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重阳节的由来虽然说法蛮多

发布时间:2015-5-7 22:39:14   点击数: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戴茱萸、吃野餐、吃菊花酒消灾免祸的风俗就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沿袭为俗

·500多爱心人士涌向陈桥敬老院 爱心老板连续3年办“重阳宴” 2012-10-25

[:李天时]

前往论坛讨论

来源:

更多

articleid=&preview=0

欢迎订阅 南通报 移动发送ntrb或者南通日报到10086 江海报 电信发送jhsjb到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叫老人节,现在国家已经正式把它定为了敬老节

2013-10-11 10:06:05

·南通各地开展重阳敬老活动 2012-10-25

南通网

·《三个未婚妈妈》重阳节首映 老艺术家再放光芒 2012-10-24

·上半年刚办手续的退休职工是否可领重阳节慰问金? 2013-10-11

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 曝山东“张灵甫纪念碑 ... “天空之城·伶工学社 .重阳节的来历.. 上海新农村文化展 模特... 浙江温岭3名医生被捅1 ... 兰州一天然气主管道断 ... 河北野生猕猴群下山觅 ... 崔永元:美“放心吃了 ... 上海现“假窗房” 空置... 吉林一名男子求爱遭拒 ... 韩媒:李雪主因像金正 ... 李湘一家三口同台献唱 ...

·重阳霜降19年后又同日 此时养生宜平补 2012-10-24

图说天下

相传在东汉时期,河南汝河一带惹了瘟,现在的说法就是传染病流行汝河里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老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也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送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2014重阳节几月几日四处访师寻道,访遍了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费长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地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还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还密授了辟邪的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本文王宇明系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南通资深媒体人,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南通市区卷)》、《衣胞之地——我的南通重阳节敬老活动方案州》

南通民俗王宇明话民俗:重阳节趣闻[组图]

九月初九的早晨,桓景按仙长的叮嘱带领乡亲们登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做降魔的准备桓景给每人发了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还在每人的手膀子上扎好了一色的红布袋子中午时分,瘟魔真的来了只见烟雾腾腾,汝河里的水也陡然泛了有好几丈高,声音也是没魂的响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了汝河当它刚扑到山下,闻到了菊花酒的气味就冲鼻子;闻到了茱萸的怪味道就作心泛,随你怎么就是不得再往前,而且脸色突变桓景也就乘这个机会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刺死了瘟魔,为老百姓除了一大害等大家下了山到家里头一瞟,鸡呀、狗呀、牛呀、羊的兜身死光了,只剩了踫高的、吃了菊花酒的、身上戴了茱萸的人是重阳节人们喝什么酒毫发无损桓景当时所踫的山,春秋的时候叫冈山,现在叫芦岗,在河南省上蔡县境内上蔡县是驻马店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

重阳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易经》中有最早的的记载:“以阳爻为九”,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叫“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所以又称“重阳”东汉末年曹丕在《九日与钟鳐书》里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屈原在“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还提到了重阳节,说明重阳节至少在2000多年之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风俗重阳节的由来虽然说法蛮多,但最主要是来源于“桓景避难”的传说

10月10日上午,崇川区虹桥街道举办“邻里千叟宴重阳节”主题活动,现场邻里的老人重阳节是几月几日亮出各自的招牌菜进行菜肴比拼,通过眼观、嘴品最终评出了最佳创意、最佳风味、最佳造型和健康美食等奖项老人们一起在细品三十五道自助菜肴中共同迎接重阳节的到来记者丁晓春摄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南通网微信

每天分享南通鲜活新闻资讯!

相关新闻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如皋市领导开展重阳节走访慰问 2012-10-23

·南通城南社区举办主题活动喜迎重阳节[组图] 2013-10-10

















































































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xgcs/1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