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老北京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你知道吗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别称:登高节、晒秋节、重九节、九九重阳等
重阳节重阳节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重阳”也叫“重九”,因《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重阳节这一天老北京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赏菊、饮菊花酒、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老北京重阳习俗之登高
自古登高就被视为一种雅俗。在明清两代,重阳登高盛行,那时每逢阴历九月初九,皇帝要亲自到景山去登高拜佛祈求福寿平安并观览京城风光,皇后妃子们则在故宫的御花园登临堆秀山登高眺望。
在民间,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那时主要的蹬高去处: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大处,香山、五塔寺等处,一般全家或三、五好友同行。登山野游活动,既是一项健身的体育锻炼,也是一项亲朋好友聚会欢谈、增进亲情友情的活动。如今登高当然早已没有避邪免遭天祸的迷信俗愿,登高登山已是人们经常化增强体质的体育旅游活动。
老北京重阳习俗之赏菊
赏菊、饮菊花酒是老北京度重阳节的另一项风俗。
民间歌谣有: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菊花,秋之骄子,其色艳丽,多呈金黄,其姿优美,富于神韵,其品坚贞,经霜不凋。为此深得文人墨客、学子、诗人们的青睐欣赏,边赏菊,边饮菊花酒,边吟诗作赋使历代诗人都有咏菊名篇佳句传世,美不胜收。战国时屈原就写过“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东晋的陶渊明专门种了一个大菊园精心培育耕作浇花,并对着菊花自语祝愿:“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老北京重阳习俗之佩戴茱萸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茱萸全称吴茱萸,又称越椒,是一种芸香科植物。早在汉代时出现,到唐代时流行很广。它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温中止泻、开郁杀虫之功效,古代有“吴仙丹”和“辟邪翁”之称。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老北京重阳习俗之吃花糕
吃花糕是老北京盛行的风俗。俗语说:“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
京城重阳吃花糕,习俗久远,吃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步步登高”“步步高升”之寓意。
所谓“花糕”,老北京时有多种类,一类是饽饽铺里卖的烤制好的酥饼糕点,如糟子糕、桃酥、碗糕、蛋糕、萨其马等,一类是四合院里自家用黄白米面蒸的金银蜂糕,糕上码有花生仁、杏仁、松子仁、核桃仁、瓜子仁五仁,有将米粉染成五色的五色糕,有的糕中夹铺着枣、糖、葡萄干、果脯,或在糕上撒些肉丝、鸡鸭肉丝,有的花糕上还贴有“吉祥”或“福寿禄禧”字样,并插上五彩花旗。花糕那时也像月饼一样用于馈赠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