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因为这个故事流传很广
[⑧] 《国语楚语下》
[④] 即天文学上的“天蝎座α星”
[⑩] 《唐大诏令集》卷八十《贞元五年》
1 2 3
重阳典故和佳话典故和佳话是指诗文中经常出现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重阳典故和佳话中最有名的是“孟嘉落帽”和“滕王阁重阳盛会”“孟嘉落帽”说的是晋朝永和年间,陶渊明外祖父孟嘉在征西大将军桓温幕下任职一年重阳节,桓温召集幕僚游览龙山并在山上宴饮,由于孟嘉酒醉并为山中景致所吸引,竟然不知头上的帽子被风吹落由于古人视帽子为头颅,孟嘉落帽惊动了所有宾客为了大家高兴,桓温示意大家不要告诉孟嘉,并趁孟嘉去厕所的时候,让人把他的帽子拾起,并让在座的著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名文人孙胜写文章嘲讽孟嘉不过孟嘉人醉心不醉,回来后提笔写了一篇文章回敬孙胜,结果在座的人纷纷叫好此事经陶渊明记载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后,从此传为美谈,“孟嘉落帽”遂成为历代文人重阳登高最喜用的典故之一如李白《九日》诗:“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辛弃疾《念奴娇重九席上》词:“龙山何在?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笑?落帽参军华发”而“滕王阁重阳盛会”更是文坛一段佳话,说的是唐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洪州滕王阁重修落成,洪州阎都督在此大宴宾客,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去交趾(今越南河内)省父的途中,赶上了这场盛会并忝列末席席间阎都督提议大家为高会和滕王阁题辞,以助酒兴当地文人墨客知道阎都督的重阳节的来历200字用意是拟由其婿撰写阁序,因此纷纷推托结果不知内情的王勃欣然受命,这使得阎都督非常不高兴并怒起更衣,同时嘱人及时禀报当有人报知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按耐不住、脱口而出:“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11]遂起身把王勃迎为贵宾,王勃也因《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既成就了自己的功名,也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佳话
下一页
[11]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
[①]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1929年)
但重阳节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无疑是我们民族的一份重要历史遗产,其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价值仍然值得世人的尊重由于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故此有长久长寿的含义重阳节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在长期的发展中,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重阳节新主题,而这无疑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影响深远直至今天,我国壮族仍把为老人祈寿祝寿看作是重阳节最重要的内容,并且称重阳节为“祝寿节”重阳节的这一内涵为我们所重视和发扬1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这既延续了重阳节尊老敬老的习俗,又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为重阳节注入了许多新的实质内容老人节的设立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成为我国老龄工作的一个媒介,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我们对重阳节的认识随着一些保护措施的实重阳节的习俗作文施,我们相信,古老的重阳节必然会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独特贡献,其自身也会以新的民俗形式继续流传下去
[⑨] 公元前333年楚灭越这些地方都曾经是楚属地
[12]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重阳文学和艺术重阳节还出现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借以抒怀的重要对象重阳诗词从汉代就有,到了唐宋达到高潮据统计,在先秦汉魏南北朝中有九日重阳诗25首,唐代节日诗中重阳诗最多,有360多首,排在第一位陶渊明、王维、杜牧、李白、杜甫、孟浩然、王勃、卢照邻、王安石、苏轼、李清照、关汉卿等都创作了大量的重阳诗(词、曲),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宝库其中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是几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为人们千古传唱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改自古重阳诗词多凄凉寂寞之慨的传统,以一种与天竞老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重阳诗意的新境界除了精英之作(包括小说戏剧、书法、画作)之外,民间也有大量关于重阳节的歌谣、民谚、楹联、雕刻、年画等艺术形式存在
[②] 张君:《九九重阳节敬老活动重阳节——中国传统的死亡节、升仙求寿节和酒神节》,《求索》1993年第5期;程涛平:《屈原与重阳节——重阳节起源新说》,《荆州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社会科学版)杜尚侠:《重阳节》,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1月版
汉代以后重阳节不仅在现实世界中丰富了人民的世俗生活,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世人创造了大量有关重阳节的故事、传说和诗歌,这既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 历史学界对古史分期问题存在较大分歧一般而言,在我国,“远古时代”指三皇五帝这样一个神话和传说时代,或称为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时期,时间下限在公元前21世纪以前;“上古时代”主要指奴隶制社会时期,包括夏、商、周(西周重阳节手抄报、春秋、战国)几个朝代,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重阳节传说自重阳节出现以后,大量的民间传说依附在重阳节这个载体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汉汝南(今河南上蔡)桓景九月九日带领百姓登高避邪并剑刺瘟魔的故事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书中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因为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所以后世许多人将其看作是重阳节的起源但从发生学来看,民间传说无疑晚于民俗现象本身,因此这种起源说无疑是不正确的此外,由于所处节令和时日比较特殊,重阳日也为道教和重阳节突击敬老0其他民间信仰所重视,逐渐被衍化为一些重要人物的纪念日,如道教认为九月九日是太上老君的生日和张天师的忌日,民间也相传轩辕黄帝和妈祖也都是在九月九日升仙永生的,因此许多地方流行着各种重阳祭奠的主题活动,但其内容和重阳节没有太实质上的联系
四、重阳诗词和艺术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农耕文化产物的重阳节已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它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面临着诸多危机今天,重阳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虽然仍旧存在,但其核心的习俗已经很少能见到今天的人们很少为驱邪祈寿去“插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或者说自己酿酒;即使大家很喜欢的登高活动,也已经不再是重阳节的专有名号重阳节手抄报图片因此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被弱化和边缘化是必然的
上一页
[:roygao]
五、现代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