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作为季节标识的大火星夏历三月初出东方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蛐蛐儿的高潮期蛐蛐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据记载,斗蛐蛐儿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南宋权相贾似道,“少时游博无行”,掌权后尤喜促织之戏,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促织经》明朝宣德皇帝也爱斗蛐蛐儿,致使一只好蛐蛐儿价至数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蛐蛐儿,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寒露今至 告别夏天重庆晚报 2008年10月8日
寒露最重要习俗——登高
参考
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据考证,重阳节很可能源自古人的祭祀仪式作为季节标识的大火星夏历三月初出东方,九月隐退,相传自颛顼帝时已开始派人专门观测而人们出于对大火星的崇拜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形成了出火禁火、迎神送神的习俗,进而演化为祭祀等活动直到今天,重阳节还是一个与除夕、清明、盂兰盆会并列的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寒露时节,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就是农历9月9的重阳节九九说法,来源于《易经》按《易经》的阴阳理论,物极必反九已盛到极点,再往下便要回到一,九九相逢更是大不吉,所以重阳节许多风俗都是出于一个目的:避恶禳灾,如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因为“九”在易经中是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又称“重阳”或者“重九”
寒露民俗早知道新浪星座 2013年10月09日
南方较流行秋钓边
有人考证,屈原曾在《楚辞·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说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重阳重阳节手抄报模板已形成风俗然而这里的“重阳”,其实是“九重天”的意思
寒露时节,我国北方已呈现出深秋景象,南方也秋意渐浓这个节气往往和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相遇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有个重要习俗——邀约亲朋,登高望远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各地流传甚多,归结起来,无不脱胎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大意为,东汉汝南有一个名为桓景的人,跟随精研道家之学的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你家有灾让你的家人赶紧做些茱萸绛囊,绑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可除此祸’桓景听了这话,立刻带着全家人避祸山中晚上回来时,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死了,替他们挡了一灾,从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在我国南方,这个时节告别炎热,阳光和煦,正是出游的重阳节的来历200字好时节,可赏花,流行吃螃蟹、钓鱼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或许晚秋寒气,因其侵害身体,故而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具有驱风逐邪祛寒疗效的茱萸,也就逐步演化为“辟邪翁”而菊花,历来被仙道方家视为“延寿客”、“不老草”,象征意味更是不言而喻
北京流行斗蛐蛐
重阳节最早的记录,始见中国古代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汉高祖宠妃戚夫人有位侍女贾佩兰,出宫后曾说起在宫中时,日常无事,四时乐事甚多,每逢九月九日,便会“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菊花酒,乃是在菊花舒展之时,连同一点青翠的茎叶,杂和黍米酿成,到来年重阳这天重阳节喝菊花酒就可以饮用了,据说饮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而“蓬饵”,指的就是“重阳糕”,取“糕”与“高”谐音,有时候人们还会在糕上放置小鹿数枚,号为“食禄糕”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已经明确提到了重阳宴饮:“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女性白癜风怎么治疗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xgcs/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