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阳_重阳节_老人节 >> 相关传说 >> 人文南宋祖籍丰县的文学家李处全
作者简介
许砚君,男,年出生,古中阳里钓台村人。丰县电视台新闻信息中心记者、编辑,《丰县报》历史专栏作者。先后在国家级以及省市县媒体发表摄影、诗词、散文、新闻通讯等作品,多年来致力于丰县地方文史的挖掘和整理。
文史随笔
在历史的长河里,以马上获天下的县人刘邦,慷慨一曲《大风歌》,鼓荡人心、流传千古。之后,在中国文坛上,丰县人活跃的行迹似乎毫无可圈可点。隋唐之代,县人在文学创作上亦鲜有著名者,宋代自李若谷、李淑父子起,人文始蔚。有宋一代,以文学播古丰之名者,多赖李氏。而称誉南宋词坛者,仅李处全一人而已。州县地方志对其缺载,宋史亦无传,笔者广搜博征南宋文献,略纪其行状,裨补地方史云。
“佳月素华迷夜旦,好诗余味满中边。”
——南宋祖籍丰县的文学家李处全纪略
李处全(—),字粹伯,号晦庵,南宋著名文学家。南宋景定年间周应合所撰《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九《儒雅传》载其:“徐州丰县人,邯郸公淑之曾孙。后迁居溧阳,天资超轶,贯串古今。忠诚许国,宽大好贤。慕刘杼山之为人,文章闳肆,诗体兼众长,字画遒丽。”但考其世系,言李处全祖籍丰县最为恰当。
李处全少年时期生活在浙江江山县,晚年居安徽潜山并卒于此,后葬于江苏溧阳。其著有《晦庵词》传世,今存其词47首,唐圭璋先生收入《全宋词》,《全宋诗》收其诗5首。
丰县宋代李氏是声名颇著的显儒世族,从唐末到南宋,这个家族进士及第者高达十数人之多。北宋以进士起家,最终迈入朝廷内阁中枢的家族中心人物叫李若谷,也就是李处全的高祖。
李若谷,北宋宝元元年()任参知政事,其子李淑亦赐进士出身,仁宗时历官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二学士。李淑长李寿朋,仁宗康定二年()与其弟李复圭同赐进士出身,掌符吏部南曹,决断事情非常快速敏捷。历任开封府推官、户部判官、知凤翔府、沧州。神宗熙宁三年()任工部郎中,后入直舍人院,进升户部盐铁副使。
李寿朋的长子李传正,字端初,官大理少卿,建炎初年任中大夫淮南盐铁转运副使。李传正一子,即李处全。
在李传正任职时期,金兵南侵,李传正胞弟李允死王事,官其三子。后李传正与从弟李执柔(著名诗人李处权之父)等举家南迁,寓居衢州江山县(今浙江江山市)。
李处全有一弟(或为李允子。),即李处励,比李处全先考中进士,官衢州知州,李处励任衢州知州时,李处全“寓须江(江山古称)仙居僧舍。择林壑之胜,与兄弟家焉。(《康熙江山县志》卷九?流寓‘李处全’条)。”同书“德勋录”又收有延佑元年()江山主簿陈恕可撰《重建白岩院记》,云:“时南渡衣冠多侨寓东南,邯郸李公处全爱其林壑之胜,为园以居,名之曰‘日涉’。与让九朝奉柴公瑜邻居相善。李公擢侍御史,柴公之子卫第进士,首主御史台簿。又同朝甚睦,逮去位,遂偕隐而游息于斯宇,缮治赖以完美。”可见,李处全青少年时期多在浙江衢州一带游学,与当时以理学著称的柴氏家族成员交好,并与当时的音韵学家毛晃为姻亲。
在李处全入京师临安(今杭州)会试之前,曾寓居金陵溧阳县,南宋著名学者、诗人赵蕃,就是其时拜李处全门下为学生。
另处全有一堂兄弟李处端(疑为李允子)任镇江军节度签判,故其尝游于镇江,而结识诗人曾协(文学家曾肇之孙,曾巩侄孙。)、王质(字景文)等。绍兴三十年(),曾协任监镇江诸军司粮料院,其在《云庄集》卷三《送王景文教授归江西序》云:“某族子熹颇有大志,喜交天下奇伟士,尝为余道郭从范、王景文、李粹伯之为人,虽未识面,常往来于怀也。”在镇江,曾协先后与李处全唱和诗词多首。
南宋绍兴三十年(),李处全与王景文同为梁克家榜进士。及第后,返镇江,不久,授宗正寺主薄,迁太常丞,乾道元年()五月十二日,为右正言程叔达污言放罢。是年,撰《吴江县敕书楼记》,今存于钱毂《吴都文粹续编》卷九。
乾道三年()四月,为吴江主薄高炳儒撰《曾程堂记》,原文存南宋郑虎臣编《吴都文粹》卷九。四年,起为沅州知州,提举湖北茶盐。乾道六年()七月,拜秘书丞,“九月为殿中侍御史(《南宋馆阁录》卷七)”。与时任中书舍人的著名文学家范成大以及周必大等在重阳节同登高,并有诗词唱和。乾道七年(),李处全母亲去世,诗人吕祖谦写悼诗曰:“对仗峨冠日,鲸牙汹九渊。堂萱不改色,台柏故参天。共识吾君圣,今知此母贤。叮咛刘子翚,口事一时编。”此后三年,处全居衢州江山县丁母忧。
淳熙元年(),服除后复任侍御史。二年,又被诬言,放知袁州。赵蕃有《次韵李袁州绝句七首》云:“山僧见客苦多惊,问我何时复此行。笑指壁间旧留句,继题曾辱老先生。”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又因奸言与黄州知州辛坚之同罢官。罢官后,暂归隐浙江衢州,后流寓建业(南京)数年,潜心学问。赵蕃有送《李袁州泛舟入浙》诗句:“晦庵无处著,泛宅又吴淞。载月初寻棹,看山不藉筇。听渠猿鹤怨,心喜鹭鸥逢。遥想题诗处,枫桥半夜钟。”
淳熙四年(),诏起知处州,淳熙六年(),上奏:“昨准本路提举常平司给降下度牒四十道,官会二万贯,遂行措置。”诏许。七年,以朝散大夫撰《茅山凝神庵记》。八年,官朝奉大夫,撰并书丹《忠肃刘公祠记》,此文载《景定建康志》卷三一。后移知赣州,未赴任,淳熙十六年(),改任舒州(今安徽潜山),是年卒于任,享年59岁,官阶朝议大夫。按此年推,李处全当生于绍兴元年(),《全宋词》载为年,当误。因其在溧阳有别墅,后裔将其葬于溧阳西南大石山麓别墅旁。
李处全年少时期与其从兄李处权即以文学名,与后来南渡的陈与义、朱敦儒等被誉为“洛中八俊”。正如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襄的五世孙蔡戡对其评价所言:“妙龄才气已无双,军陈飞扬翰墨场。”随父南渡后,世家子弟的优游生活因为家国的巨变而成为了漂泊无定,后来的宦游以及官场的险恶,让他的诗词后期更加成熟。
其诗词大部分表现出他对山林野趣的向往,词句雅丽。但有少数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词句慷慨激昂。曾协称他:“初收雨脚万丝悬,妙手谁人补漏天。佳月素华迷夜旦,好诗余味满中边。裴徊无奈谢希逸,齁齁总输边孝先。见说百篇酬一斗,高门重见酒中仙。”他的学生赵蕃对他更是五服投地:“先生句法从江夏,今代词人孰比肩。戏出小诗还会否,要收万斛作泓泉。”又诗云:“崧庵(李处全堂兄)已老杜陵树,家世斯文属晦庵。我是两翁门下客,未传活法且深参。”又诗句云:“道大谁能与,才难圣所叹。浮云虽蹔掩,宝气不终蟠。走卒称司马,苍生起谢安。纵无临贺送,当有翰林观。”又诗序云:“十二月初六,夜梦客溧阳,半月而未见晦庵。梦中以见迟为愧,作诗谢之。首句云‘平生知己晦庵老,岁晚方怀见晚羞’。寐而诊,日羁于一官,久去师门,精神之感形见如此耶!用其句赋诗一章寄上。”亦可见师徒二人情义之真。
李处全代表词曰:“落日暝云合,客子意如何。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为向吴儿道,听我扣舷歌。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龟。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对此貌无恐,心亦畏风波。(《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李处全的诗句用韵老练,运典贴切,字句清新,如其诗《深静堂》:“连筒接水下横塘,漫祓尘襟引兴长。喜有一枝安静境,闲看九曲泛流觞。凉生客枕秋将老,月上纱窗夜未央。满眼诗材皆可赋,惜哉无计脱官忙。”
李处全与当时名家赵蕃、曾协、范成大、周必大、吕祖谦等相交游唱和,卒后,他的诗文同道纷纷哀辞以悼,足见其生前学行风范。
门生赵蕃的挽诗有多首,当他听说恩师李处全去世的消息后,就写到:“时时闻说故人死,日日自悲垂老身。白发不生应不得,青山长在属何人?”随后又以诗当哭:“忽报舒州逝,深同海内伤。平泉无草木,北海漫文章。要作人琴叹,空怀道路长。临风为之恸,发色变苍苍。一跌竟不起,两州空复更。台纲元振举,物论甚分明。遂绝朝天骑,空传跨海鲸。遥知流涕者,岂但一门生。”之后,他多次梦到恩师,并以诗寄怀:“一夕安能再与俱,话言宁觉死生殊。帜书更识埋轮志,生有不忘如是夫。谁云死别已吞声,此恨何年得遽平。林响风声雨萧瑟,败人残梦欲残更。弟过江东得附辞,奠犹乖往冲奚为。情真未觉幽明负,贫病牢人甚絷维。梦回始觉死生分,愁咏江东日暮云。安得分明再如昨,并须示我玉楼文。”
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卷二九《李粹伯侍御挽词二首》云:“奕叶邯郸后,乘骢第一人。交情多旧雨,到处有阳春。磊落功名意,摧颓梦幻身。黄垆高可隐,何地著经纶。公昔参敷纳,人期到辨章。珠光空月皎,玉气忽虹藏。岁晚东方骑,生平北海觞。玳簪风雨散,几客奠楸行?”
蔡戡《定斋集》中也收录《李粹伯侍御挽诗》,而且定论较高,诗云:“妙龄才气已无双,军陈飞扬翰墨场。白简空余遗藁在,锦囊应有近诗藏。生前且尽杯中物,死去犹堪地下郎。逸气不应埋宿划,会看千丈吐光芒。犹记当年玉笋班,凛然风采动朝端。壮怀漫拟麒麟阁,直气曾缨獬豸冠。太白风姿图像见,卫公英爽梦魂寒。四州巷哭多遗爱,留取甘棠勿翦残。”
南宋著名学者、高邮陈唐卿的挽诗,可谓是情真意切,而且评价李处全十分中肯:“今代论时杰,如公未易量。冰壶钟器质,绣段粲文章。遂郁鸾台望,俄成马鬣藏。忠贤如此尔,天意竟茫茫。病酒漳滨久,传闻信复疑。为郎真地下,哭友漫天涯。雨绋何由挽,风松想助悲。自今思有道,时展蔡邕碑。”
想了解丰县历史人文,惟有最权威,丰县人必什么偏方能治白癜风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uyuanedu.com/xgcs/6280.html