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生活话题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
黄酒起源于中国,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酒的出现使诗人激情四溢,苏东坡的诗里有“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黄酒还是治疗疾病的良药,请看李红珠发表在《食品与健康》的文章。
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
——保健能手话黄酒
作者:李红珠
黄酒又叫米酒,几乎是中国家庭厨房里必备的调料。在烹制荤菜时,尤其是牛羊肉、鱼类、海鲜时加入少许,不仅去腥膻,还能增加鲜美的风味。黄酒起源于中国,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约在3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华夏祖先独创了酒曲复式发酵法,以大米、黍米等为原料大量酿制。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黄酒中酒精含量14%—20%,营养丰富,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故被誉为“液体蛋糕”。
酒的出现使诗人激情四溢,写出不朽篇章。诗仙李白曾经感叹“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留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千古名句。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家里自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写下“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的诗句。宋代文豪苏东坡的诗里有“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
在缺医少药的时代,黄酒曾经是治疗疾病的良药,后来随着中药种类不断丰富,逐渐发展为制药辅料。《三国志》里记载关羽“刮骨疗毒”,当时没有麻醉药,关二爷做外科手术时镇痛用的就是黄酒。黄酒与民俗结合渗透到日常生活里,古代节日里有喝药酒的习俗,除夕夜男女老幼要喝屠苏酒,端午时饮艾叶酒、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
1黄酒的保健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黄酒味甘苦、性辛温大热、有小毒,主要作用是行药势、杀百邪、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热饮能活血、利小便。作为最早的低度发酵酒,黄酒在秦汉时期的医疗活动中就广泛应用:既外敷、又内用,既疗疾、也养生,史学家班固称其为“百药之长”。黄酒应用于医疗方面的记载,最早见于《皇帝内经》中的治病药酒。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用桃花浸酒为女同胞美容。
日常生活里适量饮用黄酒有防病、治病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黄酒的保健作用主要有4方面。
1)舒筋活血:寒冷的冬天里饮温热的黄酒,可活血祛寒、通经活络,既有效抵御风寒刺激,还能预防感冒。
2)美容抗衰老:黄酒是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尼克酸、维生素E都很丰富,长期饮用有利于美容、抗衰老。
3)促进食欲:黄酒中锌含量高,锌是能量代谢及蛋白质合成的重要成分,适量饮用黄酒有开胃、增加食欲的作用。
4)保护心脏:黄酒里含多种微量元素,有防止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的作用。每毫升含镁量为20~30毫克,比白葡萄酒高10倍,比红葡萄酒高5倍。常适量饮用黄酒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2黄酒的药用价值
黄酒的药用价值很高,除了单独用能治病外,与各种中药材配合,是理想的药引子。元朝写《饮膳正要》的御医忽思慧,对酒的评价是“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中药处方里常用黄酒浸泡、烧煮、蒸炙中草药或调制药丸及各种药酒,借以提高药效。黄酒也是制作丸、散、膏、丹的重要辅料,到现在则以炮制中药和药酒为多。
1)药引子:一些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中药,通常用黄酒做“药引子”,如治疗跌打损伤的七厘散,用黄酒和药后外敷;严重跌打损伤或内伤出血时,云南白药中的保险子要用黄酒送服。这是因为中药里的很多有效成分在水中有的稍微溶或不溶,在乙醇中却溶解度较大。白酒虽对中药的溶解性能较好,但服用时太刺激,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而黄酒的酒度适中,是较为理想的药引子。
2)药酒:酒剂在中国医药史上,同丸、散、膏、丹等剂型一样,是一种重要中药制剂,有悠久的历史,大家熟悉的有史国公酒、八珍酒、十全大补酒、胡椒酒等。药酒有黄酒和白酒之分,但以黄酒泡制居多。白酒又称烧酒,始载于明代《本草纲目》:“烧酒非古发也,自元时始创其法……”,其药性“辛甘、大热,有大毒。主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白酒较黄酒出现得晚,两者在药性上也不同。《本草纲目》中记载了69种治病药酒,均以黄酒制成,这是我国最早的配制酒。以酒浸药材,二者相得益彰,不仅能溶解药效成分,便于人体吸收,还可引药抵达治疗部位,进而提高疗效,还有防腐作用。
3)炮制辅料:酒又是中药炮制法中的重要辅料,在各种炮制方法中,酒制法最常用。用黄酒来浸泡、炒煮、蒸炙各种药材,借以提高药效,便成为一种独特的炮制方法——酒制,现在各地常用的中药材有80多种是酒制品,《中国药典》年版收载的有20多种。用黄酒炮制药物较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有酒蒸、酒渍等制法。大黄生用泻下力猛,酒制后泻下的力量缓和了,而且善清上部火热,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一般认为酒制升提,黄连、黄芩、当归等用酒炮制后借酒力上腾来治疗头面、手部和皮肤的疾病;地黄、黄柏、知母等寒性中药酒制后而变得温和;麦冬、白芍、大黄等通过酒制能增强其通经络的作用。
菊花酒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古称“长寿酒”。干菊花克,黄酒毫升,将菊花去蒂洗净晾干,泡于黄酒中,1星期后可以饮用,常饮可活血行气、延年益寿。如果泡酒时加入地黄、当归、枸杞,对头晕目眩、疲劳多梦有不错疗效。黄酒浸黑枣、胡桃仁,不仅补血活血,且能健脾开胃,是老幼皆宜的冬令补品;浸泡龙眼肉、荔枝肉,对于心血不足、夜寝不安有效。
胃肠功能欠佳导致的食欲不振,或胃寒、呕吐等,可以喝姜糖酒。只需准备生姜克、白砂糖克、黄酒0毫升,将生姜切碎,与白砂糖、黄酒一起放入容器中密封浸泡1周。每次取10~20毫升,早晚各1次饮用,有益脾、散寒的功效,但是潮热、盗汗、口干舌红者忌服。
(文字配图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李红珠,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毕业后供职于著名医药专业媒体,中华中医药学会合理用药分会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校友会会长。主编参编了《药食两用话中药》《文化中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自我调护》等著作;多年来为《环球时报》《生命时报》《中国中医药报》《今晚报》《天津日报》等报刊撰写了大量医药保健、医药文化、用药指导类文章。
作者授权昆明添彩制作微文,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酒为百药之长
赞赏
人赞赏
皮肤白癜风诊治医院早期白癜风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