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高考语用题满分攻略对联
年开始考对联。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叫对子。在人们的生活中还广泛应用,特别是春节,家家都还保留着贴对子的习惯,高考年考了对联,考查的方式是给出上句,让考生在给出的四句下句出选出一句做下句,比较的简单。我们的复习时,要做到把握对联的特点,能读懂对联的内容,给上句能对出下句。
例1.某百货商店开业,老板的朋友送来四副贺联,但其中只有一副适合百货商店。这副是()
A.茅店月明鸡唱早,板桥霜滑马行迟。
B.五夜早朝声入梦,一江春水暖先知。
C.生意可人春潮涌,财源似水秋果香。
D.一楼风月当歌饮,万里溪山带醉看。
分析:答案为C。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内容,祝贺商店开业,只有C项说到了做生意的事,其它选项和生意无关,这样的题很简单。
例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5、6题。
登高远眺,俯瞰京城:一边是,红墙内皇宫内院,金碧辉煌,气势恢宏;一边是,一望无际、大大小小的民居院落,掩映在绿树荫里。若在雨中观看,就更有意境,诚是“云里帝城双凤阙,”。
下列各句填入文中横线处,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A.雨中丛树万人家B.雨中绿树隐千家
C.坊间丛树千万家D.坊间绿树有人家
分析:答案是A。本题考的是对联和形式。四个选项每句话前面的四个字都能与上联相对,看后三个字,B、D都是动宾结构,和上句的“双凤阙”的偏正结构对不上,C项“千万家”虽然也是偏正结构,但它是“千万”修饰“家”,是二、一结构,而“双凤阙”是“双”修饰“凤阙”的,是一、二结构,只有“万人家”是一、二结构,与上联相对工整。
高考考对联一般从两个方面考,一是考内容,二是考结构。考内容一般比较简单,对联通俗易懂,百姓人人都能读明白,高中生在读懂方面没有问题。考结构,稍显难一点,但如果能了解了对联的结构特点,也没有什么难的。总的来说,这道题是道简单题。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B.烟波江上使人愁
C.举杯消愁愁更愁D.同向春风各自愁
分析:答案是A。内容上都写的是“愁”,但结构与A一致只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年北京卷)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甲(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乙(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丙(吟咏/涵泳)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是()
A.秋稔(rěn)冬祥意蕴B.楹(yíng)联齿颊留香
C.言简意赅(gāi)撰写D.镌(jùn)刻锒锒上口
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万户杨柳依依B.千家喜气洋洋C.春回爆竹声声D.春来微风缕缕
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题写内涵吟咏B.题签内涵涵泳C.题写蕴涵涵泳D.题签蕴涵吟咏
4.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解析]:第一小题是仍是字音字形一起考,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正确的应是“镌(juān)刻,琅琅上口”。第二道小题考的是对联,给上句,选下句。答案是C,“万户”“千家”词的结构与“冬尽”不匹配,排除A、B;“缕缕”仄声与上联的“点点”不匹配,(对联要求上联的尾字为仄声,下联的尾字为平声)排除D。C项在内容上能够照应“过年”,词性、结构、平仄也合适。第三道小题考的仍是近义词选择,答案是A。“题写”指书写,“题签”多指为书籍、卷册封面题写标签;“内涵”多指内在涵养,“蕴涵”指包含;“吟咏”指咏唱,声调有抑扬地念,“涵泳”指深入领会。第四小题,考的是内容理解,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答案是D。对联字数不受限制,排除A;对联对押韵没有要求,排除B;不仅有喜联,也有挽联,排除C。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下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对联在语言上的要求: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当,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清·李渔《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yào月亮)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àidài云气很盛),日曈朦(tónglóng,形容太阳刚升起时由暗渐明的样子)。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yì)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对联特点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相对词性必须相同。
词性相同,即上下联除了词组结构、句式要相同外,词性也应该一致。准确的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所谓”实对实,虚对虚”,这便是属对原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
“春”对“秋”,名词;“种”对“收”,动词;“一粒”对“万颗”,数量词;“粟”对“子”,名词。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面目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谁是摘星手
春芍药夏牡丹秋菊冬梅,我乃采花人
(2)对仗工整:对偶就上下联(出句、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系一般可分为三种。
一是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如“泰山不辞抔土故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可成其大”。
二是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是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两种。
宽式对偶只具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即可。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春节所用的春联一般用严式对偶,只是不是很严格,但作为高考考题,为了有一个相对规范的标准,一般还是强调用严式对偶。即强调“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很重要的一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对‘平仄’不做要求)”。
(3)平仄合律:所谓平仄,除平声外(一声)外,其余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在《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音调符号”即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对联中的平仄要求:
一是上联尾字必须为仄声,下联尾字必须为平声——仄起平收。如“朗月”对“清风”。
半醉半醒过半夜三更三点到三河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二是联中每一个词或处于奇位上的字可不必绝对——即古人所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世事洞明皆学问(仄仄平平平仄仄)
人情练达即文章(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平平仄仄平平仄)
蜡炬成灰泪始干(仄仄平平仄仄平)
(4)巧用典故:如下列的这副北京旧门联: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中郎绿绮太史黄庭
毛泽东赠叶剑英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蒲松龄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5)别格:亦即对联的另一种构成方式,也可以说是做对联的另一种技巧。有以下八种:
一是嵌字如:亚洲广结英雄会运动常开友谊花
二是嵌数即嵌入者皆为表树目的字。如:诸葛武侯庙联云: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墨客,启用四桨五帆,历经六滩七湾,受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载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应考三番两次,今年一定要中
三是嵌名亦即嵌入各种名词,如人名、兽名、鸟名、花名、果名、树名药命、地名,等等,如:
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
熟地迎白头益母红娘一见喜
淮山送牵牛国老使君千年健
此联巧妙地精选出熟地、白头翁、益母草、红娘子(又称灰蝉)、一见喜(穿心莲)、淮山、牵牛子、国老(甘草)、使君子、千年健十味中药名,用“迎”、“送”两字串联起来,对仗工整,颇为得体。
四是拆字即将汉字形体拆开,或分或合而成联。如: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五是叠字同字再用,或且三用四用,即为叠字。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六是谐音如:
二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鲁肃、樊哙、狄青、萧何何、偶、幸、媒)
七是回文联就是回环往复,顺读、倒读都成文颇有意趣。福建厦门鼓浪屿的“回文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八集句联集句,就是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诗文按照一定的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形成很好的对联。如: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6)内容要相关
内容相关即是上下两句意义要相近或相反,相互合作,彼此联系,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思想。
如相近的有:
勤劳门第春常在节俭人家庆有余
内容相近却不能内容相同、重复,否则便犯了”合掌”之忌。如:
国中无双府地海内第一名城
内容相反的有: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世间少有蠢才子天下难得好先生对联的分类:从内容上分:春联,如“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婚联。如:“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寿联,如“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挽联,如“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名胜联,如“门可通天,仰视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书画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
从形式上分为:正对,即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出句和对句的意思属同一范畴。如“春暖风和日丽,年丰物阜民康。”反对,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出句和对句的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如“天开新岁月,人改旧乾坤。”串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反映出句和对句的意思相连贯,对句补充出句之意,二者不可颠倒。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1.春节将至,小明打算买副春联,以表达新年的祝愿,下列各副对联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A.迁入新宅吉祥如意搬进高楼福寿安康
B.大地春光喜期新岁洞房花烛吉日良辰
C.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长安
D.年享高龄椿萱并茂时逢盛世兰桂齐芳
1.C。解析:A为乔迁联,B为喜联,D为寿联。
2.下列对联中涉及到的我国传统节日依次是()
①街头灯影逐花影,村中梅香伴酒香。②年高喜赏登高节,秋老还添不老春。
③桂花开时香云成海,月轮高处广寒有宫。④春回大地,九千万里寒食雨;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风。
A.春节重阳节元宵节清明节B.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C.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清明节D.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
2.C。解析:①“街头灯影”写的是正月十五灯节,②“登高”写的是重阳节登高饮酒。③“桂花开”写中秋节赏桂花。④“寒食”写的是清明节。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5)题。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荫,校舍十分甲(俭朴/简朴),但是一尘不染。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不知乙(消磨/消耗)了多少黄昏。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流连忘返的去处……
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如雷贯耳,招致莘莘学子的钦羡,使人丙(未免/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1.文中加点词语的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草如荫B.槛(jiàn)外山光C.芦蒿D.应和(hè)
答案:A绿草如茵
2.依次填人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俭朴消磨 未免 B. 俭朴消耗 不免
C.简朴消磨 不免 D. 简朴消耗 未免
答案:C.简朴: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简单朴素。俭朴:俭省朴实。“简朴”和“俭朴”是一对近义词。“简朴”着重指简单朴素,运用范围较广泛,可用于语言文字方面(如“语言文字简朴无华”),也可用于生活作风方面(如“他在吃、穿方面一向简朴”),还可用于设备条件方面(如“这是一间设备十分简朴的办公室”)。“俭朴”着重指节俭朴素,运用范围较小,多用于个人生活方面,如:“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朱德《母亲的回忆》)消磨:1.度过(时间,多指虚度)。2.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消耗:(精神、东西、力量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这种结果可能已经出现了,也可能是还未实现的。未免:1、实在是,不能不说是2、不免 3、指人对过分的事情不以为然,委婉地给予否定的评价。表示对某种行为、举动不以为然,含有不赞许的意思。
3.文中加框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尘不染B.流连忘返C.如雷贯耳D.莘莘学子
答案:C如雷贯耳:贯,贯穿,进入。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应为“闻名遐迩”。一尘不染:①教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修行者不被六尘所沾染叫“一尘不染”。后比喻为官清廉,或人品纯洁高尚,丝毫没有沾染坏习气。②指环境非常清洁,事物十分干净。流连忘返:流连,留恋不止,不愿离去。忘:忘记;返:回归。比喻喜欢、迷醉某种事物而不愿忘记或离开。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生。
4.在文中第一段末句的横线上填人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土山的背后,缓缓流动着一条小河,②荷花池北岸上,可遥见一排高低起伏的土山,
③两岸微风拂柳,又是一方胜境。④山上松柏茂盛,树下花草丛生,别有一番风致。
A.④①③②B.②①③④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
答案:D
5.文中“工字厅”的长联因情景交融而颇有韵味。下面的对联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且适合挂在书房中的一项是
A.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B.山川佳色澄悬镜,松竹清阴静读书。
C.贵客登堂谈真道,高朋满座叙福音。D.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答案:B
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2)题。
古代文人即有为商家写春联者,鼎鼎大名的明代才子唐伯虎便是其中一位。旧历年底,香港天地图书公司营业经理刘文良先生恭请我撰一春联,“要有‘天地读书’等字眼在内”。在下就为他拟了一副力求通俗的对联:
每天读好书
我的联作本甚平庸,平仄亦不规范,之所以敢拟,不过抛砖引玉罢了。
(1)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A.鼎鼎大名B.恭请C.在下D.抛砖引玉
答案:B恭请是敬辞。
(2)下列为“每天读好书”所对下联,最符合文中要求的一项是()
A.天地称一统B.囊括八方地C.图书富百城D.此地有良伴
(2)D。
5.阅读下列对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5.A。
6.下列四副对联中,最适宜用来迎接友人来访的一项是()
A.珠联璧合乾坤定,花好月圆鸾凤鸣。B.华夏年年腾骏业,新春岁岁展宏图。
C.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D.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6.D。
7.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3)题。
①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
②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③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1)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B.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
C.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之妙D.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
(1)C。(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2)第②段中空格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2)B。
(3)第③段中的咏竹联最恰当的下联是()
A.万丈凌云无止心B.万丈凌云犹心虚C.万尺凌云仍虚心D.万尺凌云志永存
(3)C。
8.下列对联中不适用春节的一项是()
A.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B.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C.瑞雪映兆丰稔岁,神驹腾跃吉祥年。D.雪中送炭家家暖,锦上添花户户春
8.D。D联是夸人的。
9.对下列对联所评论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②集群圣之大成,立万世之师表。
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④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A.①诸葛亮②孔子③蒲松龄④司马迁B.①辛弃疾②孟子③蒲松龄④文天祥
C.①诸葛亮②孟子③鲁迅④司马迁D.①辛弃疾②孔子③鲁迅④文天祥
9.A。
10.指出下列对联所写的人物。
(1)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鲁迅)
(2)视富贵如浮云,飘然去国尤恋园;挟奔流到大海,遽尔停杯再举杯。(李白)
(3)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4)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5)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陶渊明)
(6)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孔子)
(7)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唯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庙旧祠堂。(白居易)
(8)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9)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观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范仲淹)
(10)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屈原)
(1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苏”(苏轼、苏洵、苏辙))
(12)奇祸陷风波,南宋山河才半壁,精忠贯日月,西湖俎豆足千秋。(岳飞)
(1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14)酌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11.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3分)答:(A)
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蕖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
1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2分)
A.贾谊B.诸葛亮C.屈原D.文天祥答:[C]
13.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答案:B。A项中的“花甲”表明适用于六十岁寿辰。B项中的“古稀”则指人生七十岁,出自杜甫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诲人无倦”表明是指“老师”,最符合题意。C项是没有表示年龄的词语,但“音容宛在”则说明这是一对挽联,适用于纪念已经去世的人。D项中“执掌教坛垂七十载”则表明是从教七十年,而非指年龄七十岁。
14.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园千里绿春绣锦万山金座凝香
新春联上联:翠柳迎春千里绿下联: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上联:桃李满园春绣锦下联:芝兰绕阶座凝香
15.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一著名诗人的对联。
池馆重新接草堂宦游西蜀烟尘誓扫还金阙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更入清风明月高吟铁马铜驼派开南宋
答案: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16.下面是一副赞颂诸葛亮的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授;
下联(已被打乱):八阵名成,两川福被,十倍荷褒荣,三分功定属元勋,所合精锐四方。
答案: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一处调整:四方精锐
17、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三处内部调整:莺唤起一庭佳丽(为了对仗)、树边红雨(为了对仗、顶真)、舜日尧天(为了平仄)。
18、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
难报恩来生为国家耿耿忠心昭日月何堪魂去青史千秋功同五岳
寸草春晖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死为人民
①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功同五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②青史千秋,何堪魂去;寸草春晖,难报恩来。
19.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选A(四个选项中,末字都是平声,与出句的仄声相反,符合平仄规律,但C项的末字“飞”为动词,与上句表颜色的形容词“青”不配对,先排除这一项;D项中“高”虽为形容词,但与“碧”不属同一范畴,且“风平浪静”与“身正才卓”在意境上难以对接,亦排除;B项基本上也可对上上句,但“阔”字与对字的“静”同属仄声,已犯对联忌讳,“情深海阔”中“情深”与“海阔”并无联系,而且“心平浪静”与“情深海阔”也不存在多大关系,比较起来“志远天高”与“心平浪静”就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全句平仄相对,意境相合,属最工整的对句,当选A。)
20.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B.柳梢听得黄鹂语C.春山一路鸟空啼D.楼阁新成花欲语
选B。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能力层级为E。由诗歌的第一句“城雪初消荠菜生”可看出时令是冬末春初,这样A项“落红满地”和D项“花欲语”是不符合时令的,与上文无法衔接;由诗题和“角门深巷少人行”可看出C项“春山一路”不符诗意;B项柳梢是春天比较早的景色,黄鹂语也无鸟空啼的嘈杂,反而给人以惊喜,与后文“此是春来第一声”相吻合。通过诗句留白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同时还考查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题目新颖,但难度不大。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选答案。
21.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B.小院地偏人不到C.门巷深深过客稀D.寒气偏归我一家
B先看内容照应,这首诗是《夏日西斋书事》,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即可排除C、D;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2、4、6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平仄,那么,A项是仄平平,B项是仄平仄,C项是仄平仄,D项是仄平仄,即排除A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选答案。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能力层级为E。通过诗句留白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同时还考查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题目新颖,但难度不大。(转自语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