,原来的房子浓烟滚滚,火势越烧越大,山脚下和山腰连成一片火海。幸亏罗坤走到山顶,周围全是光秃秃的山头,火才没烧过来。他心中又恐慌又庆幸。从此,罗坤全家在九月初九爬山登高一事,一传十,十传百,连四乡都传开啦。到第二年初九这天,人们又恐灾难临头,老少妇孺,也学他登山避灾了。

但是,一些住在平原的人家,既没山又没高地可爬,怎么登高避灾呢?况且,每年都有九月九日这天,搬家嘛,村民人家也确实难办,就人力物力计,真吃不消呢。

后来,人们集思广益,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九月初九蒸糕点,广州话“糕”同“高”同音,以吃糕点表示登高消灾的意思。在赤坭缠岗一地,每逢九月初九登高节,便把糕点、鱼、肉放在灶坑上,点上香烛,敬献灶王爷,保佑长年吉祥。

缠岗村头,如今还留传一首歌谣“重阳佳节吃糕点,消灾避祸当登高。谢灶爷,饮醇醪,长寿吉祥乐陶陶。”由此,吃糕点成为好心人取代登高避灾的旧习。他们自制的粉果、糕点,有萝卜糕、糯米糕、松糕、猪肠糕、煎炸式等糕点,真像年节一样。重阳节蒸糕的习俗就这样留传下来了。

习俗3

蓝田村的迎亲

迎亲礼前,新郎新娘都要“上头”。所谓“上头”,就是男家请来一对好命的夫妇,叫做“花王公、花王婆”,花王公给新郎采花,嵌床;花王婆则先给新娘梳头三次,手梳,口唱:“第一梳梳头,第二梳梳发,第三梳梳到白发齐眉”。

然后进新房铺床,边铺,边唱:“第一铺床铺席先,第二铺床铺草毡,第三铺床挂蚊帐,第四铺床铺花被,花被中间有棵莲子树,莲珠莲子二十齐。”接着新郎的一班兄弟齐集大厅,给新郎换上长衫,背挂红带,戴上插有金花的礼帽,叫“簪花挂灯”。女家则请来一群姊妹,在新娘房中叹几天,叫做“开叹簪”。

然后,又请来两个好命婆,叫做“两嫂、伯母”。伯母负责给新娘梳头、撒米;两嫂负责幅新娘上轿。伯母边给新娘梳头,边叫新娘叹,这叫做“上头”。

迎亲时,男家组织一个相当规模的迎亲队伍,首先是举着两面贴着喜联的彩旗先行,接着是担着一对写着“迎亲”的大红灯笼,紧接着是四个轿夫抬着一顶花轿,内放大鹅一只,送给女家,叫做“肥鹅换新娘”。花轿后面跟着八名吹鼓手,沿途吹奏迎亲乐曲,最后是一队几十人组成的手执武器的男人,叫做“押轿佬”,负责保护。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来到女家,鞭炮声声,女家即摆开酒席,招待亲家。

白天,女家把丰厚的嫁妆交给男家的亲人,男家招待亲家饮宴。入夜,新娘的母亲给新娘一把用红线将九百九十九个铜钱穿成的钱剑,上轿前,父、兄、嫂、弟等向新娘献酒送行,新娘也逐个用叹歌给予祈求勉励。

新娘上轿时被两嫂背着,一群送嫁女簇拥着,上轿后,鼓乐喧天。

进入新房,两嫂给新娘梳妆打扮,换上大红衣裙,到厅堂拜过翁姑,然后一群会友哥(新郎的兄弟)、宾客等人拥着新郎一齐进入新房,闹新房,直到深夜才散去。

第二天一早,新夫妇穿着大礼服,在鼓乐声中到祠堂拜祖,回到家中,按辈分顺序,逐一向长辈敬茶礼拜,长辈回以红包。当天下午,盛大的喜宴开始,新娘新郎逐席给亲戚朋友递茶敬

酒。

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拜见父母,叫做“三朝回门”,满一个月,新娘才可以第二次回娘家,叫做“满月”

传说

莲塘村的乌石与白石传说

相传盘古开天地,就是盘古双手拿起两把大斧,长年累月不分日夜地把广阔天地从一块很大很大的岩石中开辟出来的。他劈呀,砍呀,凿呀……不知干了多少时候,突然一声“轰隆”巨响,天顶上一块大石掉下来,“糟糕”,原来天被凿崩了一个大洞。怎么办呢?他只有一斧一斧劈开的耐性,却没有一块一块镶补上去的本领。正在为难,他的女儿女娲想出办法解决难题,她从石洞口

跳出外面,捡来大大小小的石块,溶炼成一大块石头把天洞补好。这就是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女娲炼石补青天的神话。女娲炼的石块是怎样捡来的呢?又引出另一故事:

正在玩得高兴的一群孩子,忽然听到空中传来阵阵风啸声,大家抬头仰望,见一位穿戴得五彩缤纷的仙女,膊头压着弯曲的扁担,两头各挂着一块黑石,一块白石,由南向北娜娜婷婷地从孩子们头上空经过,他们看得呆了,这时从村中走出来一位孕妇,她看得更为清楚,高声呼喊:“危险啊!快走开,她挑石的扁担是根灯心,捆绑石头的是两条丝线啊!”

话音刚落,灯心“咔嚓”断了,两块石头骤然落下,仙女突然失重迫降地面,一脚着地随即飞身腾空跃起,霎时不见了。

后来至今金鸡咀山头的巨石上留下她的一只脚印;折为两段的灯心,一段成了国泰河,一段成了九曲河;白的一块石头落到白石村旁,占地二十多亩,名为白石。中心是个很大的圆洞,像个倒扣着的钢精锅,直径和高度三十多米,洞内可容纳成千人。抗战时这里是个最安全的天然防空洞。

更奇异的是石壁上悬空立着一位二十多米高,身披铠甲的将军,玲珑浮凸,蔚为壮观。黑色的一块,跌落在莲塘村南面三公里处,人称乌石占地四十多亩,高四十多米,南面有个大洞,分内中外三洞。

外洞最大面积有三百多平方米,有平滑的神仙床、桌、凳,有形如大象、牛、羊、猪等石钟乳,人们敲击它会发出“当当”“隆隆”的锣鼓声。中间一洞像间大厅,乌漆墨黑的,人们称“盲妹房”,中央顶上有个大圆孔,像把大罗伞,无数蝙蝠在洞里栖息,地下的蝙蝠粪便积累盈尺(中药叫夜明砂,可治夜盲、眼疾),内洞有二十多米深,深处有曲折石孔隙,透进一些从上而下射入的光线,少年或身躯瘦小的人可从石孔中转弯抹角攀登出石外,直上顶峰。

乌石是花县八景之一,名为“乌石幽奇”,确实非常雅致独特。由于解放后政府和人民不加珍惜爱护,不断采挖,相反向下挖到四五十米深了,成了水塘,景点荡然无存,殊深婉惜。

“我没走错路吧!怎么不见家乡的乌石呢?”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华侨卢炳棠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lrjr/119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